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深入人心,其实这一理念在叶圣陶老先生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重要文章当中早就提到过,叶老是我国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如“‘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等。其中,要重视语文的“预习”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研究它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指出:“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预习的阶段。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第二,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可见,叶圣陶是把预习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高度来认识的。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为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定了学生,必须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能够有足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技能来适应工作和生活学习的需要。预习,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现在弃之不用,自然是“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从切近一点说,语文的教学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与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的教改经验。想想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都贯彻着一个先教学生充分预习的教学原则 ,这正是与叶圣陶的重视预习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预习导学”、杜郎口的“预习课”,都是如此。
很多人之所以轻视预习,可能还有种不正确的想法在里面或者是种借口也未可知,即认为依照学生的水平,是不太可能把课文弄得通透的。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学生预习的本质。叶圣陶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头头是道;可是叫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吻合,就作比较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有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在《精读的指导》一文中,叶圣陶做了细致的解说:
一、通读全文。读法有二,一为吟诵;一为宣读。要考察学生预习课文的成绩,“得在上课时指名通读”。而“通读”,“应该用宣读法”。
二、认识生字生语。“所谓认识,应该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和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找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现在的预习也包括语文的学习,有忽视“字语的正当用法”的倾向。这从很多的公开课缺少字词的认读积累和意义的辨析也可以看出来。
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这是预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平时我们指导学生预习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如前所述,以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则茫然无措。而叶圣陶深刻指出:学生的理解即使是“全盘错误”,“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真是精辟的见解。只有预习的充分,课堂讨论才能进行的切实有效,“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
总之,在当前倡导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时候,重新认识叶圣陶的要重视预习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有切实而紧要的现实意义的。
叶圣陶指出:“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预习的阶段。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第二,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可见,叶圣陶是把预习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高度来认识的。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为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定了学生,必须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能够有足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技能来适应工作和生活学习的需要。预习,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现在弃之不用,自然是“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从切近一点说,语文的教学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与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的教改经验。想想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都贯彻着一个先教学生充分预习的教学原则 ,这正是与叶圣陶的重视预习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预习导学”、杜郎口的“预习课”,都是如此。
很多人之所以轻视预习,可能还有种不正确的想法在里面或者是种借口也未可知,即认为依照学生的水平,是不太可能把课文弄得通透的。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学生预习的本质。叶圣陶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头头是道;可是叫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吻合,就作比较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有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在《精读的指导》一文中,叶圣陶做了细致的解说:
一、通读全文。读法有二,一为吟诵;一为宣读。要考察学生预习课文的成绩,“得在上课时指名通读”。而“通读”,“应该用宣读法”。
二、认识生字生语。“所谓认识,应该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和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找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现在的预习也包括语文的学习,有忽视“字语的正当用法”的倾向。这从很多的公开课缺少字词的认读积累和意义的辨析也可以看出来。
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这是预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平时我们指导学生预习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如前所述,以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则茫然无措。而叶圣陶深刻指出:学生的理解即使是“全盘错误”,“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真是精辟的见解。只有预习的充分,课堂讨论才能进行的切实有效,“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
总之,在当前倡导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时候,重新认识叶圣陶的要重视预习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有切实而紧要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