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搞好语文作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初中科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思维,并且能在生活中有效灵活的运用,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做好当前的每一步,然后在知识巩固的基础之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拓展,通过夯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反复的思考与感悟,从而将思维发散开去,不断的完善教学过程,提升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作文教学 夯实基础 拓展基础 学段衔接
说句实在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过这种情况:初中学生需要教授小学知识,高中学生需要巩固初中基础。有时顾此失彼,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因此,我也常常反思造成这种被动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们初中的老师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系统性和层递性的规律,教学一旦违背了这个规律,势必存在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无序,尤其在作文教学上,由于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知识衔接,作文教与学的现状不甚理想。
组词成句,辍句成章。这是一种知识的衔接。它有层递性。这种层递性规律是根据学生的学龄情况形成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基本上以简单的物的感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感性认识越来越强,知识的面也相对大得多。这种基础知识的丰富也渐渐地由感性的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即使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这种理性的认识仍比较肤浅)。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就是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字、简单的词汇和一些表意抽象的词,再用词造句。理性认识的不断成熟,又促进了感性认识的飞跃。应该说,这种飞跃给语文教学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即语文知识的学段衔接的极好条件。
结合以上内容,我想就初中作文教学的学段衔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夯实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初中生的识字量在小学的基础上,达到3500个字(小学要求认3000个字,掌握2500个),从语文的狭义角度而言,字词是语言的基础,可现实中,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量少得惊人!面对着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把“再来一次”写成“在来一次”,把“既然”写成“即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对这种情况仍不予重视却无限拔高,这种揠苗助长状结果可想而知。
为了做到“与小学阶段的衔接”,在识字量上,要求初一新生重温小学课本,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在字词的音、形、义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大比武:听写词句、准确识读、组词造句、理解词义,看谁的错最少。让学生明白,只有对字词做到了“认,知”才算掌握。把握了这个前提,循序渐进,用“认识汉字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从“工具性”角度明了学习语文是为了交流,交流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语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话”。“话”的要求是明白通畅。围绕把字和词恰当而自然地连贯起来,让学生从写简单的话开始,再到他们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拓展基础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内容,而主要是语言教学”。从语文是工具的意义上讲,这个工具是有思想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表达复杂思想的语言去表达这种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既简洁准确又生动形象。“简洁”就是不啰唆,“准确”就是最恰当,“生动形象”就是活灵活现。这是语言训练的重点。为了把这个重点强化到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我让学生们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中,在大语文上着眼,观察纷繁复杂的生活,用心感受人间苦辣酸辛,捕捉自然的千变万化,用积累的词汇去浓缩,去再现,去体会,去纷呈。这里又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即先用简单的语言到用较复杂的语言。先由简单语言训练,引伸拓展,向小语段引伸,强调小语段的中心要明确,句与句之间能紧密相连。再由此拓展到表达方式的训练。初二在和初一阶段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衔接中,初三阶段可以多熟悉其他几种表达方式。这次训练也应本着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叙述应该说是表达方式中便于学生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把人或物的静动态情况讲述出来,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表达。这种感性的表达就是源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叙述的要点在于把握记叙的几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而议论则较难。有些同学甚至不能理解“见解或主张”是什么,写起来不知所措,这是缘于学生对于物的理性认识不够,找不到适当词汇和语言,因此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理性思维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而后,先片言只语地训练,如“这本书真好”,“这里的环境适宜我们学习”等。议论是初中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说理”,即对“观点”的阐述表达上要有逻辑性,因此理论上让学生明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它们之间所构成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应该怎样在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先片言只语地训练”就是让学生先拿“钥匙”学会开锁,而后进行议论语段的练习。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掌握的难点是一个“活”字,即对事物的特点的描述上,往往千篇一律,“贴标签”式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细心体会,力求一个“真”字,不做作,“贴标签”式的描述现象会少而又少。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较其他方式要容易,因为感情是学生们自身的真实性的东西,表达出来虚乏的很少见。从以上几个方面不断地强化练习,有针对性,久而久之,“片言只语”会发展到“长篇大论”。
作文教学以生活为背景,以教材为引导,其他的表达方式会随着语言表达学段性衔接,由知晓到熟练运用。初中作文教学学段衔接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直通车和空中航运,它是铁路运输工程中的铁道铺轨。从起始站点做起一段接一段把轨道铺实铺牢了,行驶的列车就能平稳快捷,舒适。从小学阶段把语言基础打牢了初中作文教学再注意语言训练的学段性衔接,那么我们的学生的语言定能口出成章,笔下生花。事实也正是这样,初一时接手的两个班级学生现在正进入初三学段的语言表达训练。大多数同学都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事论理抒发情感,即使是一些语言基础厡来很不好的同学现在一篇周记也能写上千儿八百字,语言通畅,叙事清楚,对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掌握得也很娴熟,有些同学还尝试着写诗歌。在今年中考中,我们学生的语文均分名列繁昌县第二。
【关键词】作文教学 夯实基础 拓展基础 学段衔接
说句实在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过这种情况:初中学生需要教授小学知识,高中学生需要巩固初中基础。有时顾此失彼,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因此,我也常常反思造成这种被动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们初中的老师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系统性和层递性的规律,教学一旦违背了这个规律,势必存在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无序,尤其在作文教学上,由于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知识衔接,作文教与学的现状不甚理想。
组词成句,辍句成章。这是一种知识的衔接。它有层递性。这种层递性规律是根据学生的学龄情况形成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基本上以简单的物的感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感性认识越来越强,知识的面也相对大得多。这种基础知识的丰富也渐渐地由感性的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即使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这种理性的认识仍比较肤浅)。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就是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字、简单的词汇和一些表意抽象的词,再用词造句。理性认识的不断成熟,又促进了感性认识的飞跃。应该说,这种飞跃给语文教学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即语文知识的学段衔接的极好条件。
结合以上内容,我想就初中作文教学的学段衔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夯实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初中生的识字量在小学的基础上,达到3500个字(小学要求认3000个字,掌握2500个),从语文的狭义角度而言,字词是语言的基础,可现实中,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量少得惊人!面对着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把“再来一次”写成“在来一次”,把“既然”写成“即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对这种情况仍不予重视却无限拔高,这种揠苗助长状结果可想而知。
为了做到“与小学阶段的衔接”,在识字量上,要求初一新生重温小学课本,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在字词的音、形、义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大比武:听写词句、准确识读、组词造句、理解词义,看谁的错最少。让学生明白,只有对字词做到了“认,知”才算掌握。把握了这个前提,循序渐进,用“认识汉字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从“工具性”角度明了学习语文是为了交流,交流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语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话”。“话”的要求是明白通畅。围绕把字和词恰当而自然地连贯起来,让学生从写简单的话开始,再到他们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拓展基础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内容,而主要是语言教学”。从语文是工具的意义上讲,这个工具是有思想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表达复杂思想的语言去表达这种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既简洁准确又生动形象。“简洁”就是不啰唆,“准确”就是最恰当,“生动形象”就是活灵活现。这是语言训练的重点。为了把这个重点强化到学生的语言实践中,我让学生们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中,在大语文上着眼,观察纷繁复杂的生活,用心感受人间苦辣酸辛,捕捉自然的千变万化,用积累的词汇去浓缩,去再现,去体会,去纷呈。这里又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即先用简单的语言到用较复杂的语言。先由简单语言训练,引伸拓展,向小语段引伸,强调小语段的中心要明确,句与句之间能紧密相连。再由此拓展到表达方式的训练。初二在和初一阶段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衔接中,初三阶段可以多熟悉其他几种表达方式。这次训练也应本着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叙述应该说是表达方式中便于学生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把人或物的静动态情况讲述出来,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表达。这种感性的表达就是源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叙述的要点在于把握记叙的几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而议论则较难。有些同学甚至不能理解“见解或主张”是什么,写起来不知所措,这是缘于学生对于物的理性认识不够,找不到适当词汇和语言,因此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理性思维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而后,先片言只语地训练,如“这本书真好”,“这里的环境适宜我们学习”等。议论是初中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说理”,即对“观点”的阐述表达上要有逻辑性,因此理论上让学生明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它们之间所构成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应该怎样在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先片言只语地训练”就是让学生先拿“钥匙”学会开锁,而后进行议论语段的练习。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掌握的难点是一个“活”字,即对事物的特点的描述上,往往千篇一律,“贴标签”式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细心体会,力求一个“真”字,不做作,“贴标签”式的描述现象会少而又少。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较其他方式要容易,因为感情是学生们自身的真实性的东西,表达出来虚乏的很少见。从以上几个方面不断地强化练习,有针对性,久而久之,“片言只语”会发展到“长篇大论”。
作文教学以生活为背景,以教材为引导,其他的表达方式会随着语言表达学段性衔接,由知晓到熟练运用。初中作文教学学段衔接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直通车和空中航运,它是铁路运输工程中的铁道铺轨。从起始站点做起一段接一段把轨道铺实铺牢了,行驶的列车就能平稳快捷,舒适。从小学阶段把语言基础打牢了初中作文教学再注意语言训练的学段性衔接,那么我们的学生的语言定能口出成章,笔下生花。事实也正是这样,初一时接手的两个班级学生现在正进入初三学段的语言表达训练。大多数同学都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事论理抒发情感,即使是一些语言基础厡来很不好的同学现在一篇周记也能写上千儿八百字,语言通畅,叙事清楚,对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掌握得也很娴熟,有些同学还尝试着写诗歌。在今年中考中,我们学生的语文均分名列繁昌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