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比较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差别,以《欧洲西部》为例阐述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课堂改革的措施,以实现更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
关键词:区域地理;建构主义;教学改革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堂崇尚的是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展示某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文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要素,传授完毕便完成任务。刚开始教授初中区域地理我也是遵循这样的套路,学生一开始感觉新鲜,较认真听,可是慢慢地分神的学生增加,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差强人意。
学生提到的困难是:所学的区域较多,经常把不同地区搞混;背熟了区域的位置,考试却难在图中找到相应区域;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容易走神:虽然每节课的地区不同,但老师上课的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先讲位置,再讲自然环境,最后讲人文环境,一节课下来听了很多内容,可是第二天就忘记了。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印象不深。
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学生采用被动学习方式两周后的学习平均保留率分别为:听讲为5%,阅读为10%,视听结合20%,教师示范30%。学生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两周后的学习平均保留率分别为:小组讨论为50%,做中学为75%,预习并教别人为90%。显然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学习效果更好。
传统课堂,地理教师普遍运用凯洛夫“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认知模式和“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基本教学环节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感知和记忆地理景观、分布、数据,概括地理特征和规律,解释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现象的成因,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习中学生偏向于死记硬背,掌握的是呆板的知识,一到考试比较灵活或者考究综合地理思维能力的题目出现,学生则不会,学生也很少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没有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对解释社会现象的作用。所以学习地理对于学生构建全面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巨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而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应当注意使学生状态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
显然,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
为了让教学更有效,更好的培养具有思维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如何改?——转变教学思想,而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以《欧洲西部》为例讲述:
按照传统的套路,本课分3个课时,教学过程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先讲欧洲西部的位置,然后讲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边讲课,边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事物)。第二课时讲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和工业:畜牧业部分先讲畜牧业很发达,通过展示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然后再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来和学生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工业部分先和学生说欧洲西部很发达,再让学生丛书中找到工业发达的原因。第三课时讲欧洲西部旅游业:先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欧洲西部的著名景点,然后再带学生分析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对本课进行改革,课前给学生准备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完成预习任务,上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置身旅游情境下,引导学生做旅游前准备(了解欧洲西部位置、经济、国家、货币、签证、护照等),旅游线路设计、模拟旅行团进行景点展示。本课时设计了多项学生讨论、展示的活动,成功地将课程内容贯穿其中。第二课时通过视频《我们每日的面包》展示欧洲西部发达的农业,导入新课。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欧洲西部的农业为什么如此发达?接着展示数据让学生体会欧洲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再引导学生讨论: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指导,提示他们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思考。工业部分则先展示数据,让学生概括欧洲西部工业发达,然后分析讨论其工业发达的原因。学生分析讨论结束后,老师给学生发表看法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点评、升华。
为了检验课改的效果,我在两个班分别用传统教学法和新的教学法上课发现:传统教学课堂的学生积极性很低,学习效果不理想;新教学课堂的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得开,课后检测效果理想。
把课堂改的更好?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重视情景导入。把求知者放在适当的情景,更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构建。(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活动,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3)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旧经验和新知识进行连接,课前就启动知识构建。(4)教师课前做好充足准备,课程中注意精巧点拨,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5)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6)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让地图 “活”起来。教材中有很多所谓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些读图训练。
为了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思维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革,这也是一个在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武彩.新课改下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EB/OL].http://www.gdedu.tv/homePage.action.
[2]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作者简介:陈凤,女,汉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士,现任教于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区域地理;建构主义;教学改革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堂崇尚的是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展示某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文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要素,传授完毕便完成任务。刚开始教授初中区域地理我也是遵循这样的套路,学生一开始感觉新鲜,较认真听,可是慢慢地分神的学生增加,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差强人意。
学生提到的困难是:所学的区域较多,经常把不同地区搞混;背熟了区域的位置,考试却难在图中找到相应区域;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容易走神:虽然每节课的地区不同,但老师上课的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先讲位置,再讲自然环境,最后讲人文环境,一节课下来听了很多内容,可是第二天就忘记了。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印象不深。
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学生采用被动学习方式两周后的学习平均保留率分别为:听讲为5%,阅读为10%,视听结合20%,教师示范30%。学生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两周后的学习平均保留率分别为:小组讨论为50%,做中学为75%,预习并教别人为90%。显然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学习效果更好。
传统课堂,地理教师普遍运用凯洛夫“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认知模式和“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基本教学环节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感知和记忆地理景观、分布、数据,概括地理特征和规律,解释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现象的成因,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习中学生偏向于死记硬背,掌握的是呆板的知识,一到考试比较灵活或者考究综合地理思维能力的题目出现,学生则不会,学生也很少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没有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对解释社会现象的作用。所以学习地理对于学生构建全面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巨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而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应当注意使学生状态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
显然,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
为了让教学更有效,更好的培养具有思维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如何改?——转变教学思想,而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以《欧洲西部》为例讲述:
按照传统的套路,本课分3个课时,教学过程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先讲欧洲西部的位置,然后讲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边讲课,边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事物)。第二课时讲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和工业:畜牧业部分先讲畜牧业很发达,通过展示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然后再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来和学生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工业部分先和学生说欧洲西部很发达,再让学生丛书中找到工业发达的原因。第三课时讲欧洲西部旅游业:先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欧洲西部的著名景点,然后再带学生分析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对本课进行改革,课前给学生准备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完成预习任务,上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置身旅游情境下,引导学生做旅游前准备(了解欧洲西部位置、经济、国家、货币、签证、护照等),旅游线路设计、模拟旅行团进行景点展示。本课时设计了多项学生讨论、展示的活动,成功地将课程内容贯穿其中。第二课时通过视频《我们每日的面包》展示欧洲西部发达的农业,导入新课。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欧洲西部的农业为什么如此发达?接着展示数据让学生体会欧洲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再引导学生讨论: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指导,提示他们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思考。工业部分则先展示数据,让学生概括欧洲西部工业发达,然后分析讨论其工业发达的原因。学生分析讨论结束后,老师给学生发表看法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点评、升华。
为了检验课改的效果,我在两个班分别用传统教学法和新的教学法上课发现:传统教学课堂的学生积极性很低,学习效果不理想;新教学课堂的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得开,课后检测效果理想。
把课堂改的更好?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重视情景导入。把求知者放在适当的情景,更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构建。(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活动,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3)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旧经验和新知识进行连接,课前就启动知识构建。(4)教师课前做好充足准备,课程中注意精巧点拨,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5)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6)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让地图 “活”起来。教材中有很多所谓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些读图训练。
为了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思维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革,这也是一个在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武彩.新课改下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EB/OL].http://www.gdedu.tv/homePage.action.
[2]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作者简介:陈凤,女,汉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士,现任教于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