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画廊到小茶园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x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mothy d’Offay是和艺术长大的,父亲的画廊曾是英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个老牌画廊的少东家接手父业后,却卖掉了安迪·沃霍给自己画的生日画像,改弦更张卖起了茶叶和陶瓷。年轻时在东亚的游历让缇姆着迷于茶文化,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Postcard Teas,缇姆也通过一系列大胆的举动,挑战国际茶市场体制,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无论卖的是艺术还是茶,缇姆与他的父亲都不满足于获取表面的利润,真正让他们充满激情的,是产品背后更深层的原创理念与完整的学术系统。
  2008年,英国艺术品商人安东尼·都菲(Anthony d’Offay)一次性以两千六百万英镑的买入价,向苏格兰美术馆及英国泰特博物馆捐赠了市值一亿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当代艺术品。“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在美术馆看到优秀的艺术品,就像我年轻时那样,在美术馆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这个捐赠仅仅是我对国家表达的一个小小的感谢。”(安东尼·都菲语)
  这个重磅消息令全球艺术界哗然,对于此事件的猜测, 激赏与非议一时间充斥了诸如《英国卫报》《博鹏商业周刊》,以及《金融时报》等西方各大报纸的艺术版面,喧闹异常。而此时安东尼·都菲的大本营,距位于伦敦新邦德街不远的戴瑞街9号,却静如世外桃源。
  除了店面招牌被漆成了金色的“Postcard Teas”以外,改弦更张后的戴瑞街9号并没有太大变化。房顶的射灯依然保持着画廊时期的原状,斜打在墙上,明亮而温暖。端正的空间里流淌着似有似无的钢琴曲,简洁的黑色铁制货架上摆放着几十种颜色鲜艳、画面活泼的茶罐,不多的茶客分散着坐在橡木长桌边安静地饮茶……这里早已不是那个安迪·沃霍、 理查德·隆、杰尔伯特和乔治等艺术大腕屡次掀起波澜的地方— 2005年,安东尼的儿子缇姆(Timothy d’Offay)接手店面,安东尼·都菲画廊从此易主,改名Postcard Teas茶店。


  这间看似简单的小茶店与昔日的艺术帝国相比似乎有些不起眼,谁也没有料到这里会成为十年后各地游客拿着旅游手册不远万里来寻找的地方。而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Postcard Teas 在十年时间里悄无声息地成长为许多伦敦顶级酒店餐厅争相合作的对象。
  但无论怎样,一个小小的茶店带来的财富永远无法与一个曾左右当代英国艺术市场的艺术帝国相比。不仅我,很多人都曾问过缇姆同样的问题:“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子承父业吗?” “从来没有。”缇姆每次回答都坦诚而耐心—既然有这样的父亲,就要不断地面对这样的提问,对此,缇姆早就习以为常。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个不可思议的答案。追问下,缇姆自有他理性的补充:“我经历了那个最好的年代。从小我就被艺术界里的英雄们围绕,在安迪·沃霍、杰尔伯特和乔治身边长大,他们都对我很好。我看到了这一行里最好的。但确切地说,这一行,有它自己的时代,不可复制。同样,创造力的基因也并不总能被原封不动地遗传到下一代,就好比毕加索的儿子不会是第二个毕加索。我与我的父亲也一样,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品商人,但他的儿子却不一定是。另外,与我父亲这样的天才共事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在与他一次严肃的谈话中,我告诉他,对我来说,与他保持亲密的父子关系比在一起工作更为重要,他同意了我的选择。”
  与很多年轻人一样,缇姆在二十五岁前都是迷惑的,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应该投身于哪个行业。他曾很超前地想过建造一个有机农场,或者其他什么对环境有利的东西,但最后却迷糊地选择了在伦敦大学就读印度与非洲宗教专业。幸运的是他遵从了父亲的建议,前往日本深造。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用大量时间在日本境内、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及韩国游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东方茶文化,并产生了以茶谋生的想法。


  回到英国后他首先与朋友共同创建了East Teas这一品牌,在当时尚为初始阶段,现已闻名世界的伦敦博罗市场开设摊位,专门经营东方茶叶。五年后,在经营East Teas的同时,缇姆卖掉了安迪·沃霍在他儿时为他所画的一幅生日画像,租下父亲的画廊空间,独自创办Postcard Teas 。七八年前我们因合作1660 LONDON这个品牌而初次见面就是在那里。印象中,缇姆的微笑与安静的空间相得益彰,一杯茶过后,外面的喧闹繁华忽然都变得不重要了。
  缇姆聊起茶来真是滔滔不绝,但说起自己将近二十年的创业经历却只是寥寥数语。与许多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不同,缇姆不穿长衫,不续胡须,茶室里面没有根雕茶桌,也没有古筝、古琴叮叮咚咚……他就是他,私立学校出身,教养良好,伦敦梅费尔区土著,讲究的英国绅士。就是这样一个表面上看上去与“东方”没有任何关系的伦敦人,只要你有任何关于茶的问题问他,他都会用好听的英语深入浅出地为你讲解。听众呢,会不由自主地被他专注的态度与特立独行的见解吸引并感染,时间久了,会忽然发现自己竟与缇姆一样,也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朋友们转播他的理念。当店员忙不过来时,你经常会看到店里的常客们自发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与新客分享每款茶的来历与特点……


  相信与否,Postcard Teas的市场是靠口口相传打开的,在21世纪的今天,简直是奇迹。
  无论卖的是艺术还是茶,缇姆与他的父亲都不满足于获取表面的利润,真正让他们充满激情的,是产品背后更深层的原创理念与完整的学术系统。同为摩羯座,他们都擅长几十年磨一剑,走最难走的路,严谨到近于偏执,享受独自攀登顶峰的孤独。


  从开店初始,缇姆即决定店内的每一款茶都必须越过中间商而直接从茶农处购买,这意味着每一款茶都要付出多年努力去寻找。迄今为止,为Postcard Teas供茶的茶农超过三十几家,作为小型零售商,这样的投入是巨大的。但这个决定既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产地的准确性,也避免了中间商的盘剥,最大化消费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保证了大部分利润直接返还到茶园建设中,形成饮茶人与茶农之间健康长远的互惠关系。
  五年后,在学习并积累了海量第一手资料后,缇姆又率领Postcard Teas成为全球第一家向消费者公开具体产地与制作背景介绍的茶商,这些资料包括种茶人的姓名、肖像、茶树图片、海拔高度、茶树品种等很多茶商讳莫如深的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实际上从根本上挑战了混乱的西方茶叶市场,引导西方消费者向茶商发问,令很多茶商不能再简单地以产地中国、日本等模糊不清的概念蒙蔽消费者,引导了茶文化向更正面的方向发展。
  正如缇姆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将单品茶背景资料公布后,许多西方茶商拷贝了他的理念,渐渐形成良性竞争的小环境。但也有不少茶商只是在表面抄袭了他的语言,利用西方消费者对东方文化的不了解而更加胡乱定义,比如有茶商就宣称浙江龙井比西湖龙井更纯正等无稽之谈,趁机赚取暴利。为了让扰乱市场的骗子走投无路,缇姆在两年前把自己的品牌往险地更推一步—只与面积小于15英亩(合90亩)的茶农合作—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与研究,缇姆坚信,只有家庭式小型茶园才能真正从茶农那里获得充分的爱与关怀,也因此才是茶业健康发展的解决之道。而大型茶叶种植园早已被丑闻污染,诸如有毒农药的使用、工人的低收入与缺乏医疗保护等各种社会问题,并且仅仅从品质来讲,家庭式小型茶园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公开产品详细背景资料是缇姆为了领导良性竞争而面向同行的第一次挑战,那么,这个只与小型茶园合作的举措,则一下在西方茶叶市场上把Postcard Teas这个品牌抬到了一个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尤其对于很多以赚取暴利为目标的拼配茶品牌来说,放弃与位于斯里兰卡或印度等地大型茶园的合作简直堪比割肉—这一次,缇姆又赢了。


  追求极致者如他,甚至在网站上公布了自己原创拼配茶的配方,具体到详细的百分比。怕被抄袭吗?当然不。与小型茶农合作会大幅度提高成本并因此利润降低,有抄袭之心的人无法做到牺牲对利益的追求,因此即便配方在手,也会因无法使用相对高成本的原材料而失败。“这样牺牲利润,你还能赚到钱吗?”我问缇姆。“能,只要你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尽管无法暴富,但已有的利润足以帮我们壮大团队,实现理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这个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起码是我自己坚信的更好的方向。”
  价值一亿两千五百万英镑的财富再也不属于都菲家族,但是缇姆对此却感到更坦然。“我与我的父亲一样,我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来不会受他人言行的干扰。我和他都是不满足于表面成功的人,我们都希望能以一己之力让这个世界再好一些。”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保守的延续。  数码时代,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纸媒应该不是讨论存亡问题,而是讨论怎么死得更灿烂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想试试,不死是不是选择之一。  记得有次采访王大仁,他说人类几百万年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躯体,再怎么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这一个脑袋和四肢死死地框住。所以没有几百万年,人类不会长出两根多余的手指,这样可以一只手既拿着手机,又点触所有键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同时,人类至少
期刊
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还要读纸质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无法用大数据来说明。我是那种进了书店就必须满载而归的人,对于独立杂志的喜爱更是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记忆里每次去日本的蔦屋书店,就会打劫一堆独立杂志,逛一整天。所以当被问到这类问题,特别是开书店以后,我几乎不能很快地搜索出一个答案,因为我未曾感觉到我眼前纸媒的衰弱,或者说,阅读习惯未曾改变。  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天天和书相处,比较
期刊
杂志编辑彭先生找我写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杂志设计》。题目有些累赘,有些互联网。要求两千来字,也很符合在厕所里玩手机的阅读量。一想到这,就觉得“杂志”越发可悲,还要连累更可悲的“设计”,更遑论最终免不了要用“互联网”传播。  稀里糊涂应了这件事后,我拖了一阵,其间听说了几件事。一是我媳妇以前的老东家《艺术财经》停刊了,朋友们在朋友圈里一片哀叹。紧接着积年的老牌杂志《COLORS》也停刊了,逝者如斯夫
期刊
今年1月1日,追光的第一部影片《小门神》在孕育了三年之后,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追光动画是2013年成立的,创始人王微是前土豆网创始人,土豆也曾是中国第一个视频网站。2011年8月,土豆网在NASDAQ上市,2012年,王微就张罗着把土豆网和优酷合并了。  一年以后追光动画就问世了。 三年以后,《小门神》诞生了。  做媒体的人经常说,干电视最累,说在这个行业中,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而干互联网
期刊
有很多词是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听到,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会用到,但细细推敲,却发现词义语焉不详的。与我所处的设计媒体行业,这十年来发生亲密关系最多,同时也是最能往上依附、攀会的一个词叫新中式。  “新”的对立面是“旧”,这个“旧”是陈旧保守,是已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的风貌;“新”的理想状态是崭新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所有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没有明显断层的五千年历史奇迹。“中式”所代
期刊
2015年12月3日,艺术家梁绍基个展《丝梦》在上海爱马仕之家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囊括了梁绍基先生的十件作品,也凝聚了他二十余年以蚕和蚕丝为媒介的创作—将自然生命的全过程融入作品,形成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的对话。  写梁绍基先生的作品不太容易。一个老者和你谈及生命的时候,好像形式并不那么重要了。  这多少是梁绍基作品的一个副作用悖论。以蚕和蚕丝为创作的最主要媒介,通过养蚕,让蚕在特定的物件或装置上吐
期刊
时尚无须借用艺术,而依靠自身就能成为时尚,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实际上是一系列变幻莫测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艺术隐身于其中,时装也隐身于其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是时装,时装是艺术,而这二者都是时尚。  从“时尚化”角度看来,时装和艺术之间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限。时尚元素在艺术语境中的运用和表达,也反映了时装、时尚和艺术的互动融合。当时装通过对艺术的认同获得自身独立性和高贵性的同时,艺术也在坚守自
期刊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毕飞宇可能是把女性心理描写得最丝丝入扣的作家。出生于1964年的江苏兴化小城,经历特殊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毕飞宇看待女性的视角是晦暗、丰富而细微的。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对女性角色惯用的“大地母亲”脸谱化处理,毕飞宇并不试图歌颂农耕文明背景下女性的原始冲动,也不试图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男性寻获救赎的图腾。  如若给毕飞宇笔下的女性角色一个概括,她们应该都是追寻极致生命体
期刊
《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都带有迷人的特质,包括美食、服饰这样的细节。小说中每每提到人物的穿扮,但或虚或实,需要读者根据文献资料的参考,自行加以分辨。  曹公笔下,一些穿扮属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化处理,典型如宝玉外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冠”,便是采用了前朝——明代的王侯服制,但说这宝冠上还树立着“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 一只红绒球,就正如邓云乡先生所言,是搬入了戏曲服装的因素了。但是,也有完全
期刊
“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新办起来。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一盘爆肚,一百年  冯梦涛,金生隆爆肚第四代传人。从1998年开始,他从叔叔手里接过自家的店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坚持用从祖辈传下来的做法料理一盘爆肚。他说,现在很多老字号都没有了,并不是手艺失传了。“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