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回归生活”理念中的深度反思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9801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这十余年来,教师们通过接受培训、自我学习以及教学探索,已基本接受并认同了这一课程理念,教学行为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我们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理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问题。本文将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要探讨品德课程及其教学究竟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如何回归生活以及回归之后该如何升华等问题。
  【案例回放】
  在一次品德教学观摩活动上,《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的教学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整节课在谈话导入之后,主要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父母的辛劳我知道
  1. 工作的繁重(约5分钟)
  2. 家庭的辛劳:围绕课件“一个妈妈的一天”展开。(约5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当父母心情烦闷、情绪低落时,该如何做。(约2分钟)
  (二)父母的心思我知道
  老师呈现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讲述自己的理解。(7分钟)
  (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
  1. 讲述自己与爸爸妈妈的故事。(3分钟)
  2. 老师讲述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请学生说出感受。(讲故事6分钟,学生谈感受2分钟)
  3.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深沉的父爱。(3分钟)
  (四)行动起来让父母高兴
  学生各自说说如何行动才能让父母高兴。(2分钟)
  整堂课上,老师的情感饱满、语言流畅、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课的最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是父母用爱托起了我们的生命,用爱温暖着我们。请珍惜这份爱,因为这种爱只有今生,没有来世。”[1]整节课被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尤其是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的故事时,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们无不为故事中母亲的隐忍和无私而动容,甚至落泪。然而,当我们从“回归生活”理念的角度来审视这堂课时,却仍旧能够发现它有待改善和发展的空间。
  一、捕捉生活的时代性
  生活世界既是整体的,更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儿童所处的生活世界也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在落实“回归生活”这一理念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就会导致虚伪道德观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滋生,从而使德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例如,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为例,教师们常常會不自觉地承袭这样两种传统看法:第一,世上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老师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反例,只一味地渲染家庭生活的幸福美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而导致父母重视物质利益胜过孩子的案例,生活中并不少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告诉我们:“‘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No.1。”[2]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甚至否定这种真实生活,它不仅会无意中伤害那些身处不幸中的弱小心灵,更会在无意中滋生出道德的虚伪性。第二,母亲永远是忍耐、牺牲和忘我的,而父亲则是严厉、沉默寡言的。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中,无论是案例“妈妈的一天”还是故事“一个母亲一生的八个谎言”,都是如此。然而,当今的事实是,既有工作至上而忽略孩子感受的母亲,也有家庭至上,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父亲;既有望子成龙,不惜牺牲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父亲,也有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母亲;既有严格严厉的母亲,也会有温和宽厚的父亲……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亲远比传统观念中的形象要丰富而复杂得多。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捕捉生活的时代性,更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抛弃旧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更加多彩与多元的课堂教学。例如,《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的教学,不仅需要呈现模范的父母形象,也不能回避那种不太合格的父母形象,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包容和理解,进而明白做合格的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道理。
  二、把握生活的个体性
  生活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存在。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教学的方便而只看到生活的共性,却忽略那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个性化生活。
  例如,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基础做了如下分析:“由于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接受他人的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的爱,却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3]然而,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数孩子都懂得父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因为在“父母的辛劳我知道”这个教学环节中,很多孩子都能用“劳累”“辛苦”“废寝忘食”等词来形容自己父母的辛劳程度。现实生活中,孩子对父母们一声声甜甜的呼叫、一个个灿烂的微笑、一次次热情的拥抱、一点点关心与问候……难道不是他们表达对父母爱的方式吗?或许,我们的孩子并不像老师们所预想的那样,只会接受父母的爱却不懂得爱父母。深入反思,我们便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表达对父母之爱的方式,我们的教师若能以此来正面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好。此外,由于孩子常常习惯于站在自己家庭的角度来看待父母,没有对比也就难以体会到父母亲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到那些缺少父母家人关爱的孩子,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留守的孩子,家庭遭受意外灾害的孩子;倘若我们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一份调查:调查在自己出生前后,父母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可以从休闲、娱乐时间的变化或者金钱的支出等方面做统计,或者观察、了解与父母同龄的丁克家庭夫妇的生活,看看有了自己以后,父母在时间、精力、金钱等方面,为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比较,孩子们也许会对父母的爱体会更加深刻,感恩之情更加强烈。   由此可见,由于儿童的生活具有个性化,因而我们的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更加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更加准确地回归儿童真正的生活世界。
  三、发掘生活的可教性
  “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意思是说,儿童的生活实际上是具有可教性的。换言之,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素材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品德教学的宝贵资源。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受篇幅及其他条件所限,编写的教材往往只能是以点带面地涉及一些教育主题。例如,《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篇课文中,主要呈现了普通家庭生活中的两个常见情境:情景之一是孩子主动下厨做了饭菜,自己感觉没有妈妈做的可口,却赢得了父母的夸奖,因而内心疑惑;情境之二,爸爸恼怒地责备迟归的女儿。这样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切入的话题或范例,它主要在于启发教师们能够寻找到与课堂中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来展开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教师以教材提供的两个情境为主要范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约7分钟)让学生讨论,而让同学们补充交流自己家庭故事的时间却太少,仅有三分钟。这样的时间分配,显然难以让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呈现,更谈不上对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积极引领与指导。如此一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也就难以在这节课中得到落实。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跳出“教教材”的教学传统桎梏,积极深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去尽力发掘那些具有可教性的生活事件或生活情境,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实现有效的“回归生活”。
  四、升华生活的价值性
  生活的教育价值性毋庸置疑。然而,真正高效的品德教学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发掘一般的生活,还需努力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和引导来升华其价值。
  例如,由于典型的生活故事能够让儿童通过感受他人的生活世界,进而反观自身和自省,由此逐渐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因而在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老师也选用了 “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这个故事,以体现生活的价值。如前所述,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时,在座师生无不被感动。然而,是否这样一种被感动就意味着在场学生都能理解到故事中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呢?如果孩子们不能信服、不能理解、不能认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呢?如果孩子们仅仅只是课上感动了一下,却认为这位母亲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呢?那么,这样一种间接的生活其价值性则自然会流失不少,而且也难以达至引领和提升学生生活价值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再深入地挖掘一下,这样的生活故事其价值性则会大大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在动情讲完故事后,接着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个故事进一步讨论:这个故事,可能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这位母亲的“八个谎言”,每一个都算得上是“谎言”吗?根据什么认定这位母亲的话一定就是谎言呢?在这个故事里,母亲为了孩子们所做的种种奉献与牺牲,大家能懂得的是哪些?在你的生活中,你的母亲有没有做过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讨论,就会引领学生超越生活故事的本身,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进一步深刻体会自己的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而生活的价值性也就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生活世界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它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内涵个体性。我们的品德教学就需要回归到这样的生活世界之中。实际上,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品德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们需要重视生活的可教性,通过创生出更多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当然,生活世界始终都面向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品德教学不能止步于回归一般的生活,还需要展开大胆的想象,努力去升华生活的价值,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践行“回归生活”理念的征途还有待我们去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3]魏红.2011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教学案例集[M].2011.272,270.
  [2]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00-301.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 100081)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题记    【案例描述】   案例1:一次,我借班执教《我不任性》(苏教版二上)一课,引导学生通过看连环画“爱耍脾气的贝贝”,了解什么是“任性”之后,设计了“实话实说”的环节:“小朋友,你什么时候也和贝贝一样任性?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同学们例行公事似的侧过身,却并未坦言。我开导他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学生却
【摘要】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危机。调整思路、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英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层级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能力;层级式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艳春(1982.05-),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掌握前人总结的已有理论,紧紧依靠广大班主任丰富的实践、成功的创造和失败的教训,特别要认真学习魏书生、李镇西等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案例,从中认识我国班级教育本质属性、规律、过程等,从而提高我国的班级管理水平。  在研究魏书生班级教育操作系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众多操作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和内在规律。  班级教育操作系统的最基本单位是班级教育操作因素。构建班
编者按:  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而用画图的方式来研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创意。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刊载唐云增老师的《魏书生班级教育图文详解》,希望能给广大班主任老师带来别样的启迪。    怎样学习魏书生?怎样研究魏书生?这些问题,一直贯串在我学习、研究他的始终,很长时间里,理不出个头绪来。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没有人能为我设计好一条学习魏书生的现成的路可走,没有人能为我预设好一种方法
真正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需要灵动。那么,如何促进品德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有效呢?基于品德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理念,从教材出发但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可沿着将教材立体化、动态化以及开放化的思路来展开,从而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与中图版一年级下册“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其教学目标大致可
【摘要】英语是初中学习阶段难度比较高的一门学科,而且由于目前世界趋于国际化的形势,导致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因为我国应试教育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并不是很好,甚至不喜欢学习英语,而英语不错的学生基本上掌握的也都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探究了如何通过课堂导入的策略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  【作者简介】易文香,湖南省邵阳市隆
2010年11月5日,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和公安局联合在石岐中心小学举行了中山市校园网上警务室开通仪式。  校园网上警务室是全国警校合作的首创之举,是中山中小学开展警民共建的新形式,也是在新形势下搭建的一座学校、公安、家庭之间的“连心桥”、“便民桥”。长期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师生安全的工作,在市综治委牵头下,联合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城管等部门,经常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
陈文海: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  陈文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撰文指出,当前,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运行,都多把回归生活世界划分为实然和应然两个向度,这大大消减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和生活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在实然与应然的张力结构之间,应存在一种或然向度,指向人的可能生活。  为此,应重构学校生活,让教育成为一种可能生活。首先,可能生活是“具体个人”的可能生活。教育对人的尊重必须体现在
[设计理念]  责任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活动力求使学生意汉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学会增强责任心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活动目的]  1,明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2提高责任意识  [活动重点]  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适合年级]小学五年级  [活动内容]    一、暖身活动,感知责任  1.明确游戏规则
思想品德课的复习,重在帮助学生基于已经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构建知识体系的生成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社会生活实践、社会问题(现象),经过质疑和探究获得理论,反过来再运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这一过程是经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来完成的。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