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追溯二人台的渊源入手,回顾总结了它在晋冀陕蒙地区的流传、发展状况。进而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先进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二人台艺术发展创新的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二人台;溯源;革新;图变
中图分类号:I23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077-02
一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北北部这片广阔的地域,由于蒙、汉人民百余年来的频繁交往,尤其是遭遇灾荒、生活无着的“数十万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的汉人携家带口,到口外蒙古地区垦荒”,使得该地域出现了“走西口”这一特殊的人文景观。
当时,在口外广泛流行着蒙古曲儿。它“以蒙语编词,用普通乐器如三弦、四弦、笛子等合奏歌之,歌时用拍板以及落子以为节奏,音调激扬,别具一种风格。迨后略仿其调,易以汉调,而仍以蒙古曲儿名之。久而汉人凡用丝竹合歌小曲者,亦均称蒙古曲儿,实则所歌者皆汉曲也。”——正是由于当时蒙汉人民的频繁交往,使得各自的民歌得到进一步融合。那时在“冬春农闲季节爱唱的、好拉的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当时把这种娱乐形式称之为打坐腔。”应当说,这种“打坐腔”的娱乐形式不仅传承了“蒙古曲儿”的艺术特色,而且直接为“二人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布赫在《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一文中所指出的:“二人台这一剧种,原来是蒙古民族的演唱形式,但现在已被汉族人民所吸收并经过加工、改进,使这种艺术形式更趋完善……它吸收了两个民族音乐上的优点,所以二人台成了音乐上最优美的剧种之一。”
二人台流行于中国辽阔的北方地域,由于它“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远离强势话语,这广袤的生活空间,纯朴的民族风情,蒙汉文化的相互渗透,特殊地域的改造、磨合,形成了这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此,就成为繁衍生息在这一辽阔地域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形式。
二人台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是“新戏剧运动使二人台艺术得到显著提高”,“新文化运动促使二人台艺术进一步完善。”建国以后,二人台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仅以笔者所在的张家口地区为例,1953年,张北县选派了老艺人丁五子、四朵花、冯子存等15人参加了河北省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受到大会的好评。并选送冯子存参加了全国文艺汇演。在这次汇演中,冯子存演奏的《喜相逢》、《放风筝》、《黄莺亮翅》等二人台牌子曲轰动了首都文艺界,冯子存因此被选拔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工作,成为弘扬中国北方笛艺的著名笛子演奏家。
1955年,张家口地区选送《打樱桃》、《打金钱》、《割红缎》、《串河湾》等节目参加河北省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1957年,张北县民间歌剧团划归为张家口地区歌舞团,排演了《方四姐》、《巧送钱》、《婆媳会》、《三里湾》等剧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十年文化大革命,张家口地区二人台演出团体被解散,二人台艺术资料被销毁,二人台艺术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人台艺术重新获得了生机,张家口地区歌舞团积极召回二人台老艺人,组织培养二人台艺术表演新人;各区县也纷纷组织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二人台演出队、个体演出户等。
1996年,张家口市政府通过剧团改革,将“张家口地区民间歌舞团”的牌子挂到康保县剧团的门上。康保县文体局局长白秀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抢财神》,在河北省2003年戏剧节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在2004年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汇演中,张家口地区创作的《乡音一曲西口情》、《父子争权》荣获一等奖。这一跨省区的赛事,不仅充分体现出二人台这一艺术奇葩在中国北方广袤地域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二人台艺术在张家口地区后继乏人的境况。
笔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对于二人台艺术,不仅要积极传承,更要努力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搞好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二
(一)领导重视,运用先进文化统帅
由于历史的原因,二人台的流行地域,大多处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地方忽视文化事业发展,放松对于文化工作的领导。除了内蒙古,晋、陕、冀三省既没有培养二人台演员的专业学校,也没有地市级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致使二人台艺术处于剧本老化、新人匮乏、青年观众流失、甚至是处于断层的境地。
人们注意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抬头,黄、堵、毒泛滥,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法案件上升的态势。事实已经证明,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没落的文化必然要去占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党的十七大适时做出建设先进文化的决议,并且将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加以贯彻落实。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先进文化的统领作用一定会更加重视,相关部门一定会从战略的高度,将发展二人台艺术摆到构建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适当位置。
(二)政策鼓励,焕发草根文化生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文化事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有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
由于二人台艺术已经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必将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我们一方面要在好政策的扶持下,组织精干力量精心谋划二人台艺术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认真搞好二人台艺术的传、帮、带,即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二人台业余艺校、二人台艺术培训班等形式,团结二人台老艺人悉心传艺,在排演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积极创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
在创编新戏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二人台草根文化的传统要继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本质不能变,弘扬先进文化、倡导道德新风的宗旨不能丢的原则,真正使中国北方辽阔地域的这一朵艺术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鼓舞亿万人民奔小康的历史性变革中,发挥出播撒乡音、凝聚乡情、和谐社会、振奋精神的作用。
(三)兼容并蓄,大力倡导艺术创新。
二人台艺术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从内容到形式的自主创新。因为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欣赏愿望也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二人台艺术,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信息化时代以后,自身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调整,就难以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生活要求。
现在,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为什么得到追捧?首先,是它适应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欣赏方式的转变。其次,是它善于博采众长,丰富自身——它从文学中拿来诗话的语言;它从戏剧中拿来矛盾与冲突;它从音乐中拿来节奏与旋律,从绘画中拿来光影与色彩;从舞蹈中拿来肢体语言;从电影中拿来蒙 太奇、镜头转换……
二人台作为一种曲牌体艺术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发展?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具体的发展思路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二人台的牌子曲作为二人台的传统,必须加以保留。这就像为了克隆牛而需要保留牛的基因的道理一样。“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的大年”、“压不完的糕面”、“打不完的金钱”……形象地道出了二人台牌子曲的强大生命力。牌子曲作为二人台艺术的传统,的确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学习继承。但传统不是桎梏,传统也不是顽冥。“因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层层累积型的动态过程,所以,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续,都是对传统的再创造。”我们要学习东北二人转风行全国的经验,认真向各种姊妹艺术借鉴学习,善于在兼收并蓄中提取营养用以发展壮大二人台艺术。相信,只要我们在表现形式上既立足传统,又不断创新传统;在内容上努力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四)繁荣园地,热情鼓励新人新作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繁荣,离不开新作品的不断涌现,离不开艺术表演的新人辈出。就京剧艺术而言,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魁这京剧“三鼎甲”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形成,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这京剧“新三杰”推进了京剧的发展成熟。随之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四大名旦”,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魁“四大须生”……这些京剧新人的不断涌现,不仅各自拥有自己拿手的剧目,而且以各具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有力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
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也雄辩地证明的这一点。以张家口地区为例:1964年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扁担忙》曾经响誉山城;70年代创作的《甜蜜的事业》、《朝阳沟外传》也曾风靡四区十三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新剧作的排演不仅推出了一出新戏,而且唱红了一批新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晋冀蒙地区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拥有丰厚的二人台艺术底蕴。现在我们不仅拥有杜忠、赵德厚等著名剧作家,拥有刘铁铸、方芳等二人台音乐创作家,而且拥有一大批二人台歌唱、表演艺术人才。我们完全有能力立足本土,搞好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就曾经明确指出:“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及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只要我们明确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搞好艺术创作,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二人台艺术的春色满园。
(责任编辑 石 银)
关键词:二人台;溯源;革新;图变
中图分类号:I23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077-02
一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北北部这片广阔的地域,由于蒙、汉人民百余年来的频繁交往,尤其是遭遇灾荒、生活无着的“数十万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的汉人携家带口,到口外蒙古地区垦荒”,使得该地域出现了“走西口”这一特殊的人文景观。
当时,在口外广泛流行着蒙古曲儿。它“以蒙语编词,用普通乐器如三弦、四弦、笛子等合奏歌之,歌时用拍板以及落子以为节奏,音调激扬,别具一种风格。迨后略仿其调,易以汉调,而仍以蒙古曲儿名之。久而汉人凡用丝竹合歌小曲者,亦均称蒙古曲儿,实则所歌者皆汉曲也。”——正是由于当时蒙汉人民的频繁交往,使得各自的民歌得到进一步融合。那时在“冬春农闲季节爱唱的、好拉的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当时把这种娱乐形式称之为打坐腔。”应当说,这种“打坐腔”的娱乐形式不仅传承了“蒙古曲儿”的艺术特色,而且直接为“二人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布赫在《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一文中所指出的:“二人台这一剧种,原来是蒙古民族的演唱形式,但现在已被汉族人民所吸收并经过加工、改进,使这种艺术形式更趋完善……它吸收了两个民族音乐上的优点,所以二人台成了音乐上最优美的剧种之一。”
二人台流行于中国辽阔的北方地域,由于它“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远离强势话语,这广袤的生活空间,纯朴的民族风情,蒙汉文化的相互渗透,特殊地域的改造、磨合,形成了这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此,就成为繁衍生息在这一辽阔地域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形式。
二人台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是“新戏剧运动使二人台艺术得到显著提高”,“新文化运动促使二人台艺术进一步完善。”建国以后,二人台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仅以笔者所在的张家口地区为例,1953年,张北县选派了老艺人丁五子、四朵花、冯子存等15人参加了河北省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受到大会的好评。并选送冯子存参加了全国文艺汇演。在这次汇演中,冯子存演奏的《喜相逢》、《放风筝》、《黄莺亮翅》等二人台牌子曲轰动了首都文艺界,冯子存因此被选拔到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工作,成为弘扬中国北方笛艺的著名笛子演奏家。
1955年,张家口地区选送《打樱桃》、《打金钱》、《割红缎》、《串河湾》等节目参加河北省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1957年,张北县民间歌剧团划归为张家口地区歌舞团,排演了《方四姐》、《巧送钱》、《婆媳会》、《三里湾》等剧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十年文化大革命,张家口地区二人台演出团体被解散,二人台艺术资料被销毁,二人台艺术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人台艺术重新获得了生机,张家口地区歌舞团积极召回二人台老艺人,组织培养二人台艺术表演新人;各区县也纷纷组织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二人台演出队、个体演出户等。
1996年,张家口市政府通过剧团改革,将“张家口地区民间歌舞团”的牌子挂到康保县剧团的门上。康保县文体局局长白秀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抢财神》,在河北省2003年戏剧节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在2004年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汇演中,张家口地区创作的《乡音一曲西口情》、《父子争权》荣获一等奖。这一跨省区的赛事,不仅充分体现出二人台这一艺术奇葩在中国北方广袤地域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二人台艺术在张家口地区后继乏人的境况。
笔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对于二人台艺术,不仅要积极传承,更要努力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搞好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二
(一)领导重视,运用先进文化统帅
由于历史的原因,二人台的流行地域,大多处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地方忽视文化事业发展,放松对于文化工作的领导。除了内蒙古,晋、陕、冀三省既没有培养二人台演员的专业学校,也没有地市级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致使二人台艺术处于剧本老化、新人匮乏、青年观众流失、甚至是处于断层的境地。
人们注意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抬头,黄、堵、毒泛滥,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法案件上升的态势。事实已经证明,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没落的文化必然要去占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党的十七大适时做出建设先进文化的决议,并且将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加以贯彻落实。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先进文化的统领作用一定会更加重视,相关部门一定会从战略的高度,将发展二人台艺术摆到构建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适当位置。
(二)政策鼓励,焕发草根文化生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文化事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有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
由于二人台艺术已经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必将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我们一方面要在好政策的扶持下,组织精干力量精心谋划二人台艺术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认真搞好二人台艺术的传、帮、带,即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二人台业余艺校、二人台艺术培训班等形式,团结二人台老艺人悉心传艺,在排演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积极创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
在创编新戏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二人台草根文化的传统要继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本质不能变,弘扬先进文化、倡导道德新风的宗旨不能丢的原则,真正使中国北方辽阔地域的这一朵艺术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鼓舞亿万人民奔小康的历史性变革中,发挥出播撒乡音、凝聚乡情、和谐社会、振奋精神的作用。
(三)兼容并蓄,大力倡导艺术创新。
二人台艺术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从内容到形式的自主创新。因为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欣赏愿望也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二人台艺术,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信息化时代以后,自身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调整,就难以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生活要求。
现在,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为什么得到追捧?首先,是它适应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欣赏方式的转变。其次,是它善于博采众长,丰富自身——它从文学中拿来诗话的语言;它从戏剧中拿来矛盾与冲突;它从音乐中拿来节奏与旋律,从绘画中拿来光影与色彩;从舞蹈中拿来肢体语言;从电影中拿来蒙 太奇、镜头转换……
二人台作为一种曲牌体艺术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发展?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具体的发展思路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二人台的牌子曲作为二人台的传统,必须加以保留。这就像为了克隆牛而需要保留牛的基因的道理一样。“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的大年”、“压不完的糕面”、“打不完的金钱”……形象地道出了二人台牌子曲的强大生命力。牌子曲作为二人台艺术的传统,的确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学习继承。但传统不是桎梏,传统也不是顽冥。“因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层层累积型的动态过程,所以,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续,都是对传统的再创造。”我们要学习东北二人转风行全国的经验,认真向各种姊妹艺术借鉴学习,善于在兼收并蓄中提取营养用以发展壮大二人台艺术。相信,只要我们在表现形式上既立足传统,又不断创新传统;在内容上努力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四)繁荣园地,热情鼓励新人新作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繁荣,离不开新作品的不断涌现,离不开艺术表演的新人辈出。就京剧艺术而言,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魁这京剧“三鼎甲”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形成,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这京剧“新三杰”推进了京剧的发展成熟。随之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四大名旦”,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魁“四大须生”……这些京剧新人的不断涌现,不仅各自拥有自己拿手的剧目,而且以各具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有力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
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也雄辩地证明的这一点。以张家口地区为例:1964年创作的二人台小戏《扁担忙》曾经响誉山城;70年代创作的《甜蜜的事业》、《朝阳沟外传》也曾风靡四区十三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新剧作的排演不仅推出了一出新戏,而且唱红了一批新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晋冀蒙地区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拥有丰厚的二人台艺术底蕴。现在我们不仅拥有杜忠、赵德厚等著名剧作家,拥有刘铁铸、方芳等二人台音乐创作家,而且拥有一大批二人台歌唱、表演艺术人才。我们完全有能力立足本土,搞好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就曾经明确指出:“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及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只要我们明确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搞好艺术创作,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二人台艺术的春色满园。
(责任编辑 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