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盘本分的爆肚儿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新办起来。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一盘爆肚,一百年
  冯梦涛,金生隆爆肚第四代传人。从1998年开始,他从叔叔手里接过自家的店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坚持用从祖辈传下来的做法料理一盘爆肚。他说,现在很多老字号都没有了,并不是手艺失传了。“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新办起来。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说起金生隆一百多年的历史,像是从一个微小细部切入一段历史大背景,一盘爆肚儿经历了时代的跌宕起伏。还是清朝末年的时候,冯梦涛的曾祖父冯天杰从老家山东闯关东,一路北上到了北京,就决定在此落脚,在当时还叫东安门的东华门摆摊做爆肚儿。那时,清朝大臣每天要从东安门上早朝,随从们就聚在这里等候自家的主子下朝。久而久之,小商小贩在此聚集,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那时候的冯家爆肚儿还没有今天这么讲究,不同部分混成一盘,水爆之后再浇上点儿麻酱调料,几个铜板一份,穷人做穷人吃。
  清朝覆灭之后,没有了大臣的早朝,不过东华门的市场还在。当时的政府整顿市容,就把这条街的摊位都搬进了原来金鱼胡同的八旗练兵场,也就是后来的东安市场。自此,冯家爆肚儿有了自己的店面,从游贩到坐贩,做生意的方式就和以前不一样了,“你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客人从这么一排一排的餐馆里一下子找到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和积累,爆肚儿店走上精品店的形式,正式叫作“金生隆”,一盘爆肚儿也越做越讲究。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的《爆双脆》中道:“羊胃有好几个部分:散丹、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儿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讲究的吃法是羊肚一分13种,牛肚分为4种。每种部位不同、刀工不同、水爆的时间长短和火候都不同。以嫩白色的肚仁口感最细嫩,是爆肚儿中最名贵的部分;蜂窝胃的“葫芦”最难嚼烂,吃得就是这种咬劲儿。
  现在金生隆的店里贴着一张大照片,赫然印着一个羊肚儿,箭头拉出了几个方向,都是肚儿的不同位置和叫法。一个肚子,细分成这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深度开发”。冯梦涛说,那真是当年的食客挑剔,逼得店家做得精细。原来东安市场挨着金鱼胡同的吉祥戏院,在当时是名角汇集的地方,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谭富英、梅兰芳、马连良都曾在此登台唱戏。这些老板到了八九点散场以后,点名要吃金生隆的爆肚,而且对吃是挑剔讲究,店家也就随着客人的要求做得越来越精细。从冯梦涛的爷爷开始,把这个本是不入流的小吃变成了能够代表北京风味的美食。再后来,1956年公私合营,金生隆和东安市场里的另外4家北京小吃的老字号合并,成了“金生隆”专营小吃店,冯金生也成了国营职工。直到1996年老东安市场拆除后,冯家继续经营金生隆这块招牌。一路坎坷,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死犟到底,为了记忆中的味道
  在冯梦涛的人生规划里,本来没有打算经营自家的爆肚儿店。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冯梦涛,和他的弟弟冯梦波从小一起学画画,大学学习阿拉伯语,1989年去了日本读比较文学,一待就是七八年。回来之后,又在广州和朋友一起开设广告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越做越大。他玩心重,而且玩什么像什么。重型机车、登山、雪茄、威士忌……好像怎么看和爆肚儿都不太能搭上线。
  1998年,上了年纪的叔叔还是希望冯梦涛能回家一起操持家族的生意。当时金生隆只是东安市场里的一个小店面,和一个稀松平常的早点铺并无二致,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眼前的场景和冯梦涛的兴趣相差太远,“这和我心里想的、从小耳濡目染从我爷爷那里听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最后,还是不忍心看着上了年纪的叔叔独自操持家业,他当时决定:“得了,大不了干几年,干好了我再走。”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做,竟然是十几年。
  冯梦涛和叔叔一起操持金生隆之后,北京也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市政项目、地产项目层出不穷。从1998年到现在,店面不得已换了8次,从健德门到安外小关,从簋街到青蓝大厦,每次都要重新选址,一切重来。终于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到现在,金生隆一直在六铺炕安德路的一个居民区里,算是稳定下来。冯老板说,要不是那些食客一直惦记着金生隆这块老招牌、这个老味道,他没准就真的不做了。
  冯梦涛说话的时候泾渭分明,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说得清楚。他选店址不选游客人来人往的地方,喜欢胡同巷子的深处。“我们希望能安安静静地,把客人从四九城远远的地方吸引过来,而不是他路过。”“因为旅游区、美食街是以游客为主,他们对质量、东西没什么要求,只是来尝鲜而已。这样,店家对自己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低。”


  现在金生隆的店面外是“金生隆爆肚”五个字。一进店门的墙上摆着四张大照片,从左往右依次是四代掌柜的肖像。店里是黄褐色四人座的桌椅,细看就会发现,每把椅子的椅背上都刻着“金生隆”三个字。天顶上漆成红色的钢架让一个传统的爆肚点儿颇有几分工业感。冯梦涛并没有刻意地要恢复祖辈的辉煌。在他看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性,爷爷那时候雕梁画栋的金生隆,在今天没有了相应的土壤。他坚持的,味道还得是那个味道。
  每天早上五六点,前一天屠宰好的分割羊从河北大厂运到店里。负责切肉的师傅会把羊肉按照羊的肌肉结构切好,大三叉、羊筋肉、羊上脑、羊磨裆、羊里脊、羊腱子肉、一头沉和黄瓜条……每天的量都是冯梦涛头一天下好的订单,基本上到了晚上8点就卖完了,没有存货。
  给羊肉“排酸”在现在是挺常见的事儿。排酸是因为在羊被宰杀的时候,非常惊恐,瞬间血液倒流、身体产生大量毒素。身体里有瘀血的羊肉,在涮肉的时候,肉色是深褐色的。冯梦涛说,金生隆的羊肉从来不需要排酸,因为作为清真饭馆,羊肉是采用清真方式宰杀—阿訇在暮礼的时候,给羊祷告过之后才宰杀的,羊在安静中流尽最后一滴血死去。这样的羊,身上没有瘀血、没有毒素,也就不需要排酸。在这里吃铜锅涮肉的时候,软软的两盘手切羊肉下肚,汤锅里还是清清爽爽,看不见任何杂质。秘诀就是肉好!   在人们喜欢追求“新、奇、特”的今天,冯梦涛在爆肚儿和涮肉这件事上,属于保守派。他更在乎的是有所坚持。比如绝不会用冷冻羊肉,因为没有好品质的黄油就不再做奶油炸糕,涮羊肉就是涮羊肉,绝不会在菜单上添上鱼丸、蟹棒一类的配菜,“那就成火锅了”。
  “有些做不出来的东西就不做了,保留记忆就特别好。有些东西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我这里是第四代了,我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再改进的地方了,就原封不动地保留它。因为在第二代的时候,分割、调料已经定型了。到了第三代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标准化了。到我这里是进一步标准化。”冯梦涛说自己的家人,几辈子都是有所坚持。认定是对的,就坚持做。“我们平时都客客气气的,如果是碰触了底线的事,就死犟到底。”






  专业玩家与职人精神
  初见冯梦涛的时候,第一印象是“有范儿”。干净利落的寸头,戴着一副斯文的眼镜。藏蓝色西服里面套着咖啡色马甲,上面配着马甲链。下身是丹宁裤、机车靴。手上戴着的老银戒指,是日本工艺大师高桥的作品。分明就是一个摇滚乐队主唱的架势。后来一聊发现,他在大学的时候果然组过乐队当主唱。
  冯梦涛说他们冯家的人都喜欢把什么事儿琢磨透了。在他的记忆中,爷爷除了爆肚儿店,平时的爱好就是听折子戏、捣鼓自行车和各种表。家里的每一辆自行车的链条和轮圈他都和爷爷一起亲手清洗过,家里的每一块表他也都打开研究过。“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
  到了他这里,依旧如此。在日本玩重型机车,每月打工攒钱为了登山训练、买装备。“那时候,车一辆一辆地换。现在虽然不玩了,但一想起在公路上飞驰的感觉,还觉得热血沸腾。”


  20多年往来于日本,让冯梦涛对“职人”精神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初在东京最有名的咖啡店打工的时候,怎么做拉花、奶油要多厚,都有着精准的要求。在手工艺大师高桥吾郎的店里,大师不会把好的作品卖给他认为不懂得欣赏的人。这股子倔强劲让人佩服。“真正的匠人,根本不跟你讨论任何东西。”
  爱玩会玩的人,难免惺惺相惜。有时候他登山回来直接到店里,恰好遇到同样喜欢登山的客人,免不了聊上几句。在店里拿着烟斗或者抽雪茄的时候,也会有人问起。一来二去,金生隆的这家店,聚集了不同圈子的人,谈摩托车、聊咖啡、说雪茄……他和很多客人已经超出了食客和店家的关系。他从这些客人身上看到“专业”二字。店里往来的人,会一起谈论去南美旅行的见闻,分享一杯咖啡的妙处。“知道很多东西后,让自己更职业化。”
  让冯梦涛觉得欣慰的是,今天的金生隆和20年前的老店已经截然不同。老食客的后代也成了这里的拥趸。“我们的客人里有特别年轻时尚的。在这里吃着涮肉爆肚儿,毫无违和感。”


  抽着雪茄、喝着威士忌、玩着哈雷摩托。冯梦涛一边做着100年不变味儿的爆肚儿,一边当着有型有款的玩家。他说,传统一直都在自己的骨子里,他和祖辈之间,有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联结着。
其他文献
作为一本在纸媒危机空前的时候改版创刊的杂志,第一期的编者话本应该有个更雄赳赳气昂昂的标题。但是说实话,我觉得鸡血还不如鸡汤,喝完鸡汤起码浑身上下都是暖的,打完鸡血一般都是空虚逆袭。  《OPEN PAGE》的前身是创办了20年的本土时尚与生活方式杂志《iLOOK》。我相信20年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社会是极具先锋性的—一种强调自我视角的独立态度,而这也是《iLOOK》一贯坚持的办刊宗旨。但是当中国人迅
期刊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保守的延续。  数码时代,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纸媒应该不是讨论存亡问题,而是讨论怎么死得更灿烂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想试试,不死是不是选择之一。  记得有次采访王大仁,他说人类几百万年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躯体,再怎么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这一个脑袋和四肢死死地框住。所以没有几百万年,人类不会长出两根多余的手指,这样可以一只手既拿着手机,又点触所有键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同时,人类至少
期刊
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还要读纸质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无法用大数据来说明。我是那种进了书店就必须满载而归的人,对于独立杂志的喜爱更是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记忆里每次去日本的蔦屋书店,就会打劫一堆独立杂志,逛一整天。所以当被问到这类问题,特别是开书店以后,我几乎不能很快地搜索出一个答案,因为我未曾感觉到我眼前纸媒的衰弱,或者说,阅读习惯未曾改变。  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天天和书相处,比较
期刊
杂志编辑彭先生找我写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杂志设计》。题目有些累赘,有些互联网。要求两千来字,也很符合在厕所里玩手机的阅读量。一想到这,就觉得“杂志”越发可悲,还要连累更可悲的“设计”,更遑论最终免不了要用“互联网”传播。  稀里糊涂应了这件事后,我拖了一阵,其间听说了几件事。一是我媳妇以前的老东家《艺术财经》停刊了,朋友们在朋友圈里一片哀叹。紧接着积年的老牌杂志《COLORS》也停刊了,逝者如斯夫
期刊
今年1月1日,追光的第一部影片《小门神》在孕育了三年之后,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追光动画是2013年成立的,创始人王微是前土豆网创始人,土豆也曾是中国第一个视频网站。2011年8月,土豆网在NASDAQ上市,2012年,王微就张罗着把土豆网和优酷合并了。  一年以后追光动画就问世了。 三年以后,《小门神》诞生了。  做媒体的人经常说,干电视最累,说在这个行业中,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而干互联网
期刊
有很多词是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听到,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会用到,但细细推敲,却发现词义语焉不详的。与我所处的设计媒体行业,这十年来发生亲密关系最多,同时也是最能往上依附、攀会的一个词叫新中式。  “新”的对立面是“旧”,这个“旧”是陈旧保守,是已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的风貌;“新”的理想状态是崭新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所有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没有明显断层的五千年历史奇迹。“中式”所代
期刊
2015年12月3日,艺术家梁绍基个展《丝梦》在上海爱马仕之家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囊括了梁绍基先生的十件作品,也凝聚了他二十余年以蚕和蚕丝为媒介的创作—将自然生命的全过程融入作品,形成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的对话。  写梁绍基先生的作品不太容易。一个老者和你谈及生命的时候,好像形式并不那么重要了。  这多少是梁绍基作品的一个副作用悖论。以蚕和蚕丝为创作的最主要媒介,通过养蚕,让蚕在特定的物件或装置上吐
期刊
时尚无须借用艺术,而依靠自身就能成为时尚,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实际上是一系列变幻莫测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艺术隐身于其中,时装也隐身于其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是时装,时装是艺术,而这二者都是时尚。  从“时尚化”角度看来,时装和艺术之间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限。时尚元素在艺术语境中的运用和表达,也反映了时装、时尚和艺术的互动融合。当时装通过对艺术的认同获得自身独立性和高贵性的同时,艺术也在坚守自
期刊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毕飞宇可能是把女性心理描写得最丝丝入扣的作家。出生于1964年的江苏兴化小城,经历特殊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毕飞宇看待女性的视角是晦暗、丰富而细微的。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对女性角色惯用的“大地母亲”脸谱化处理,毕飞宇并不试图歌颂农耕文明背景下女性的原始冲动,也不试图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男性寻获救赎的图腾。  如若给毕飞宇笔下的女性角色一个概括,她们应该都是追寻极致生命体
期刊
《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都带有迷人的特质,包括美食、服饰这样的细节。小说中每每提到人物的穿扮,但或虚或实,需要读者根据文献资料的参考,自行加以分辨。  曹公笔下,一些穿扮属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化处理,典型如宝玉外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冠”,便是采用了前朝——明代的王侯服制,但说这宝冠上还树立着“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 一只红绒球,就正如邓云乡先生所言,是搬入了戏曲服装的因素了。但是,也有完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