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3年,英国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的著作《人的音乐性》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有关非欧洲音乐的偏见,给对非欧洲音乐的歧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该书自首版以来,迄今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然而直到2007年,此书才经中国音乐学人马英珺老师翻译出版。本文对此书的大致内容进行概述,并就笔者阅读此书的一些感想与启示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音乐性;音乐与人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249-02
【本文著录格式】耿浩.音乐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交互式关系——读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有感[J].北方音乐,2020,01(02):249-250.
约翰·布莱金是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非文达人的音乐。《人的音乐性》并非是对人类音乐能力的学术性研究,它至多是尝试着去协调约翰·布莱金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经历。该书篇幅短小,不是大部头著作,但是它的翻译出版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以及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互为主客体的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社会和文化——内容概述
在《人的音乐性》这本书中,约翰·布莱金重点探讨了音乐、社会和文化、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主客体。“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是第一个章节,在第一章节中,作者以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角度强调在音乐创作中“人”的主导地位,强调音乐性是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都有的典型特性;第二章节被布莱金命名为“社会和文化中的音乐”,本章节布莱金以社会和文化背景为定位,以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音乐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章节名称“音乐中的文化和社会”那样;第三章中,布莱金把目光聚焦在“音乐”上,深入探讨音乐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音响组织起来的人类”,作者通过前三章大量的资料论证,在本章节通过对文达四首儿歌的分析,说明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批判性与鼓励性并存——国内外学者的评价
国外学者雷金纳德·拜伦认为:布萊金对于人类先天的音乐能力作了一个大胆而彻底的断言,他认为人类内在的音乐能力是人类的特性。他争辩说人类的这一基本特质在西方世界却被“杰出的音乐观念”所扼杀,他们武断地设置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抑制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参与艺术创作的能力。他认为,如果能像文达人那样不装腔作势地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话,世界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平台。
科菲·阿加乌认为:该书是布莱金近二十年理论思想的精华,他涉及到人的音乐性、音乐的学习、音乐的社会角色、对音乐的讨论等方面,他展现了布莱金所熟知的文达音乐文化的实践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这些思想出现在一个对文达音乐充满了热情和信任的局外观众身上,虽然它们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和推广,但是却刺激了人们去考虑在人类体验中音乐所具有的多重意义。
国内学者肖文礼:《人的音乐性》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完美相结合的理论著作,为民族音乐学 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是一本知识含量丰富的世界音乐教学辅助资料和通俗读物,它向读者详细介绍的位于南非的文达人的社会生活及音乐世界,更是我们借以了解独特的非洲音乐文化的窗口。
译著者马英珺认为:“该书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世界上不同音乐体系的认识,作者对那些所谓的衡量人们音乐能力的测试标准提出质疑,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测试模式的局限性,让那些“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们摘下有色眼镜,对所有的音乐体系和人类的音乐能力进行重新的估价。”
三、坚守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感想与启示
正如约翰·布莱金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正是南非的文达人使我从此打破了自己对非欧洲音乐的偏见。”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只有四章,但正是这仅有四章的薄薄的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者”对欧洲和欧洲以外音乐的偏见和认知,给那些启示非欧洲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者以毁灭性的打击。《人的音乐性》这本著作,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教育与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的音乐学专著。
(一)坚守文化自觉
通过布莱金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非洲土著民族的音乐形态和文化内涵。但是真正深入到非洲文化的内部,真正了解文达文化与音乐的价值,作为“局外人”的布莱金和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只有“局内人”,才能真正地窥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促进其发展。在当前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想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就必须自主、自觉地在意识与行动中坚守“文化自觉”,发挥作为“局内人”的有利条件,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被世界其他民族所认识。
(二)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不仅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反映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梅利亚姆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的产物,所以音乐不能独立于创造它的人类的行为模式。要想了解一种音乐现有的结构形式,就必须了解产生它的人类的行为方式以及观念。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的重要体现。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今天,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其多民族、多音体系、多体裁形式及多表现方式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局内人”,我们有着“局外人”所无法匹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的音乐性》给予我们的文化力量,让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使华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坚持民族文化之教育根本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情感世界的展示,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因其地域性、原生性特征而多元化,有其音乐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音乐教育内容的充实与深化,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对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专项培养;其次,对教材的编排要合理,适当地加入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再次,注重校园文化内容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与传播作用;最后,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基础上寻求共性,秉承共性与个性两手抓的原则,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结语
《人的音乐性》是布莱金20年音乐理论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着重探讨了音乐与人类的相互关系、音乐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民族音乐学的经典著作,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角度:坚守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研究的视野和民族音乐教育的视角来说,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的理论著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5).
[2]赵誉千,陈怡.《人的音乐性》理论范式解析[J].民族音乐,2016(6).
[3]肖文礼.音乐·人·文化的互动——读约翰·布莱金的《人的音乐性》[J].艺术百家,2010,26(s1):313-315.
[4]马英珺,陈铭道.《人的音乐性》译者前言[J].中国音乐,2006(3):37-43.
[5]韩彦婷,尹爱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41-246.
【关键词】音乐性;音乐与人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249-02
【本文著录格式】耿浩.音乐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交互式关系——读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有感[J].北方音乐,2020,01(02):249-250.
约翰·布莱金是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非文达人的音乐。《人的音乐性》并非是对人类音乐能力的学术性研究,它至多是尝试着去协调约翰·布莱金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经历。该书篇幅短小,不是大部头著作,但是它的翻译出版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理论以及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互为主客体的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社会和文化——内容概述
在《人的音乐性》这本书中,约翰·布莱金重点探讨了音乐、社会和文化、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主客体。“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是第一个章节,在第一章节中,作者以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角度强调在音乐创作中“人”的主导地位,强调音乐性是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都有的典型特性;第二章节被布莱金命名为“社会和文化中的音乐”,本章节布莱金以社会和文化背景为定位,以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音乐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章节名称“音乐中的文化和社会”那样;第三章中,布莱金把目光聚焦在“音乐”上,深入探讨音乐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音响组织起来的人类”,作者通过前三章大量的资料论证,在本章节通过对文达四首儿歌的分析,说明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批判性与鼓励性并存——国内外学者的评价
国外学者雷金纳德·拜伦认为:布萊金对于人类先天的音乐能力作了一个大胆而彻底的断言,他认为人类内在的音乐能力是人类的特性。他争辩说人类的这一基本特质在西方世界却被“杰出的音乐观念”所扼杀,他们武断地设置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抑制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参与艺术创作的能力。他认为,如果能像文达人那样不装腔作势地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话,世界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平台。
科菲·阿加乌认为:该书是布莱金近二十年理论思想的精华,他涉及到人的音乐性、音乐的学习、音乐的社会角色、对音乐的讨论等方面,他展现了布莱金所熟知的文达音乐文化的实践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这些思想出现在一个对文达音乐充满了热情和信任的局外观众身上,虽然它们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和推广,但是却刺激了人们去考虑在人类体验中音乐所具有的多重意义。
国内学者肖文礼:《人的音乐性》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完美相结合的理论著作,为民族音乐学 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是一本知识含量丰富的世界音乐教学辅助资料和通俗读物,它向读者详细介绍的位于南非的文达人的社会生活及音乐世界,更是我们借以了解独特的非洲音乐文化的窗口。
译著者马英珺认为:“该书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世界上不同音乐体系的认识,作者对那些所谓的衡量人们音乐能力的测试标准提出质疑,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测试模式的局限性,让那些“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们摘下有色眼镜,对所有的音乐体系和人类的音乐能力进行重新的估价。”
三、坚守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感想与启示
正如约翰·布莱金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正是南非的文达人使我从此打破了自己对非欧洲音乐的偏见。”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只有四章,但正是这仅有四章的薄薄的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者”对欧洲和欧洲以外音乐的偏见和认知,给那些启示非欧洲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者以毁灭性的打击。《人的音乐性》这本著作,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教育与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的音乐学专著。
(一)坚守文化自觉
通过布莱金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非洲土著民族的音乐形态和文化内涵。但是真正深入到非洲文化的内部,真正了解文达文化与音乐的价值,作为“局外人”的布莱金和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只有“局内人”,才能真正地窥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促进其发展。在当前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想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就必须自主、自觉地在意识与行动中坚守“文化自觉”,发挥作为“局内人”的有利条件,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被世界其他民族所认识。
(二)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不仅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反映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梅利亚姆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的产物,所以音乐不能独立于创造它的人类的行为模式。要想了解一种音乐现有的结构形式,就必须了解产生它的人类的行为方式以及观念。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的重要体现。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今天,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其多民族、多音体系、多体裁形式及多表现方式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局内人”,我们有着“局外人”所无法匹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的音乐性》给予我们的文化力量,让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使华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坚持民族文化之教育根本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情感世界的展示,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因其地域性、原生性特征而多元化,有其音乐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音乐教育内容的充实与深化,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对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专项培养;其次,对教材的编排要合理,适当地加入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再次,注重校园文化内容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与传播作用;最后,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基础上寻求共性,秉承共性与个性两手抓的原则,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结语
《人的音乐性》是布莱金20年音乐理论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着重探讨了音乐与人类的相互关系、音乐与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民族音乐学的经典著作,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角度:坚守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研究的视野和民族音乐教育的视角来说,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的理论著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5).
[2]赵誉千,陈怡.《人的音乐性》理论范式解析[J].民族音乐,2016(6).
[3]肖文礼.音乐·人·文化的互动——读约翰·布莱金的《人的音乐性》[J].艺术百家,2010,26(s1):313-315.
[4]马英珺,陈铭道.《人的音乐性》译者前言[J].中国音乐,2006(3):37-43.
[5]韩彦婷,尹爱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