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方法主要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传统的教学通常以显性教育为主导,即公开的组织活动、座谈等,教育目标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模式重心逐步转移到隐性教育手段上,通过环境熏陶、团体感染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通过叙述当下隐性教育的手段来探索隐性教育如何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挖掘方法;隐性教育;教育发展
隐性教育,顾名思义,不能被人直观感受,看不见的教育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学校的学风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周围同学的品质对学生自身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教育手段之所以开始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和广泛推介,是因为它给学生所带来的是深远持久的感染,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一种品质。学校要对隐性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其教育手段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一、 引导主动探究,营造浓郁学风
学风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学生只是被动式的接收学习,没有很好地发散思维,教学改革中指出要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数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课本中叙述了五种判定方法,有学生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在两个三角形中,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相等情况下,不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互为全等三角形?”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圆规和刻度尺来探索,或者和同学间探讨,随后再发表自己意见。学生就会发现,在“边边角”的情况下,剩下的一条边的长度无法固定,也就无法确定两个三角形互为全等三角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探索的空间,集体参与探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风,在无形中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校园风气都属于学风的范畴,学风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风气,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校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知识体系。
二、 渗透学科学史,锻造坚毅品质
正所谓“学史明智”,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发展的历程,而发展过程中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课程的源头,通过对比学习古人的傲人风骨和高尚品质,汲取对自身成长有帮助的东西,在学习中发现并弥补不足之处,将古人的优秀品质内化成自己的素养。
例如,祖冲之是为数学发展史做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数值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创造性进步,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讲述祖冲之对数学的探索之路,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品质的同时,了解数学内容的严谨性和务实性,加深对学科知识发展的了解。古人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勇于进取和创新,不畏艰难的种种精神往往让我们望洋兴叹,教师要通过讲述趣味性的故事,激励学生向古人看齐,不要在安逸的现代生活中,坐享其成。
教学的目的是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标,学校培养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将学史渗透进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品质,这就是隐性教育魅力所在。
三、 妙用错误资源,深化反思意识
反思是现在青少年严重缺乏的意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他们对自己所做的行为不会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中,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习题总是置之不理,导致不懂的内容永远不会,缺乏改善现状的能力,而改善首先就要反思自己的错误。现在的学生自主性较差,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错误积累,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反复练习,使错误资源成为进步的燃料。
例如,历史课本中时间轴和事件的学习总是让学生频频出错,尽管有时候同一道题反复练习,依旧是不能牢牢掌握,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是历史老师常常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历史纠错本,将错题按类型分别归类积累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如果是與其他事件混淆,那么就要将容易颠倒的事件也积累下来,两者对比区分学习;如果是没有记清楚,就把这一知识点反复背诵记忆。知错而后才能改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并深化自身反思意识。
困难不是学生的敌人,遇到困难就选择逃走才是学生最大的对手,而这一对手就是自己,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使反思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通过错误资源的巧妙利用,学生不仅巩固了文化知识,而且增强了自身的反思意识,对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都是一些隐性教育手段。尤其是团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活动中,学习借鉴同学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创造具有团结意识的班风氛围。
例如,甘肃省是历史课本中所学到的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发展,气势宏伟的博物馆往往让人心生敬畏,馆内工作人员对馆藏的解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的能力,同时感受到肩负传承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活动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是否得到真正掌握和自主应用,在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综合提升思维、语言方面的能力。教师要精心安排实践活动,使隐性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显性教育为主逐步向隐性教育过渡转变,必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显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隐性教育则更容易影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德,教育界应当将两者有机整合运用,发挥二者的最大价值功能,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少山.学校中的隐性教育力浅说[J].安徽教育,1993(05).
[2]吴功明.挖掘学校隐性教育价值的策略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作者简介:
曾祥生,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常金梅,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实验中学。
关键词:挖掘方法;隐性教育;教育发展
隐性教育,顾名思义,不能被人直观感受,看不见的教育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学校的学风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周围同学的品质对学生自身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教育手段之所以开始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和广泛推介,是因为它给学生所带来的是深远持久的感染,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一种品质。学校要对隐性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其教育手段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一、 引导主动探究,营造浓郁学风
学风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学生只是被动式的接收学习,没有很好地发散思维,教学改革中指出要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数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课本中叙述了五种判定方法,有学生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在两个三角形中,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相等情况下,不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互为全等三角形?”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学习工具圆规和刻度尺来探索,或者和同学间探讨,随后再发表自己意见。学生就会发现,在“边边角”的情况下,剩下的一条边的长度无法固定,也就无法确定两个三角形互为全等三角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探索的空间,集体参与探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风,在无形中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校园风气都属于学风的范畴,学风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风气,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校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知识体系。
二、 渗透学科学史,锻造坚毅品质
正所谓“学史明智”,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发展的历程,而发展过程中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科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课程的源头,通过对比学习古人的傲人风骨和高尚品质,汲取对自身成长有帮助的东西,在学习中发现并弥补不足之处,将古人的优秀品质内化成自己的素养。
例如,祖冲之是为数学发展史做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数值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创造性进步,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讲述祖冲之对数学的探索之路,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品质的同时,了解数学内容的严谨性和务实性,加深对学科知识发展的了解。古人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勇于进取和创新,不畏艰难的种种精神往往让我们望洋兴叹,教师要通过讲述趣味性的故事,激励学生向古人看齐,不要在安逸的现代生活中,坐享其成。
教学的目的是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标,学校培养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将学史渗透进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品质,这就是隐性教育魅力所在。
三、 妙用错误资源,深化反思意识
反思是现在青少年严重缺乏的意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他们对自己所做的行为不会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中,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习题总是置之不理,导致不懂的内容永远不会,缺乏改善现状的能力,而改善首先就要反思自己的错误。现在的学生自主性较差,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错误积累,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反复练习,使错误资源成为进步的燃料。
例如,历史课本中时间轴和事件的学习总是让学生频频出错,尽管有时候同一道题反复练习,依旧是不能牢牢掌握,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是历史老师常常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历史纠错本,将错题按类型分别归类积累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如果是與其他事件混淆,那么就要将容易颠倒的事件也积累下来,两者对比区分学习;如果是没有记清楚,就把这一知识点反复背诵记忆。知错而后才能改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并深化自身反思意识。
困难不是学生的敌人,遇到困难就选择逃走才是学生最大的对手,而这一对手就是自己,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使反思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通过错误资源的巧妙利用,学生不仅巩固了文化知识,而且增强了自身的反思意识,对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都是一些隐性教育手段。尤其是团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活动中,学习借鉴同学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创造具有团结意识的班风氛围。
例如,甘肃省是历史课本中所学到的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发展,气势宏伟的博物馆往往让人心生敬畏,馆内工作人员对馆藏的解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的能力,同时感受到肩负传承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活动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是否得到真正掌握和自主应用,在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综合提升思维、语言方面的能力。教师要精心安排实践活动,使隐性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显性教育为主逐步向隐性教育过渡转变,必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显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隐性教育则更容易影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德,教育界应当将两者有机整合运用,发挥二者的最大价值功能,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少山.学校中的隐性教育力浅说[J].安徽教育,1993(05).
[2]吴功明.挖掘学校隐性教育价值的策略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作者简介:
曾祥生,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常金梅,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