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又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 观察 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
在口语交际中,我和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他们的作文选材各异,有的写游戏娱乐活动,有的写个人爱好,还有的写家务劳动……然而让我头疼的是同学们的作文普遍空洞无味。
学生的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事物、人物,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都与他们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造成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味的真正原因。
课标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既是练笔,又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出充满真情的作文呢?我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星期一,难得的两节语文连堂,重新写习作一!我立刻拿起身边的旧报纸,哗哗地卷成一层层的报纸团,然后,又拽了一个黑色的垃圾袋套在报纸团的外面。
拎着报纸团走到教室的前门口,我将它往地上一扔,走进教室。“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礼物。要是谁猜中了,我就将礼物送给他,要是大家都没猜中,那老师就只好将礼物带回家了!”我故弄玄虚。话音未落,就见班上的孩子们一个个两眼放光。“注意看,我要把礼物搬进来了。”随着我的身影,孩子们一个个屏息凝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我的一番话有效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学生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观察兴趣后,学生们才可能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我走到门口,假装吃力地抱起那黑色的塑料袋,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小心翼翼将它放在讲台上。“谁来说,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黑色塑料袋。”“嗯,形状呢?”“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注意刚才老师的动作。”我边说,边空手演示着刚才的动作。……“老师走出教室,抱着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走进来,将它放在讲台上。”我将“走、抱、放”很快板在黑板上。“观察仔细,动作描写准确。谁能把他说的句子再生动些。注意看!”我夸张地将动作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我突出了“吃力”。很快,学生们就在句子中加上了“费力、沉重、气喘吁吁”等词语。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我的一次次空手演示,仿佛电影镜头的回放,有效地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了主次,抓住了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谁还记得老师说的?”我告诉学生们,用“”当录音机,将老师的话录在“”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是《课标》中三、四年级习作的一项阶段目标。学会用“”描写人物语言,是我本次作文的一大训练点。后续的活动中,我不停地用双手当做双引号,演示指导学生,让他们用“”当录音机直接录下老师、同学的话。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终于让孩子们明白了:自己手中的笔,就是一台录音机,要把听到的声音录下来,录在“ ”内。这,就是对人物语言的具体描写。
“来,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能把刚才短短的一分钟内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前一阶段不停地指导、练说,黑板上板书的提示,使学生们完整、有序的表达水到渠成。
“塑料袋里会是什么礼物?”“西瓜!”一个学生脱口而出。“你是怎么想的?”“圆圆的,又很重,肯定是西瓜!”“好,写下来,不加双引号,这就是你的心理活动。别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让孩子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正是《课标》为三、四年级作文教学设立的目标。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来猜?”……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为他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描写语言的机会。听着同伴们的话语,看着我挥动的双手,很多学生“录”下了同伴的发言。
接着,我请了三个孩子分别上台掂了掂那只黑塑料袋,继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人物动作、神态,指导他们准确有序表达,将这三个过程一一写了下来。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再来猜?”……猜的过程依然群情踊跃,只是猜完后,不用我再多说,孩子们就轻松搞定。
“到底是什么礼物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我将塑料袋和报纸一一打开,并将报纸团送给了猜中的甘泽鑫同学。此时,我已无言,而孩子们却有很多话要说:
“好了,谁来给文章加个题目。”《神秘大礼》、《老师的恶做剧》、《有趣的一节课》、《猜礼物》……合适的题目,一个个。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孩子们都记住了老师送给甘泽鑫的“神秘大礼”——那个折腾了他们两节课的报纸团。他们也收到了老师送给他们每个人的“神秘大礼”——有生活,善观察,会表达,就能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 观察 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语文园地一·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
在口语交际中,我和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他们的作文选材各异,有的写游戏娱乐活动,有的写个人爱好,还有的写家务劳动……然而让我头疼的是同学们的作文普遍空洞无味。
学生的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物,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事物、人物,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都与他们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造成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味的真正原因。
课标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既是练笔,又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出充满真情的作文呢?我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星期一,难得的两节语文连堂,重新写习作一!我立刻拿起身边的旧报纸,哗哗地卷成一层层的报纸团,然后,又拽了一个黑色的垃圾袋套在报纸团的外面。
拎着报纸团走到教室的前门口,我将它往地上一扔,走进教室。“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礼物。要是谁猜中了,我就将礼物送给他,要是大家都没猜中,那老师就只好将礼物带回家了!”我故弄玄虚。话音未落,就见班上的孩子们一个个两眼放光。“注意看,我要把礼物搬进来了。”随着我的身影,孩子们一个个屏息凝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我的一番话有效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学生惊喜万分,观察的兴趣也十分浓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观察兴趣后,学生们才可能有观察的主动性,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我走到门口,假装吃力地抱起那黑色的塑料袋,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小心翼翼将它放在讲台上。“谁来说,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黑色塑料袋。”“嗯,形状呢?”“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注意刚才老师的动作。”我边说,边空手演示着刚才的动作。……“老师走出教室,抱着一个圆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走进来,将它放在讲台上。”我将“走、抱、放”很快板在黑板上。“观察仔细,动作描写准确。谁能把他说的句子再生动些。注意看!”我夸张地将动作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我突出了“吃力”。很快,学生们就在句子中加上了“费力、沉重、气喘吁吁”等词语。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学生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然而小学生的感知较笼统,总是满足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取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的把握。我的一次次空手演示,仿佛电影镜头的回放,有效地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清了主次,抓住了重点,从而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谁还记得老师说的?”我告诉学生们,用“”当录音机,将老师的话录在“”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是《课标》中三、四年级习作的一项阶段目标。学会用“”描写人物语言,是我本次作文的一大训练点。后续的活动中,我不停地用双手当做双引号,演示指导学生,让他们用“”当录音机直接录下老师、同学的话。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终于让孩子们明白了:自己手中的笔,就是一台录音机,要把听到的声音录下来,录在“ ”内。这,就是对人物语言的具体描写。
“来,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能把刚才短短的一分钟内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前一阶段不停地指导、练说,黑板上板书的提示,使学生们完整、有序的表达水到渠成。
“塑料袋里会是什么礼物?”“西瓜!”一个学生脱口而出。“你是怎么想的?”“圆圆的,又很重,肯定是西瓜!”“好,写下来,不加双引号,这就是你的心理活动。别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让孩子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正是《课标》为三、四年级作文教学设立的目标。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来猜?”……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为他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描写语言的机会。听着同伴们的话语,看着我挥动的双手,很多学生“录”下了同伴的发言。
接着,我请了三个孩子分别上台掂了掂那只黑塑料袋,继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人物动作、神态,指导他们准确有序表达,将这三个过程一一写了下来。
“会是什么礼物呢?谁再来猜?”……猜的过程依然群情踊跃,只是猜完后,不用我再多说,孩子们就轻松搞定。
“到底是什么礼物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我将塑料袋和报纸一一打开,并将报纸团送给了猜中的甘泽鑫同学。此时,我已无言,而孩子们却有很多话要说:
“好了,谁来给文章加个题目。”《神秘大礼》、《老师的恶做剧》、《有趣的一节课》、《猜礼物》……合适的题目,一个个。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孩子们都记住了老师送给甘泽鑫的“神秘大礼”——那个折腾了他们两节课的报纸团。他们也收到了老师送给他们每个人的“神秘大礼”——有生活,善观察,会表达,就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