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写作时总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缺陷,从而影响了他们写作兴趣与写作质量。老师与其到课外寻找大量的资料来引导、指点,倒不如紧抓住手中的教材文本,利用好教材的示范作用,“授之以渔”。本文从立意、材料、语言、结构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从而使他们尽快提高写作质量。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弊病;化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40-3
虽说作文分数占去了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可每一提及,很多学生还是忍不住发出“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声,写作成了他们心头之痛。面对这个集思想与表达一身的综合科目而言,有写作天赋的毕竟少数,多数学生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写作常见病:或立意浅显、低俗;或材料匮乏、陈旧;或辞藻贫乏、无味;或结构无序、混乱。那么,怎么化解这些病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呢?笔者把目光盯住了我们的教材,立足那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学好它、用好它把它当成示范来解决以上的问题。做法如下:
1 挖“主题”涵义,升华思想,化解立意浅显之病
中考作文A类卷,首先确定了“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且有自己的见解”的评分标准。这标准充分体现出主旨在应试作文中的重要性,立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好文章应具有健康、深刻、明确的思想特征。可初中生阅历浅、思考力低,加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完善阶段,他们观察事物、看待事物往往停留其表,而不做深刻思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不会立意深远。好在以“单元主题”来编选文章的新教材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1.1 理解“主题”所赋予的涵义,树立正确思想导向
综观八册教材,“主题”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每个“主题”又都用四、五篇不同的文章去诠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所赋予的涵义,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我常在结束单元教学任务后,上一次单元总结课,来挖掘“主题”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如在总结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时,我问学生为人处事应该储备哪些好的思想品质?这问题不难,学生常会结合单元中的文本回答:有的认为面对贫穷与困难要乐观、坚强;有的认为在纷繁的世界里要保持一份高尚的操守;有的认为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要忠诚……
接着我们从“贵”字的含义入手,探讨“为什么人要看重这些精神品质”“拥有了这些精神会给我们个人甚至民族会带来怎样的意义”。
我先列举了朱自清宁愿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唱戏;钱学森婉拒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伤痕累累的祖国等故事。又出示了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灭亡的数据和造成的原因,请学生深度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
有学生就结合本单元的文本《生命的舞蹈》最后一段答道:我国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很多厄运,有自然因素,有人为因素,这些原因差点几次导致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灭亡,然而不久,崭新的城镇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碧绿的秧苗在弃田里栽种……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历经千险而不摧,饱受磨难而不屈?我想就是拥有了这些美好的精神,才使人类一步步走出困境,得以发展。
也有同学从个人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的收获。一时间,学生在探讨“单元主题”所带来的意义时,无形中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1.2 明辨文本思想的高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来反映作者的思想。但思想的高低决定了文章层次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境界的高低。我们学生的文章思想性浅显,另一原因就是没有树立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后,我常拿《小石潭记》与之进行思想境界的比对,让学生明辨不同思想境界的高低。同样是被贬文学中的名篇,同样是政治上失利,同样借山水来抚慰伤痛,《小石潭记》的着力点在于抒写作者自己无法排解的悲伤凄苦之情,作者痛苦的是自己像小潭一样无法被人发现其美好。而《醉翁亭记》虽也有借山水来排遣内心的伤心,但更多的则是在赞美山间美景,反映自己宽和仁爱之心和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
深挖主题内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慢慢内化为自己的心志,形成自己的思想,使其灵魂境界得以升华。假如学生有了这样的“底气”与“高度”,写出来的文章在立意与内涵上自然会有刮目相看的味道了。
2 借“主题”研读,拓宽视野,化解材料老旧之弊
写好文章必须要有素材。中考作文A类卷对材料要求作如下规定:“选材恰当,有新意”。可我们学生在选材上往往单一雷同:一提到“爱”,常会出现生病时父母连夜照顾、陪吊点滴的事情,或冒雨给我送伞;一提“长大”,立马就想到了是学会烧一顿饭,学会做一项家务,学会了骑自行车。试想,一个高频率出现,只会让人看得生厌的材料,又岂能得高分?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学生每天往返学校——家庭间,生活单调平凡,情绪上没有过多大悲大喜的变化。加之繁重的学业剥夺了他们很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对日常生活缺乏应有的敏锐观察力。我借助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的范文,让学生进行对比研读,从而拓宽学生选材的视角,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如我在教完六年级第一单元《有家真好》后,总会让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为了避免选材千人一面的尴尬,我就通过这单元中的选取的四篇文章:《祖父与我》《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凡卡》,来解决选材问题。
(1)明确围绕“家”这个关键词,文本各选了哪些材料。学生很快就抢着发言:有写和祖父在后花园种菜拔草的故事;有写雷雨天姐姐给弟弟送伞,并在伞下共同观雨说笑的故事;还有写一家四口在野外散步的。以上的概括分析,会让学生明白 “家”的定义,除了一家三口父母与孩子组成的小家庭之外,还有包含着叔叔、伯伯、爷爷奶奶等组成的家族概念。 “家”的选材除了关注父子、母女间的交往外,还可以把范围扩大些,视线可以关注祖孙、叔伯兄妹间的交往。
(2)借助联想挖掘“家”的多种含义。我借用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引导学生从实指的“家”拓展到虚指的“家”上。明确我们也可以把祖国当成家,把班级集体当成家。这样从小家联系到大家再引申到祖国集体,学生的思路豁然了,写的材料自然不会没有新意了。 (3)理解“真好”这个关键词。我先抛出问题一个请学生思考:为了突出“真好”二字,编者可谓用心良苦,有谁能体会编者的用意呢?学生经过对比,很快明白了“真好”的涵义。有的说:从《凡卡》的主人公遭遇中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亲情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的说:有“家”的好处,只有明白了无“家”的悲苦后才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心中。有的说:为什么说家是避风港?为什么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就是因为家给人安全、包容、温暖、幸福之感。
我想,当学生明白了“家”的含义、“家”存在的意义后,写作文时自然不会再忍受材料短缺之苦,选的材料也不会单一、陈旧了。
3 感语言魅力,激活文字,化解辞藻苍白之像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杜甫曾云:“语不惊人死不休”。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出色的语言表现力常会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中考作文A类卷,关于语言的评分标准是“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我们多数学生辞藻如贫血患者般苍白,无生气。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呢?
3.1 收集词语,丰富语汇
细读教材就会发现它是语言的海洋,语汇丰富,缤纷多彩。如俗语、俚语,成语、歇后语,这些语言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庄严,或幽默诙谐……应有尽有。学文的过程中我常以文本中词语或短语为抓手,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整理与之相关联词语,记于心里,内化为自己语言。
如《社戏》中讲航船的速度快,用了“飞一般”这个词,我就引导学生收集其他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学生收集到“箭步如飞”,“如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如离弦之箭”“如野马脱缰”“似火箭升天”……
3.2 感受句式特点,学会灵活多变
细读学生作文,通篇只用一种陈述句式写文章的人不在少数。单一的句式常使文章呆板无味。我在教授文本时常让学生试着体会不同句式来特点,品悟它们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如在讲授短句的特点时,以文中为主,了解了短句用法:用于快乐、激动、紧急、朝气、热烈等场面。
例1:这不,运球、传球、上篮、射篮……球儿在我们手中服服帖帖的飞舞、旋转,随着一个个漂亮的动作,我们沉浸在这喜悦之中。
例2:整洁艳丽的服装、鲜红靓丽的折扇、轻快的音乐,汇成了一副充满活力的画面:扭腰、跨腿、转身……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老人们时而有力地挥舞着手臂,时而轻快地踏着舞步。
3.3 学会生动、传神的描写
要使自己文章达到状物绘声绘色、维妙唯肖;写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叙事如临其境、历历在目,具体、细致的描写必不可少。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教材中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如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轻悄悄的”,是“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饭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地香”的(《春》)。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是带着猛烈、迅速、浩大声势来的只要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悉心观察、认真比对是可以让学生达到期望的目标。
4 究谋篇布局,明了作文样式,化解结构不美之态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有言: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这句诗清晰地说明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分析我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困难,
谋篇布局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凸显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不了一定数量、适当的写作图式。学生写作,尤其在考场写作,常受字数、时间的限制,如先在脑中存上几个常用的写作思路或写作模式,那么,既可节省谋篇时间,又能使文章结构美观,完整。写作图式是在推究文本的写作思路上构建完成的,这样,可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清晰明了,简单易学。
如在教授完《顶碗少年》《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文章后,我借助文本的情节,给学生归纳出一种自我成长类作文的写作图式。
两篇文章的情节是这样的:顶碗少年在大世界的舞台上表演,由于动作难度高,两次失败,面对观众的嘲笑不知所措,后在白发老人的鼓励之下,鼓起勇气,战胜怯懦,终于在第三次表演时大获全胜,赢得如雷般的掌声。《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爬山了一个7米高的山崖后不敢下来,后经父亲的指导,一步步爬下山崖。仔细分析上述情节,发现它们的行文思路极其相似,我们用“遇到困难——得到帮助——走出困难”的图式来概括它们的思路。后来学生在成长类作文《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运用了这个思路,效果非常好。
在讲授《马来的雨》时,我们归纳出另一种常用的写作图式——片断式结构,针对学生写作不分段或乱分段的情况,结合本文我总结出了——“手型结构图”来规范学生写作段落。
有了这些简易明了的写作图式,我们就进行不断地强化训练,直至掌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熟练掌握后改变原图式,创建属于自己的新图式。那些写作困难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地不畏写作了。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作文教学中,假如充分地运用好了这个“例子”的示范作用,切实的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我敢断定离学生由衷发出“写作,想说爱你也容易”的心声不远了。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弊病;化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40-3
虽说作文分数占去了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可每一提及,很多学生还是忍不住发出“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声,写作成了他们心头之痛。面对这个集思想与表达一身的综合科目而言,有写作天赋的毕竟少数,多数学生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写作常见病:或立意浅显、低俗;或材料匮乏、陈旧;或辞藻贫乏、无味;或结构无序、混乱。那么,怎么化解这些病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呢?笔者把目光盯住了我们的教材,立足那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学好它、用好它把它当成示范来解决以上的问题。做法如下:
1 挖“主题”涵义,升华思想,化解立意浅显之病
中考作文A类卷,首先确定了“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且有自己的见解”的评分标准。这标准充分体现出主旨在应试作文中的重要性,立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好文章应具有健康、深刻、明确的思想特征。可初中生阅历浅、思考力低,加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完善阶段,他们观察事物、看待事物往往停留其表,而不做深刻思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不会立意深远。好在以“单元主题”来编选文章的新教材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1.1 理解“主题”所赋予的涵义,树立正确思想导向
综观八册教材,“主题”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每个“主题”又都用四、五篇不同的文章去诠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所赋予的涵义,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我常在结束单元教学任务后,上一次单元总结课,来挖掘“主题”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如在总结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时,我问学生为人处事应该储备哪些好的思想品质?这问题不难,学生常会结合单元中的文本回答:有的认为面对贫穷与困难要乐观、坚强;有的认为在纷繁的世界里要保持一份高尚的操守;有的认为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要忠诚……
接着我们从“贵”字的含义入手,探讨“为什么人要看重这些精神品质”“拥有了这些精神会给我们个人甚至民族会带来怎样的意义”。
我先列举了朱自清宁愿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唱戏;钱学森婉拒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伤痕累累的祖国等故事。又出示了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灭亡的数据和造成的原因,请学生深度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
有学生就结合本单元的文本《生命的舞蹈》最后一段答道:我国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很多厄运,有自然因素,有人为因素,这些原因差点几次导致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灭亡,然而不久,崭新的城镇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碧绿的秧苗在弃田里栽种……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历经千险而不摧,饱受磨难而不屈?我想就是拥有了这些美好的精神,才使人类一步步走出困境,得以发展。
也有同学从个人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的收获。一时间,学生在探讨“单元主题”所带来的意义时,无形中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1.2 明辨文本思想的高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来反映作者的思想。但思想的高低决定了文章层次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境界的高低。我们学生的文章思想性浅显,另一原因就是没有树立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后,我常拿《小石潭记》与之进行思想境界的比对,让学生明辨不同思想境界的高低。同样是被贬文学中的名篇,同样是政治上失利,同样借山水来抚慰伤痛,《小石潭记》的着力点在于抒写作者自己无法排解的悲伤凄苦之情,作者痛苦的是自己像小潭一样无法被人发现其美好。而《醉翁亭记》虽也有借山水来排遣内心的伤心,但更多的则是在赞美山间美景,反映自己宽和仁爱之心和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
深挖主题内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慢慢内化为自己的心志,形成自己的思想,使其灵魂境界得以升华。假如学生有了这样的“底气”与“高度”,写出来的文章在立意与内涵上自然会有刮目相看的味道了。
2 借“主题”研读,拓宽视野,化解材料老旧之弊
写好文章必须要有素材。中考作文A类卷对材料要求作如下规定:“选材恰当,有新意”。可我们学生在选材上往往单一雷同:一提到“爱”,常会出现生病时父母连夜照顾、陪吊点滴的事情,或冒雨给我送伞;一提“长大”,立马就想到了是学会烧一顿饭,学会做一项家务,学会了骑自行车。试想,一个高频率出现,只会让人看得生厌的材料,又岂能得高分?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学生每天往返学校——家庭间,生活单调平凡,情绪上没有过多大悲大喜的变化。加之繁重的学业剥夺了他们很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对日常生活缺乏应有的敏锐观察力。我借助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的范文,让学生进行对比研读,从而拓宽学生选材的视角,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如我在教完六年级第一单元《有家真好》后,总会让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为了避免选材千人一面的尴尬,我就通过这单元中的选取的四篇文章:《祖父与我》《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凡卡》,来解决选材问题。
(1)明确围绕“家”这个关键词,文本各选了哪些材料。学生很快就抢着发言:有写和祖父在后花园种菜拔草的故事;有写雷雨天姐姐给弟弟送伞,并在伞下共同观雨说笑的故事;还有写一家四口在野外散步的。以上的概括分析,会让学生明白 “家”的定义,除了一家三口父母与孩子组成的小家庭之外,还有包含着叔叔、伯伯、爷爷奶奶等组成的家族概念。 “家”的选材除了关注父子、母女间的交往外,还可以把范围扩大些,视线可以关注祖孙、叔伯兄妹间的交往。
(2)借助联想挖掘“家”的多种含义。我借用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引导学生从实指的“家”拓展到虚指的“家”上。明确我们也可以把祖国当成家,把班级集体当成家。这样从小家联系到大家再引申到祖国集体,学生的思路豁然了,写的材料自然不会没有新意了。 (3)理解“真好”这个关键词。我先抛出问题一个请学生思考:为了突出“真好”二字,编者可谓用心良苦,有谁能体会编者的用意呢?学生经过对比,很快明白了“真好”的涵义。有的说:从《凡卡》的主人公遭遇中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亲情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有的说:有“家”的好处,只有明白了无“家”的悲苦后才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心中。有的说:为什么说家是避风港?为什么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就是因为家给人安全、包容、温暖、幸福之感。
我想,当学生明白了“家”的含义、“家”存在的意义后,写作文时自然不会再忍受材料短缺之苦,选的材料也不会单一、陈旧了。
3 感语言魅力,激活文字,化解辞藻苍白之像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杜甫曾云:“语不惊人死不休”。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出色的语言表现力常会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中考作文A类卷,关于语言的评分标准是“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我们多数学生辞藻如贫血患者般苍白,无生气。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呢?
3.1 收集词语,丰富语汇
细读教材就会发现它是语言的海洋,语汇丰富,缤纷多彩。如俗语、俚语,成语、歇后语,这些语言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庄严,或幽默诙谐……应有尽有。学文的过程中我常以文本中词语或短语为抓手,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整理与之相关联词语,记于心里,内化为自己语言。
如《社戏》中讲航船的速度快,用了“飞一般”这个词,我就引导学生收集其他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学生收集到“箭步如飞”,“如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如离弦之箭”“如野马脱缰”“似火箭升天”……
3.2 感受句式特点,学会灵活多变
细读学生作文,通篇只用一种陈述句式写文章的人不在少数。单一的句式常使文章呆板无味。我在教授文本时常让学生试着体会不同句式来特点,品悟它们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如在讲授短句的特点时,以文中为主,了解了短句用法:用于快乐、激动、紧急、朝气、热烈等场面。
例1:这不,运球、传球、上篮、射篮……球儿在我们手中服服帖帖的飞舞、旋转,随着一个个漂亮的动作,我们沉浸在这喜悦之中。
例2:整洁艳丽的服装、鲜红靓丽的折扇、轻快的音乐,汇成了一副充满活力的画面:扭腰、跨腿、转身……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老人们时而有力地挥舞着手臂,时而轻快地踏着舞步。
3.3 学会生动、传神的描写
要使自己文章达到状物绘声绘色、维妙唯肖;写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叙事如临其境、历历在目,具体、细致的描写必不可少。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教材中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如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轻悄悄的”,是“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饭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地香”的(《春》)。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是带着猛烈、迅速、浩大声势来的只要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悉心观察、认真比对是可以让学生达到期望的目标。
4 究谋篇布局,明了作文样式,化解结构不美之态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有言: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这句诗清晰地说明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分析我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困难,
谋篇布局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凸显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不了一定数量、适当的写作图式。学生写作,尤其在考场写作,常受字数、时间的限制,如先在脑中存上几个常用的写作思路或写作模式,那么,既可节省谋篇时间,又能使文章结构美观,完整。写作图式是在推究文本的写作思路上构建完成的,这样,可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清晰明了,简单易学。
如在教授完《顶碗少年》《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文章后,我借助文本的情节,给学生归纳出一种自我成长类作文的写作图式。
两篇文章的情节是这样的:顶碗少年在大世界的舞台上表演,由于动作难度高,两次失败,面对观众的嘲笑不知所措,后在白发老人的鼓励之下,鼓起勇气,战胜怯懦,终于在第三次表演时大获全胜,赢得如雷般的掌声。《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爬山了一个7米高的山崖后不敢下来,后经父亲的指导,一步步爬下山崖。仔细分析上述情节,发现它们的行文思路极其相似,我们用“遇到困难——得到帮助——走出困难”的图式来概括它们的思路。后来学生在成长类作文《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运用了这个思路,效果非常好。
在讲授《马来的雨》时,我们归纳出另一种常用的写作图式——片断式结构,针对学生写作不分段或乱分段的情况,结合本文我总结出了——“手型结构图”来规范学生写作段落。
有了这些简易明了的写作图式,我们就进行不断地强化训练,直至掌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熟练掌握后改变原图式,创建属于自己的新图式。那些写作困难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地不畏写作了。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作文教学中,假如充分地运用好了这个“例子”的示范作用,切实的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我敢断定离学生由衷发出“写作,想说爱你也容易”的心声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