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在《小说》中谈到“艺术真实”:艺术通过转换手法、结构设计、逻辑走向等条件展现出“艺术真实”。契诃夫晚年创作的四幕喜剧《樱桃园》是一部非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以“真实感”闻名,褪去传统戏剧的冲突外衣,反而更能体现艺术真实的本质特点。本文以沿着莫泊桑《小说》的思路,对《樱桃园》的机构、情节等进行分析,认为艺术真实来自于以下三个层面:社会生活背景、人物性格形象和情节与行为活动。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牵引,共同织成了庞大的细节网络,共同塑造了“艺术真实”。
◆关键词:“艺术真实”;再现真实;熟悉感;生活化
一、“再现真实”与“心灵真实”
艺术真实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再现真实”,即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的,再现生活场景,能给读者带来某种熟悉感的真实。二为“心灵真实”,即故事情节本身天马行空,但读者从文本的情节和人物傳达出的情感和意蕴感受到心灵感受上的真实。
契诃夫的四幕喜剧《樱桃园》以真实感闻名,隐隐之中展现出莫泊桑关于艺术真实里的“再现真实”的特点。因为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都是日常生活的自然表现,所以真实到甚至能让读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特定情况下,文本内容是有极大可能发生的,甚至是已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事件。
综上,本文将以《樱桃园》为例,从“再现真实”的角度出发剖析文本,探求艺术真实的来源。同时,“心灵真实”的部分会放在文末进行补充。
二、真实感来自最普通的生活细节
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追求戏剧生活化,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和稀松平常的对话。一切故事在这看似平淡的情节中展开,是现实戏剧走向极致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脱去了戏剧冲突的“束缚”,整部剧不受刻意的冲突设计影响,有十分强烈的生活感和真实感,人物、情节让人觉得无比真实,浑然天成,却又不感到无趣繁琐,仿佛就是那个世界某群特定的人的生活本身。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追求还原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平铺直述,而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的“生活再现”,不论是情节发展还是人物性格行为,都设计的合乎逻辑。这是种种巧妙设置的细节产生了作用,主要分为社会生活背景、人物性格形象,情节与行为活动三个层面。
(一)社会生活背景设置真实
在社会生活背景设置上,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贵族庄园走向衰落,资产阶级逐渐兴起,樱桃园的故事正发生在此时,拥有庄园的女贵族有极大可能真实存在,也确实有可能正面临着失去庄园的窘迫状态。而这庄园的主要种植物——樱桃也显得合情合理。
戏剧主线的选取恰到好处,贴合时代大环境,加之庄园、贵族等等元素的填充,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便建立起来了。女庄园主柳苞芙在贵族时代奢靡了半辈子,便也极大可能地因为成长环境而生出浪漫矫情的性格。大环境背景细节真实相互佐证,创造出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但又无比真实的戏剧背景。有19世纪俄罗斯做背景,有庄园、女贵族、仆人、农奴、拍卖会等等合理可信的事物,人们觉得无比协调,因为在这背景下这一切都是“合乎规范”的。
因此,后续延伸出的人物、情节便能在这“真实”的背景之前步步发展,交缠萌发,结出更加真实的果实来。这便是背景设置在营造真实感上的重要作用。
(二)情节与行为活动真实
《樱桃园》的情节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皆为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这是最淳朴的艺术概括,通过对最普通的事物的描写使被忽略的生活本身重现。似乎许多观点都认为,《樱桃园》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缺少结构力量。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它的象征性和思想性。
微弱的冲突在这里显得不易察觉,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对应关系也正是艺术加工过程当中的“对其他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的体现。行为的自身矛盾是深层次的情节,零散有序,甚至有规律可循地分布在全剧地各个角落;而主干情节“樱桃园地易主”则是表层的情节,被贵族日常生活的事件串联,形成基本的故事链条。
(三)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依存
环境、人物、情节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逻辑链条,经过作者有的放矢地安排和处理,生活的细节有逻辑、有重点地呈现,使得每一个戏剧节点都是前面众多原因的结果。艺术作品本身是臆像这一本质无可辩驳,但艺术真实,主要原因不在于简单的对生活的还原,而是基于现实后的,将所有与主线相关的生活细节刨出,在经由生活本身逻辑重塑、排列、组合,最终脱胎于生活的、看似真实的产物。
三、无处不在的“心灵真实”
在一篇关于地毯艺术的本体特征机器建构机制的文章中,作者指出,“直观真实主要是一种感官主导的艺术体验,其本质是艺术文本的形式元素符合甚至无限接近观众的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因而能在第一时间唤起观众的注意力和亲切感。”这与本文所说的《樱桃园》中的“再现真实”不谋而合,同时,它也指出,主观真实,即本文所说的“心灵真实”是客观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苞芙对樱桃园的依恋和沉醉,罗巴辛对她复杂又热烈的爱情,人物关系表达的情感是首先做到了“客观真实”,即合乎人物“应该产生”的感情。而这种真实的情感也因为生活细节的无比真实而让读者或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这便是主观真实即“心灵真实”在某种意义上的体现。而樱桃园成为象征,让读者观众带入了自身人生经历、所见所感,产生了新的意蕴,而这种意蕴是深藏于读者内心的,因为直接产生于读者生活所以几乎就是真实的情感与思考本身。
心灵上的真实便这样从“再现真实”中分离,成为了“独立的真实”,反过来侧证了“再现真实”,并和其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莫泊桑,田保荣.小说[J].小说评论,1997(05):75-82.
[2]杨道全.心理现实中的白色《樱桃园》评李六乙版《樱桃园》[J].上海戏剧,2016(11):33-35.
[3]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4):84-89.
[4]冉常建.京剧《樱桃园》导演阐述[J].戏曲艺术,2008(03):79-83.
◆关键词:“艺术真实”;再现真实;熟悉感;生活化
一、“再现真实”与“心灵真实”
艺术真实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再现真实”,即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的,再现生活场景,能给读者带来某种熟悉感的真实。二为“心灵真实”,即故事情节本身天马行空,但读者从文本的情节和人物傳达出的情感和意蕴感受到心灵感受上的真实。
契诃夫的四幕喜剧《樱桃园》以真实感闻名,隐隐之中展现出莫泊桑关于艺术真实里的“再现真实”的特点。因为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都是日常生活的自然表现,所以真实到甚至能让读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特定情况下,文本内容是有极大可能发生的,甚至是已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事件。
综上,本文将以《樱桃园》为例,从“再现真实”的角度出发剖析文本,探求艺术真实的来源。同时,“心灵真实”的部分会放在文末进行补充。
二、真实感来自最普通的生活细节
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追求戏剧生活化,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和稀松平常的对话。一切故事在这看似平淡的情节中展开,是现实戏剧走向极致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脱去了戏剧冲突的“束缚”,整部剧不受刻意的冲突设计影响,有十分强烈的生活感和真实感,人物、情节让人觉得无比真实,浑然天成,却又不感到无趣繁琐,仿佛就是那个世界某群特定的人的生活本身。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追求还原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平铺直述,而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的“生活再现”,不论是情节发展还是人物性格行为,都设计的合乎逻辑。这是种种巧妙设置的细节产生了作用,主要分为社会生活背景、人物性格形象,情节与行为活动三个层面。
(一)社会生活背景设置真实
在社会生活背景设置上,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贵族庄园走向衰落,资产阶级逐渐兴起,樱桃园的故事正发生在此时,拥有庄园的女贵族有极大可能真实存在,也确实有可能正面临着失去庄园的窘迫状态。而这庄园的主要种植物——樱桃也显得合情合理。
戏剧主线的选取恰到好处,贴合时代大环境,加之庄园、贵族等等元素的填充,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便建立起来了。女庄园主柳苞芙在贵族时代奢靡了半辈子,便也极大可能地因为成长环境而生出浪漫矫情的性格。大环境背景细节真实相互佐证,创造出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但又无比真实的戏剧背景。有19世纪俄罗斯做背景,有庄园、女贵族、仆人、农奴、拍卖会等等合理可信的事物,人们觉得无比协调,因为在这背景下这一切都是“合乎规范”的。
因此,后续延伸出的人物、情节便能在这“真实”的背景之前步步发展,交缠萌发,结出更加真实的果实来。这便是背景设置在营造真实感上的重要作用。
(二)情节与行为活动真实
《樱桃园》的情节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皆为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这是最淳朴的艺术概括,通过对最普通的事物的描写使被忽略的生活本身重现。似乎许多观点都认为,《樱桃园》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缺少结构力量。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它的象征性和思想性。
微弱的冲突在这里显得不易察觉,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对应关系也正是艺术加工过程当中的“对其他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的体现。行为的自身矛盾是深层次的情节,零散有序,甚至有规律可循地分布在全剧地各个角落;而主干情节“樱桃园地易主”则是表层的情节,被贵族日常生活的事件串联,形成基本的故事链条。
(三)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依存
环境、人物、情节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逻辑链条,经过作者有的放矢地安排和处理,生活的细节有逻辑、有重点地呈现,使得每一个戏剧节点都是前面众多原因的结果。艺术作品本身是臆像这一本质无可辩驳,但艺术真实,主要原因不在于简单的对生活的还原,而是基于现实后的,将所有与主线相关的生活细节刨出,在经由生活本身逻辑重塑、排列、组合,最终脱胎于生活的、看似真实的产物。
三、无处不在的“心灵真实”
在一篇关于地毯艺术的本体特征机器建构机制的文章中,作者指出,“直观真实主要是一种感官主导的艺术体验,其本质是艺术文本的形式元素符合甚至无限接近观众的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因而能在第一时间唤起观众的注意力和亲切感。”这与本文所说的《樱桃园》中的“再现真实”不谋而合,同时,它也指出,主观真实,即本文所说的“心灵真实”是客观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苞芙对樱桃园的依恋和沉醉,罗巴辛对她复杂又热烈的爱情,人物关系表达的情感是首先做到了“客观真实”,即合乎人物“应该产生”的感情。而这种真实的情感也因为生活细节的无比真实而让读者或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这便是主观真实即“心灵真实”在某种意义上的体现。而樱桃园成为象征,让读者观众带入了自身人生经历、所见所感,产生了新的意蕴,而这种意蕴是深藏于读者内心的,因为直接产生于读者生活所以几乎就是真实的情感与思考本身。
心灵上的真实便这样从“再现真实”中分离,成为了“独立的真实”,反过来侧证了“再现真实”,并和其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莫泊桑,田保荣.小说[J].小说评论,1997(05):75-82.
[2]杨道全.心理现实中的白色《樱桃园》评李六乙版《樱桃园》[J].上海戏剧,2016(11):33-35.
[3]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4):84-89.
[4]冉常建.京剧《樱桃园》导演阐述[J].戏曲艺术,2008(03):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