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推动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社会交往途径更趋新颖与多样化。在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人们或掩饰自我就此迷失,或彰显真我直抒己见。
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兼具正反、好坏的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在这个言论自由的世界里,人们自然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于是,在诸如微博、博客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正能量的传播。有人分享每日的点滴温暖,用人间最真挚的温情点缀这虚拟的世界;亦有人敢于直言,将正义感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社会上的种种丑陋与弊端提出自己最严厉的批判与最到位的见解;还有些极具文艺气质的“文人骚客”,手指敲击键盘,敲出或唯美或深刻的锦词丽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个性化成为最大的特性。没有现实社交的拘束,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都会更加鲜明。
然而,缺少了现实世界中那一份无处不在的拘谨感,约束不复存在的同时,亦使许多问题萌芽。人们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近乎依恋的情感,与这个虚幻的国度日益密不可分。或许很多人都曾梦想过拥有隐身的能力,我想网络确能实现这种看似荒谬的假想。人们在网络空间里隐姓埋名,甚至一度扮演起与本身迥然不同的角色,并且深陷其中,逐渐与现实脱离开来。他们回避着真实的本性,不愿面对现实的纷乱繁杂,似是找到了心中神往的“桃花源”。
而这样一个“桃花源”,却容易使人们迷失。道德感的不断弱化、欲望的膨胀、肆意妄言的快感,給人们带来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做现实中所不能为的“勇气”。这无疑是具有致命破坏性的,真实的自我就此被掩饰,取而代之的是灵魂中因虚幻网络激发而生的劣性,曾经被法律、现实、道德约束着的恶魔横空出世。
互联网是社交的天地,群体的存在使劣性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网络暴力、网络欺诈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愈演愈烈。而个体以群体为参照物,将不会意识到这种劣性的不妥与可怕。他们的“幻象”中,这种劣性被贴上合理的标签,从而成为一种寻常的常态,而本我,亦在群体作用下泯灭。
互联网可以是一片桃花源。我愿意相信,它的初衷至少是如此。但事实上,即使是桃花源,亦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倾心维护,需要内心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与自律能力。只有如此,并具备抗衡从众心理的勇气,方能在这桃花源中彰显真我,尽享极乐。
教师点评
文章的总体思路很清楚。第一段表明现状;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网络中鲜明地表现自己,表现网络的好处;第三段阐述在网络中“迷失自我”的现象;第四段论述人们迷失自我的原因;第五段论述迷失自我的恶果;第六段提出构建网络世界“桃花源”的方法,“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倾心维护,需要内心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与自律能力”。
从文章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批评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作为重点,把构建网络世界中的“桃花源”作为一种设想,不做重点论述,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文章个别语言有些问题,只能得一类卷基本分。
(谭荣生)
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兼具正反、好坏的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在这个言论自由的世界里,人们自然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于是,在诸如微博、博客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正能量的传播。有人分享每日的点滴温暖,用人间最真挚的温情点缀这虚拟的世界;亦有人敢于直言,将正义感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社会上的种种丑陋与弊端提出自己最严厉的批判与最到位的见解;还有些极具文艺气质的“文人骚客”,手指敲击键盘,敲出或唯美或深刻的锦词丽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个性化成为最大的特性。没有现实社交的拘束,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都会更加鲜明。
然而,缺少了现实世界中那一份无处不在的拘谨感,约束不复存在的同时,亦使许多问题萌芽。人们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近乎依恋的情感,与这个虚幻的国度日益密不可分。或许很多人都曾梦想过拥有隐身的能力,我想网络确能实现这种看似荒谬的假想。人们在网络空间里隐姓埋名,甚至一度扮演起与本身迥然不同的角色,并且深陷其中,逐渐与现实脱离开来。他们回避着真实的本性,不愿面对现实的纷乱繁杂,似是找到了心中神往的“桃花源”。
而这样一个“桃花源”,却容易使人们迷失。道德感的不断弱化、欲望的膨胀、肆意妄言的快感,給人们带来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做现实中所不能为的“勇气”。这无疑是具有致命破坏性的,真实的自我就此被掩饰,取而代之的是灵魂中因虚幻网络激发而生的劣性,曾经被法律、现实、道德约束着的恶魔横空出世。
互联网是社交的天地,群体的存在使劣性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网络暴力、网络欺诈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愈演愈烈。而个体以群体为参照物,将不会意识到这种劣性的不妥与可怕。他们的“幻象”中,这种劣性被贴上合理的标签,从而成为一种寻常的常态,而本我,亦在群体作用下泯灭。
互联网可以是一片桃花源。我愿意相信,它的初衷至少是如此。但事实上,即使是桃花源,亦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倾心维护,需要内心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与自律能力。只有如此,并具备抗衡从众心理的勇气,方能在这桃花源中彰显真我,尽享极乐。
教师点评
文章的总体思路很清楚。第一段表明现状;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网络中鲜明地表现自己,表现网络的好处;第三段阐述在网络中“迷失自我”的现象;第四段论述人们迷失自我的原因;第五段论述迷失自我的恶果;第六段提出构建网络世界“桃花源”的方法,“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倾心维护,需要内心强大的道德约束力与自律能力”。
从文章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批评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作为重点,把构建网络世界中的“桃花源”作为一种设想,不做重点论述,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文章个别语言有些问题,只能得一类卷基本分。
(谭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