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前预习”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深入人心,其实这一理念在叶圣陶老先生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重要文章当中早就提到过,叶老是我国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如“‘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等。其中,要重视语文的“预习”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研究它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指出:“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预习的阶段。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第二,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可见,叶圣陶是把预习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高度来认识的。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为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定了学生,必须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能够有足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技能来适应工作和生活学习的需要。预习,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现在弃之不用,自然是“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从切近一点说,语文的教学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与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的教改经验。想想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都贯彻着一个先教学生充分预习的教学原则 ,这正是与叶圣陶的重视预习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预习导学”、杜郎口的“预习课”,都是如此。
  很多人之所以轻视预习,可能还有种不正确的想法在里面或者是种借口也未可知,即认为依照学生的水平,是不太可能把课文弄得通透的。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学生预习的本质。叶圣陶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头头是道;可是叫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吻合,就作比较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有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在《精读的指导》一文中,叶圣陶做了细致的解说:
  一、通读全文。读法有二,一为吟诵;一为宣读。要考察学生预习课文的成绩,“得在上课时指名通读”。而“通读”,“应该用宣读法”。
  二、认识生字生语。“所谓认识,应该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和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找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现在的预习也包括语文的学习,有忽视“字语的正当用法”的倾向。这从很多的公开课缺少字词的认读积累和意义的辨析也可以看出来。
  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这是预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平时我们指导学生预习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如前所述,以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则茫然无措。而叶圣陶深刻指出:学生的理解即使是“全盘错误”,“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真是精辟的见解。只有预习的充分,课堂讨论才能进行的切实有效,“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
  总之,在当前倡导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时候,重新认识叶圣陶的要重视预习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有切实而紧要的现实意义的。
其他文献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就必须广泛吸收和积累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  一、从日常生活和玩嬉中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农村学生见识少,生活单调,没啥可写。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农村孩子有着城市孩子惊奇和羡慕的生活情趣,如上山摘果
期刊
一、创设媒体情境,构建激情课堂  1.媒体导入,诱发兴趣  多媒体把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参加教学活动。在语文新课导入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掌握语文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新课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巧用多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一、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心也叫责任感,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责任感这一道德品质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中,增强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第一环节。对中学生而言,
期刊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不断普及,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教学课堂。多媒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正确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创设出优美的情境,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更能体现。  一、多媒体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
期刊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最富有哲理的称谓。拥有教师和一班之主双重身份的班主任更是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一个班集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以爱心和知识触摸、改变人的内心。全国劳模、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此我一直告诉自己要把师爱融入到班集体,让教育搭借无微不至的爱的快车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那么,我该如何表达我的爱,如何让学生接受我的爱,如何让他们
期刊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实施素质教育。  一、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创新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的思维过程都起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
期刊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实效课堂”而不说“高效课堂”,这是因为:在一堂课上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的教学是“实效”;“高效”往往表现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而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是一个长期熏陶感染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学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那么,我们距离实效教学课堂有多远?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差了一点”或是“多了一点”,导致中学语文
期刊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之所以说是难题,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弱点的个体。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往往受主观情绪的引导而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而陆蠡先生当属后者,因为有《囚绿记》为证。  在《囚绿记》这篇散文中,陆蠡先生以自己北平寓所窗外的“绿色”为友,用以个人情绪为主导的行为,向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就让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设置情境,导入激趣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导入情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讲《出师表》这篇课文,可以由小说《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教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述的内容。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文章标题在把握课文内容中所起的作用。  1、文章标题能慨括课文内容。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从文章标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只有雄健的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