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贽是唐朝的一位翰林学士,唐德宗即位以后,他曾向其直言治国之道,其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这句话的大意就是百姓乃国家的根本,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如果把它用在学校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教师乃是学校的根本,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伤害,学校也就会日渐衰落。这就对每个学校领导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团结教师,推动教师投入到严谨的教学中去,今语古说,即所谓用人之道。
众所周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来充分的发挥人的特长,开发人的潜能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做起:
1 知人善用,事得其人,人尽其材
古人云:“知人善用”,知人乃善用的前提,在学校,教师是一个群体,有其共性,但就个体而言,贵在个性,作为领导,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一本教师花名册来研究教师的个性,他就有可能失去民心,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以诚相待,互相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了解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个人才能的大小及其发展的方向,然后将其安排在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做到事得其人。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个体的人,由于受其生活的环境,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教师同样如此,所以领导用人之时,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思想,不仅要有用人寓争议之中的魄力,更要有举大德、赦小过的容人之短的度量,正如古人所言“将遇良才,才遇良将”,古代赵武口吃却成了晋国的贤臣,降侯灌婴质朴而不善言辞却成了汉朝的宰相,重用他们的君王是否明君,姑且不论,但却堪称知人善用的典范。
隋文帝即位后,看到南陈大将许善心在垦亡之后很悲痛,认定其为忠臣,大为重用,得一良将,其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领导用人也应这样,领导的信任就是对下属最有力的支持,充分地信任教师,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大胆启用各种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知遇之感,乐意接受任务,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已。
2 率先垂范,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人乃万物之灵,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中心环节,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也将形同虚设,成为“聋子的耳朵”。那么,如何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除“知人善用”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的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提高教育的质量。校长应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来满足教师的需要,从而激发和鼓励教师,使其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做起: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做到爱岗敬业。中国曾是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治学格言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典范,流传至今;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人曾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这反映了数代人的心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主人翁精神的责任感,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即将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教师人格的伟大之处,“丹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陋室半间、蜡烛成灰、培养一代新人”这应是新一代教师高尚品德的写照。
2.2 适应市场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当市场经济由涓涓细流变成汹涌大潮冲击到整个中华大地的时候,当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变的时候,中国人似乎在一夜之间苏醒过来了,下海经商,炒股赌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捞钱,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冲破了学校厚重的围墙,冲击着曾经“安贫乐教”的校园,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仅有理想、有信念,他们也更应该有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当一代诗圣面对破屋大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他的心里想的仍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可以用笔为学生描绘出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却无论如何也画不出一张张真实的人民币,当他们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和芸芸众生一样必须面对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商店橱窗里琅琅满目的商品同样也对他们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力,如果这个时候跟他们去谈理想、谈信念,不仅显得虚伪无比,更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领导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集思广益,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诸如住房,医疗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时代的钟声即在21世纪敲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为新时代的领导又提出了新的用人观念,“近贤臣、远小人”是一代名相总结而出,但却具有着鲜明的局限性,唐太宗乃一代明君他在纵论成功之因时曾说过“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这正是一个新时代领导应该通晓的道理。
众所周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来充分的发挥人的特长,开发人的潜能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做起:
1 知人善用,事得其人,人尽其材
古人云:“知人善用”,知人乃善用的前提,在学校,教师是一个群体,有其共性,但就个体而言,贵在个性,作为领导,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一本教师花名册来研究教师的个性,他就有可能失去民心,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以诚相待,互相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了解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个人才能的大小及其发展的方向,然后将其安排在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做到事得其人。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个体的人,由于受其生活的环境,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教师同样如此,所以领导用人之时,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思想,不仅要有用人寓争议之中的魄力,更要有举大德、赦小过的容人之短的度量,正如古人所言“将遇良才,才遇良将”,古代赵武口吃却成了晋国的贤臣,降侯灌婴质朴而不善言辞却成了汉朝的宰相,重用他们的君王是否明君,姑且不论,但却堪称知人善用的典范。
隋文帝即位后,看到南陈大将许善心在垦亡之后很悲痛,认定其为忠臣,大为重用,得一良将,其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领导用人也应这样,领导的信任就是对下属最有力的支持,充分地信任教师,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大胆启用各种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知遇之感,乐意接受任务,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已。
2 率先垂范,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人乃万物之灵,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中心环节,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也将形同虚设,成为“聋子的耳朵”。那么,如何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除“知人善用”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的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提高教育的质量。校长应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来满足教师的需要,从而激发和鼓励教师,使其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做起: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做到爱岗敬业。中国曾是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治学格言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典范,流传至今;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人曾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这反映了数代人的心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主人翁精神的责任感,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即将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教师人格的伟大之处,“丹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陋室半间、蜡烛成灰、培养一代新人”这应是新一代教师高尚品德的写照。
2.2 适应市场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当市场经济由涓涓细流变成汹涌大潮冲击到整个中华大地的时候,当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变的时候,中国人似乎在一夜之间苏醒过来了,下海经商,炒股赌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捞钱,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冲破了学校厚重的围墙,冲击着曾经“安贫乐教”的校园,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仅有理想、有信念,他们也更应该有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当一代诗圣面对破屋大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他的心里想的仍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可以用笔为学生描绘出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却无论如何也画不出一张张真实的人民币,当他们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和芸芸众生一样必须面对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商店橱窗里琅琅满目的商品同样也对他们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力,如果这个时候跟他们去谈理想、谈信念,不仅显得虚伪无比,更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领导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集思广益,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诸如住房,医疗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时代的钟声即在21世纪敲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为新时代的领导又提出了新的用人观念,“近贤臣、远小人”是一代名相总结而出,但却具有着鲜明的局限性,唐太宗乃一代明君他在纵论成功之因时曾说过“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这正是一个新时代领导应该通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