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贵有疑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放学后,我在班级整理报纸,值日生也把垃圾袋扎紧了,准备离开。忽然发现负责擦书架的学生还没有做完值日,还时不时偷偷瞅我两眼。刚想开口批评这孩子,怎么还没擦好?孩子已悄悄走到我身边,轻声问:“老师,我平时上课很认真呀,你说的我都有记下来,下课还复习了。可是为什么我的成绩总上不去?我是不是不聪明,读不好书了?”
  这是一个平时不太起眼,成绩中游的小女孩,每个老师都评价她是个很勤奋、认真的孩子。我想,可不能让这样一个努力的孩子失去信心。我轻声安慰道:“当然不是,跟老师说说,你平时是怎么学的?我们一起来找原因,想办法,好吗?”小女孩立刻用力点了下头。
  “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你都听懂了吗?”我想了想问道。“老师上课提的问题都会回答吗?哪些问题你在预习时也想到过、思考过?”
  “那个……老师,除了书后练习中的问题,我在预习中没有问题啊……”
  这正是一个问题。每次上新课,我都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理解生字词的意思、辨析文中的多音字、正确朗读课文、尝试思考归纳并概括课文段意和主要内容,学习名人名篇名著时要搜集资料,了解相关人物背景、故事梗概、历史地位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我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培养提高阅读分析和自学的能力。
  在和同学们的平时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尤其是读书好、会读书的同学在每次新授课前都有较好的预习习惯,在学习时总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在课前多读课文,理解字词,自己提问和思考,对课文产生一些自己的理解,上课时就不容易跟上老师,一起开动脑筋。往往只能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就像看着鱼儿在水里不断游过,自己手中的渔网却还未撒下,收获很少。有的问题老师讲的时候很明白,一环一环,条理清晰;可一旦课后再练习、或者碰到类似的题目,自己很少能独立完成,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们的学生曾长久地被比作一块海绵或者一个容器,老师不断将知识湿透这块海绵或者倾入这个容器。长期接受式的学习知识,使得学生也乐意或习惯于作为一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一部分学生面对教师直接的分析和强势的解读,总是被老师的预设牵着鼻子走;另一部分学生还未曾思考就被其他同学的理解所左右。倘若有一天,老师不再动手,要学生自己动手将知识放入容器,这些消极被动的学生怎能不陷入一种迷茫呢?该从哪里开始?选择什么内容来填塞?用什么方式装入?
  我们的学生需要做有热情的、会思考、能独立的学生。只有在事先的阅读中能对课文产生一些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出问题,不断思考,才能在课堂上作为主体,与老师、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和交流,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得到更多维、更深层的收获。正如古人所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预习的主体,老师则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面对学生提不出问题的质疑,要引导学生由少到多、从浅入深的发现和提问。
  首先,老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会什么。基础的预习要求要具体,掌握好生字词到怎样的程度,是理解和造句还是达到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归纳段落大意要说清哪些要素和重点等。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工具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则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摸索学习方法。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感受的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记叙文要弄清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诗歌、散文中可以抓关键词质疑,找到统领全文思想的核心;还可以从文章独特的语言中找一找,思考句式和修辞手法,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学生在开始阶段对什么是真正的好问题还不知所谓,只是为了完成指定数量的提问而提问。此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和分析尤为重要。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师生共同评价,让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是如何想到这个问题的。老师再适时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预习质量,激发和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渐渐地,学生就能把握如何提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慢慢养成预习提问的习惯之后,实际上就养成了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在思维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独特认知,甚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更多、更广的自主学习。
  有思考才会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事实上,能够单独做好预习工作的学生很少。老师可以组织预习较好的学生带头,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预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在家学习情况,从他们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资料,根据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互补性的分组学习,让组员之间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还要考虑学生合作的方便,比如,家庭临近的同学搭配等。
  小组预习时,大家将自己单独预习时的感想或者疑问,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迸出思考的火花。头脑风暴是最容易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常常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此时交流、质疑的过程又是一次新的质疑的过程,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更棒的问题。而在课堂交流中遇到学生提出新颖独到但又非常突兀的问题,或者是思维跨度非常大的问题时,教师又能指导设置铺垫性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水到渠成地理解。
  语文是一门充满激情的学科,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质疑,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自学能力。
其他文献
表演游戏指的是以好玩的、生动的、简单的幼儿故事为背景,教师通过分配给幼儿不同的表演角色,让幼儿参与故事创编和表演的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是对文艺作品的另一种呈现方
以南水北调水源区陕西省宁陕县寨沟小流域为例,选择退耕还林区退耕2,5,9,12和16 a的5块样地以及作为对照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退耕5,9,12,16 a的土壤物理性状较坡耕地有明显改善。其中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则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断减小。而退耕2 a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与坡耕地相比没有明显改善。随土层深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太行山低山区枯落物的分解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分解损失率差异明显,表现为:刺槐林>薄皮木灌草>荆条灌草>草丛;损失率变化趋势与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一致。分解过程中,K,Mn,N元素发生净释放;Na元素有净积累;Ca元素先释放后积累;Zn,P与Ca恰好相反,元素先积累后释放。分解1a后,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K>N>Mg>P>Mn>Zn>
对压砂地不同利用年限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压砂地不同利用年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总菌数整体上明显低于农田对照,且随着压砂利用年限
要写好作文,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很多学生却不具备这种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下面主要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问题教学,拓宽思维深度  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总结调查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得到提升。例如,讲解《范进中
郭教授的《杯子边上的智慧》用杯子打比方,通过杯子的边与容的关系,形象、生动的说明了教与学的比例关系。促使我们选择少教多学,要学会偷懒,通过“懒”得读、“懒”得说、“懒”
水电开发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对其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生态环境价值损益分析在统一量纲下,将结果利用货币形式表达出来,实现水电开发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分析湖北省1978--2008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采用GM(1,1)方法对
【摘 要】一直以来,语文课程都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作为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小学生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古诗词,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显然,写作教学就成为重中之重。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多年课堂经验的体现。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在总结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经验性评价”这一写作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经验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