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各高职院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1 德育教育方式内容与学生的的需要不协调。高职学校现阶段的的学生都是1990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年代属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普及,大众娱乐消费盛行,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不明确,电视和网络的娛乐节目浮躁不堪、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高职学生中大多数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性情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兴奋,要么极端悲愤,遇事缺乏理性,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失去自控,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心里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对生活做好的逆境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学习自由散漫,进取心差,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不够乐观;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与集体相处难,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社会现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个性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存在着严重的说谎、欺骗行为,性格暴躁、孤僻、狭隘,妒忌心理强,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和偏执性,对社会的缺乏理解和宽容。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很不到位,往往拘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局限于德育课本的简单的讲解,缺乏和现实需要的对接,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盘算着自己的娱乐活动。
1.2 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极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低级趣味、黄色内容、娱乐游戏等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对负面的内容缺乏客观分析,思想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的学生看社会是满眼的黑暗、满眼的污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也容易让学生深陷其中。很多有网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功的感觉,结果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虽然考虑到了网络时代的特殊性,但总体来看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但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尚敬业精神,更要应该让学生拥有事业成功的良好个性。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事认真,有韧性,能持之以恒,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应对挫折的顽强,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挑战,大胆谨慎,执着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有较高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重教学,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思想工作轻个性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极不协调。
1.4 德育资源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要不协调。种种现状说明学生迫切地需要加强思想心理引导,需要系统科学的德育指导,而高职院校往往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少,对建设专业型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支持不够,对改善德育教学条件的物力支持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职的德育工作者,缺乏大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另外对专职德育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德育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德育工作被动落伍,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2.1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起码具备,一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三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以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教育的重要目标。片面的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把它放到首要的位置看待,增加德育工作的投入,积极建设创新型、专业型的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新课题开展研究,同时改善德育教育物质条件,切实地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渗透。作为专门的集体性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要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法律、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正义的感染和正面人格力量的影响;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进时事热点问题,引进学生关心的话题,引进现实的话题,增强说服力,让学生从现实的真实例子出发,分析真假,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生;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适当增加讨论、研究、思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育情景,一段视频、一节新闻、一个法制节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探讨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思考、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良性互动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2.3 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想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除了改革课堂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不但指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进步,也指劳动创造人的新思维新思想,在劳动中使人的意志接受锻炼,性格变的坚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磨砺中促进身心的成熟;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选活动,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往往会组织“超女选拔”,而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服务明星、专业明星、体育明星、技能比武明星”和“先进宿舍、先进班级”等评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增强自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2.4 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作用。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戒除网瘾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应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有节制上网,有选择看内容,有控制地做网络游戏。鼓励教师探索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新途径,提倡教师开展网络与德育的课题研究,尝试寻求新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增加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在现实的学习和活动找到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逐步摈弃不良上网及游戏习惯。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5 重视营造良好团体氛围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大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自己通过实践或思考自行认知;三是自觉接受团体文化和团体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人和他周围的人在语言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的。看到周围的人都崇尚英雄人物,那么自己也要选择个英雄人物来崇拜,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现热情大度,自己在待人接物也要变的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耻笑的。反之,如果一个团体多数人都崇拜歌星超女,那么其成员也会纷纷仿效。因此作为学院应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遵守团体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班级,也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建设,选择品质高尚、热心服务、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以期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倡导进取,反对颓废;倡导文明健康的习惯,反对言行上的恶习;倡导团结协作,反对窝里斗,倡导珍惜集体荣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进而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所处人际圈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力量大的多、有效的多。班级或团体中正确舆论站优势,一些错误的言行在班级中就没有市场,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学校、班级和其他团体都应加强文化建设,极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团队价值文化,遵从团体的集體公约,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6 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德育教育要抓住问题学生群体这个重点,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转化不好,往往容易出大事故。问题学生有的是家庭破裂从小心灵受挫折,有的是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有的是沉溺网络。不管哪种情况,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正面肯定,因此要用炽热的感情热爱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增强自信,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力争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转变,切实地做好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著.《道德教育贵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2.
[2] 唐汉卫编.《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3]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1 德育教育方式内容与学生的的需要不协调。高职学校现阶段的的学生都是1990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年代属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普及,大众娱乐消费盛行,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不明确,电视和网络的娛乐节目浮躁不堪、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高职学生中大多数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性情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兴奋,要么极端悲愤,遇事缺乏理性,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失去自控,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心里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对生活做好的逆境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学习自由散漫,进取心差,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不够乐观;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与集体相处难,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社会现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个性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存在着严重的说谎、欺骗行为,性格暴躁、孤僻、狭隘,妒忌心理强,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和偏执性,对社会的缺乏理解和宽容。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很不到位,往往拘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局限于德育课本的简单的讲解,缺乏和现实需要的对接,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盘算着自己的娱乐活动。
1.2 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极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低级趣味、黄色内容、娱乐游戏等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对负面的内容缺乏客观分析,思想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的学生看社会是满眼的黑暗、满眼的污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也容易让学生深陷其中。很多有网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功的感觉,结果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虽然考虑到了网络时代的特殊性,但总体来看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但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尚敬业精神,更要应该让学生拥有事业成功的良好个性。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事认真,有韧性,能持之以恒,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应对挫折的顽强,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挑战,大胆谨慎,执着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有较高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重教学,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思想工作轻个性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极不协调。
1.4 德育资源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要不协调。种种现状说明学生迫切地需要加强思想心理引导,需要系统科学的德育指导,而高职院校往往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少,对建设专业型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支持不够,对改善德育教学条件的物力支持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职的德育工作者,缺乏大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另外对专职德育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德育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德育工作被动落伍,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2.1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起码具备,一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三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以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教育的重要目标。片面的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把它放到首要的位置看待,增加德育工作的投入,积极建设创新型、专业型的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新课题开展研究,同时改善德育教育物质条件,切实地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渗透。作为专门的集体性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要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法律、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正义的感染和正面人格力量的影响;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进时事热点问题,引进学生关心的话题,引进现实的话题,增强说服力,让学生从现实的真实例子出发,分析真假,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生;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适当增加讨论、研究、思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育情景,一段视频、一节新闻、一个法制节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探讨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思考、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良性互动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2.3 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想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除了改革课堂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不但指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进步,也指劳动创造人的新思维新思想,在劳动中使人的意志接受锻炼,性格变的坚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磨砺中促进身心的成熟;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选活动,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往往会组织“超女选拔”,而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服务明星、专业明星、体育明星、技能比武明星”和“先进宿舍、先进班级”等评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增强自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2.4 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作用。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戒除网瘾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应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有节制上网,有选择看内容,有控制地做网络游戏。鼓励教师探索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新途径,提倡教师开展网络与德育的课题研究,尝试寻求新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增加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在现实的学习和活动找到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逐步摈弃不良上网及游戏习惯。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5 重视营造良好团体氛围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大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自己通过实践或思考自行认知;三是自觉接受团体文化和团体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人和他周围的人在语言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的。看到周围的人都崇尚英雄人物,那么自己也要选择个英雄人物来崇拜,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现热情大度,自己在待人接物也要变的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耻笑的。反之,如果一个团体多数人都崇拜歌星超女,那么其成员也会纷纷仿效。因此作为学院应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遵守团体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班级,也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建设,选择品质高尚、热心服务、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以期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倡导进取,反对颓废;倡导文明健康的习惯,反对言行上的恶习;倡导团结协作,反对窝里斗,倡导珍惜集体荣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进而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所处人际圈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力量大的多、有效的多。班级或团体中正确舆论站优势,一些错误的言行在班级中就没有市场,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学校、班级和其他团体都应加强文化建设,极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团队价值文化,遵从团体的集體公约,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6 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德育教育要抓住问题学生群体这个重点,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转化不好,往往容易出大事故。问题学生有的是家庭破裂从小心灵受挫折,有的是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有的是沉溺网络。不管哪种情况,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正面肯定,因此要用炽热的感情热爱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增强自信,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力争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转变,切实地做好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著.《道德教育贵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2.
[2] 唐汉卫编.《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3]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