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传统的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和教育实践缺乏活力的问题。创新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日常思想教育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趋于完善,但站在发展的视角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还与我们的期待存在差距。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要么关注学生的问题,要么关注问题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修正学生的行为上,总是关注学生做错了哪些和需要改进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什么地方做好了。由于经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教育者自身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弱化了教育力量。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升思想教育实效就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用一种更加开放、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为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教育,教师眼里、心里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有问题的学生。为此,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在工作实践中也试图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谈心、关爱等,以走进学生的心里,促使他们行为上的改变。可是谈着谈着又回到“问题”和“改变”上,外界的力量没有调动学生的自身力量,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势资源。结果是问题也没有得到更好地解决,如厌学、逃课、沉迷网络、抑郁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者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对象应该从问题学生向所有学生倾斜,将教育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上,引导他们体验幸福,并快乐健康地成长。
2.教育实践缺乏活力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无论怎样创新,思想教育永远无法脱掉说教的外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想成为演讲专家,但他们缺乏了聆听,再华丽的语言不是学生想听的,都不能引起共鸣。
再有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主题班会,但大多数班会主题要么是围绕当前政治形势,要么是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内容取向受到限制,班级教育仍然是以实现教育的修复功能为主,所以只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得到修正,校园仅仅是短时间内得到安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人人都是积极的,大学生自身具有某种积极力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教育理念上的转变
(1)从只关注“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向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转变。
(2)从关注部分学生向关注所有学生倾斜,思想教育的工作重心向指导学生的发展偏移。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并不是传统思想教育的替代,而是将二者有机统一。
2.思想教育的内容创新
(1)积极人际关系。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人际关系是人生存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状态如何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健康状态。人际关系所展示的是人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的能力的表现。教育工作,特别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描述与实践探索,为在教育中实施积极人际关系教育提供了范式。
(2)积极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谁都不可替代。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人自我意识的核心问题。一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评价过低是自卑的表现。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我们提升学生积极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
(3)积极情绪。在人的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不到情绪问题,情绪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问题,和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连接在一起。一个人情绪状态如何,一个人的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如何,一个人发现监察自我的情绪行为状态如何,既是一个人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一个人想获得幸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为此,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培训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的能力十分关键。
(4)积极应对。一个人如何面对问题是一个人的处事习惯,这种习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成就取得。每个人应对问题的习惯不同,有的人能坚持,有的人更倾向于放弃,有的人内归因,有的人外归因,不同的应对风格、归因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式,进而影响一个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籍此培训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
3.教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创新
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教育的实施效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是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尝试。
体验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助力成长的方式。它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辅导技术,使学生通过团体的人际交互作用,来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1)团体辅导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团体辅导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为立足点,借助团体辅导和心理辅导技术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体验式团体辅导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在团体中,成员能够获得真实的交往关系,他们将团体中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生活经验相连接,并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下尝试学习。这样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班会形式和团队活动无可比拟的。
(3)体验式团体活动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高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在团体活动中参与者认识到别人也和自己一样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相同的经历会使成员之间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敞开心扉,分享经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自信心。
此外,将体验式团体辅导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具有省时省力、感染力强、效率高的特点,为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谭志远,朱晓丹.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北方经贸,2011(8):191-192.
[2]庄海军,王佳利,徐传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72-74.
[3]常素梅.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2.
[4]刘燕.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4):71-72.
作者简介:蒙晓影(1974- ),女,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日常思想教育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趋于完善,但站在发展的视角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还与我们的期待存在差距。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要么关注学生的问题,要么关注问题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修正学生的行为上,总是关注学生做错了哪些和需要改进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什么地方做好了。由于经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教育者自身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弱化了教育力量。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升思想教育实效就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用一种更加开放、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为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教育,教师眼里、心里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有问题的学生。为此,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在工作实践中也试图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谈心、关爱等,以走进学生的心里,促使他们行为上的改变。可是谈着谈着又回到“问题”和“改变”上,外界的力量没有调动学生的自身力量,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势资源。结果是问题也没有得到更好地解决,如厌学、逃课、沉迷网络、抑郁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者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对象应该从问题学生向所有学生倾斜,将教育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上,引导他们体验幸福,并快乐健康地成长。
2.教育实践缺乏活力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无论怎样创新,思想教育永远无法脱掉说教的外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想成为演讲专家,但他们缺乏了聆听,再华丽的语言不是学生想听的,都不能引起共鸣。
再有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主题班会,但大多数班会主题要么是围绕当前政治形势,要么是根据班级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内容取向受到限制,班级教育仍然是以实现教育的修复功能为主,所以只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得到修正,校园仅仅是短时间内得到安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人人都是积极的,大学生自身具有某种积极力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新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教育理念上的转变
(1)从只关注“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向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转变。
(2)从关注部分学生向关注所有学生倾斜,思想教育的工作重心向指导学生的发展偏移。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创新并不是传统思想教育的替代,而是将二者有机统一。
2.思想教育的内容创新
(1)积极人际关系。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人际关系是人生存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状态如何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健康状态。人际关系所展示的是人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的能力的表现。教育工作,特别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描述与实践探索,为在教育中实施积极人际关系教育提供了范式。
(2)积极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谁都不可替代。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人自我意识的核心问题。一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评价过低是自卑的表现。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我们提升学生积极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
(3)积极情绪。在人的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不到情绪问题,情绪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问题,和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连接在一起。一个人情绪状态如何,一个人的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如何,一个人发现监察自我的情绪行为状态如何,既是一个人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一个人想获得幸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为此,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培训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的能力十分关键。
(4)积极应对。一个人如何面对问题是一个人的处事习惯,这种习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成就取得。每个人应对问题的习惯不同,有的人能坚持,有的人更倾向于放弃,有的人内归因,有的人外归因,不同的应对风格、归因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式,进而影响一个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籍此培训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
3.教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创新
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教育的实施效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是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尝试。
体验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助力成长的方式。它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辅导技术,使学生通过团体的人际交互作用,来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高度统一的。
(1)团体辅导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团体辅导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为立足点,借助团体辅导和心理辅导技术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体验式团体辅导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在团体中,成员能够获得真实的交往关系,他们将团体中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生活经验相连接,并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下尝试学习。这样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班会形式和团队活动无可比拟的。
(3)体验式团体活动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高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在团体活动中参与者认识到别人也和自己一样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相同的经历会使成员之间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敞开心扉,分享经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自信心。
此外,将体验式团体辅导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具有省时省力、感染力强、效率高的特点,为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谭志远,朱晓丹.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北方经贸,2011(8):191-192.
[2]庄海军,王佳利,徐传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72-74.
[3]常素梅.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2.
[4]刘燕.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4):71-72.
作者简介:蒙晓影(1974- ),女,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