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镇青年”这个多少有几分戏谑意味的词,变得越来越有分量了。有人说,“小镇青年”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土味”群体,也不再是“无名之辈”了,还有人说:“观察小镇青年,与其背后的县域经济,是洞悉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
小镇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青年群体,一般指出身于三、四、五线城市及区县、乡镇的年轻人。他们或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会周边城市打拼。
过去几十年,小镇青年的梦想之地是大城市,去那里打拼、扎根并生儿育女,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达到阶层跃迁,才是大家眼里“有出息”的小镇青年。据有关数据统计,高达63%的小镇青年曾经在一、二线城市长期生活过。
然而大城市除了平台和机遇,也给小镇青年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随着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家乡政策和环境越来越好,不少小镇青年选择了返乡,一场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动,正在逐渐凸显。而这些带着城市生活和工作印记的回流青年与本土青年相融合,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群体,我们称之为“小镇新青年”。
李晓(化名)返乡已经半年多了,在此之前,她在北京已打拼了15年。
在北京时,她是一个音乐培训学校的优秀音基老师,工作忙,但收入丰厚。这几年,她一直盘算着回家,但因为很难在家乡那个四线小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便没有下定决心。
事情在2020年的春节发生了转机。疫情暴发后,学校开启了在线课堂,滞留在家乡的李晓意外地解决了“返乡后工作怎么办”的问题。2021年,她正式返乡,工作单位还是原来的学校,她通过在线课堂继续教课。虽然现在在线课堂招生人数有限,她的收入变少了,但与家乡大部分年轻人相比还是高很多。
像李晓这样的返乡青年,并不在少数。在疫情暴发前,“返乡潮”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热度的词了。如今的返乡青年就业形式多样,更有很多人选择了创业,不像过去那样,只有公务员、教师这一类体制内的工作才能让他们觉得体面。
李晓回家几个月后,2021年5月9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平台服务普及,就业机会在不断下沉。调查还显示,县城乡村数字化从业者比例首超一、二线城市,有超八成数字新职业岗位在三、四线城市,这些新职业包括线上云客服、外卖骑手、社区团购站长、自媒体撰稿人等。
返乡青年对于这个数据是有贡献的。他们从城市返回,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股示范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本土青年也更加充满活力了。
李晓的同学陈雷(化名),这个小时候全班最内向的男生,毕业后去农村当了“村官”,后来又考上小县城公务员,现在已经是副县长了。在跟从深圳回来的同学李悦(化名)取经之后,陈雷搞起了直播带货。不过,他做直播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主要是卖当地的“三香”香米、香柚、香芋。现在,他和李悦合作开办了公益培训班,将直播经验无私分享给家乡人民。
这些小镇新青年,熟练使用互联网,无论是视野见识,还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不比大城市青年差。他们比上一代人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小镇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5年,仅比大城市青年少1.3年,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镇青年占比45.1%。
小镇新青年购买力也不容小觑。虽然他们的平均收入比不上大城市青年,但他们购房压力小,生活成本低,因此实际购买力并不亚于大城市青年。在小镇新青年的家庭中67%拥有汽车,83%拥有房产,而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介绍,现在大城市却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在租房。从手淘和天猫的数据看,小镇新青年的消费增速要高于大城市青年,他们更敢于花钱,而且正处于消费升级中。
李晓发现,家乡的年轻人穿着时尚,但并不追求大品牌。他们还经常使用一些李晓闻所未闻的新产品,后来初中同学杨莉(化名)告诉她,这些产品很多是从短视频平台上了解和购得的。据有关数据表明,小镇新青年在新消费趋势上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领导力。新产品在推广初期,在小镇新青年市场的渗透率高于大城市青年市场。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小镇新青年的角色转变,他们不再是潮流的追随者,而慢慢变成潮流的制造者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小镇青年是消费新贵”“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的说法了。
不过,李晓感触最深的还是,她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她现在每天与父母相伴,每周都会与发小约饭,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会去找亲朋好友帮忙,甚至与小区里的邻居们都很熟悉,这驱散了她在北京生活多年产生的孤独感。据统计,全国“空巢青年”超过5000万,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座大城市就占了五分之一,而在小镇,近70%的青年与父母子女同住,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又有亲人照顾,小镇新青年更容易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在婚恋生育方面更从容。李晓在北京时工作忙,一直没找男朋友,而她在本地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杨莉甚至已怀上了三胎。数据显示,在大城市青年与小镇新青年年龄结构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未婚大城市青年占比超55%,而未婚小镇新青年只占43%。已婚大城市青年生育兩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29.89%,而已婚小镇新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49.36%。
回乡以后,李晓开始从容地相亲交友,也有了心仪的对象。以至于现在的她有些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回乡。她早就忘了,自己曾对杨莉说:“我是不可能回乡的,买得起车票,丢不起这个人。”
小镇青年当年离乡去大城市,是因为小城市、小县城就业机会少,生活沉闷单调,他们往往通过求学或工作离开家乡。如今,他们返乡的理由却是多种多样的。
大城市房价高,压力大,并不是他们返乡最重要的理由,在人民智库的《小镇青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20)》中,受访青年返乡,有28.9%的人是为了“回家赡养父母”,23.5%的人表示“回家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对李晓来说,以上理由都是她的理由,返乡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 大部分返乡青年并不认为他们是在“逃离北上广”。微博上曾发起过一个“如果老家也能挣到钱,你是否愿意返乡就业”的投票,结果显示,投“愿意”的票数比“不愿意”的票数高出五倍。这意味着年轻人返乡有故土难忘的情感因素,也是基于“老家也能挣到钱”的理性思考。
事实上,小镇现在的就业环境、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立足于“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乡村建设和城镇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当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多种利好政策,大力争夺年轻人才,吸引他们建设小镇,促进小镇繁荣与发展。
在小镇,年轻人几乎可以零门槛地落户,买房、买车以及孩子上学都不是问题。无数的新机会正在向县城和乡村转移,返乡就业或创业正在成为新的风口。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布局,拼多多、淘宝、天猫、唯品会的三、四线城市用户数量均已超过一、二线城市,这意味着小镇新青年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契机。
小镇新青年的收入也在提高,如今国内各区域间人力资本,特别是基础人力资本的工资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同时,随着家乡的医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生活服务不断改善,小镇新青年享受到的资源更多了。互联网飞速发展,数字平台服务全线下沉,电商体系不断完善,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渠道壁垒在消失,他们对标大城市生活产生的心理落差也不知不觉被弥补了。
如果能够在家门口把日子过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小镇青年返乡是理性抉择,但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也是他们潜藏在心的情感原动力。就像李晓,她重视个人发展,但“想要让家乡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也是她的心愿。现在,她已经在筹备开一家优质的音乐培训学校了。对于她来说,北京是“第二故乡”,但小镇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陈雷则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家乡。他曾是个出色的“小镇做题家”,在一线城市上了大学,但毕业后坚定地选择去农村,后来又进入了县城。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致富思维打开了,致富速度加快了,这让他深深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当年“让家乡更繁荣”的朴实心愿。
小镇新青年的奋斗也促进了家乡的蓬勃发展。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担当、重实干的年轻人,他们锐意进取,勇于尝试,有着超出上一辈的互联网思维和开阔眼界,是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
某短视频平台曾流传着一个段子“我们结婚吧,就在小县城。电动车哪里都能去,一碗面只要8块钱,五六十万的房子,七八万的车,灯火通明不重要,只希望有一盏灯为我而留。不是所有人都要出人头地,能和喜欢的人安稳地度过一生,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很多疲惫的都市人看来,段子里的“岁月静好”让人心生羡慕。可是,小镇并不是只有“岁月静好”的小镇,小镇新青年也并不是甘于平凡的一群人,仅仅是“安稳地度过一生”是不够的,他们也像大城市青年一样渴望成长和成功。
小镇新青年也面临着物价上涨、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很多人工作并不稳定,而且在县城特有的熟人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人脉关系不广的年轻人很难再进一步;此外,城镇“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现有返乡青年力量较薄弱,未能形成集群效应;县城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很难同大城市相比,小镇新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旺盛,但小镇文化设施稀缺,青年们的线下文化生活仍然匮乏;城乡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碰撞中,小镇新青年所获得的社会认同度仍不高,有待全社会给予更多正面支持。
这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会影响小镇新青年建设家乡的信心,有些返乡青年虽然在家乡发展,但也可能再次离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未来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各县域就要花力气抓住小镇青年的心。”
小镇要为青年们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助力年轻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并通过协调多方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难题。而对青年们来说,通过个人发展来促进家乡发展,是理想的上升途径,更是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反哺家乡,热爱家乡,改变家乡面貌,推动家乡现代化,青年一代责无旁贷。
小镇还应推进经济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充分利用土地、人力等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基础制造业向中小城市及县域转移,利用网络技术打开市场,发展数字经济。而青年们也要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思路干事创业,并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来宣传家乡,促进家乡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小镇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该进一步自我升级,做好服务型政府建设,塑造负责任政府形象,依法行政。青年们则要发挥主人翁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小镇还要优化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增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要跟得上青年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們也应该传递正能量,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成为小镇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新兴力量。青年们要改善小镇环境,提升社会对自己的认同感,就要更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小镇新青年,应该对家乡的现状有心理预期,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而对小镇来说,还可以多做一些实事,比如为青年们建设高质量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着力研发在线网络教育资源,为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助力年轻的奋斗者成就梦想。
生于斯长于斯,然后奉献于斯,小镇新青年对小镇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认同、情感自觉和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回报自己的家乡。小镇新青年是小镇联通世界的最强纽带,是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是小镇的希望。
加油,小镇!加油,小镇新青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镇青年”这个多少有几分戏谑意味的词,变得越来越有分量了。有人说,“小镇青年”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土味”群体,也不再是“无名之辈”了,还有人说:“观察小镇青年,与其背后的县域经济,是洞悉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
小镇青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青年群体,一般指出身于三、四、五线城市及区县、乡镇的年轻人。他们或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会周边城市打拼。
过去几十年,小镇青年的梦想之地是大城市,去那里打拼、扎根并生儿育女,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达到阶层跃迁,才是大家眼里“有出息”的小镇青年。据有关数据统计,高达63%的小镇青年曾经在一、二线城市长期生活过。
然而大城市除了平台和机遇,也给小镇青年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随着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家乡政策和环境越来越好,不少小镇青年选择了返乡,一场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动,正在逐渐凸显。而这些带着城市生活和工作印记的回流青年与本土青年相融合,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群体,我们称之为“小镇新青年”。
他们的名字叫“小镇新青年”
李晓(化名)返乡已经半年多了,在此之前,她在北京已打拼了15年。
在北京时,她是一个音乐培训学校的优秀音基老师,工作忙,但收入丰厚。这几年,她一直盘算着回家,但因为很难在家乡那个四线小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便没有下定决心。
事情在2020年的春节发生了转机。疫情暴发后,学校开启了在线课堂,滞留在家乡的李晓意外地解决了“返乡后工作怎么办”的问题。2021年,她正式返乡,工作单位还是原来的学校,她通过在线课堂继续教课。虽然现在在线课堂招生人数有限,她的收入变少了,但与家乡大部分年轻人相比还是高很多。
像李晓这样的返乡青年,并不在少数。在疫情暴发前,“返乡潮”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热度的词了。如今的返乡青年就业形式多样,更有很多人选择了创业,不像过去那样,只有公务员、教师这一类体制内的工作才能让他们觉得体面。
李晓回家几个月后,2021年5月9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平台服务普及,就业机会在不断下沉。调查还显示,县城乡村数字化从业者比例首超一、二线城市,有超八成数字新职业岗位在三、四线城市,这些新职业包括线上云客服、外卖骑手、社区团购站长、自媒体撰稿人等。
返乡青年对于这个数据是有贡献的。他们从城市返回,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股示范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本土青年也更加充满活力了。
李晓的同学陈雷(化名),这个小时候全班最内向的男生,毕业后去农村当了“村官”,后来又考上小县城公务员,现在已经是副县长了。在跟从深圳回来的同学李悦(化名)取经之后,陈雷搞起了直播带货。不过,他做直播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主要是卖当地的“三香”香米、香柚、香芋。现在,他和李悦合作开办了公益培训班,将直播经验无私分享给家乡人民。
这些小镇新青年,熟练使用互联网,无论是视野见识,还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不比大城市青年差。他们比上一代人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小镇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5年,仅比大城市青年少1.3年,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镇青年占比45.1%。
小镇新青年购买力也不容小觑。虽然他们的平均收入比不上大城市青年,但他们购房压力小,生活成本低,因此实际购买力并不亚于大城市青年。在小镇新青年的家庭中67%拥有汽车,83%拥有房产,而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介绍,现在大城市却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在租房。从手淘和天猫的数据看,小镇新青年的消费增速要高于大城市青年,他们更敢于花钱,而且正处于消费升级中。
李晓发现,家乡的年轻人穿着时尚,但并不追求大品牌。他们还经常使用一些李晓闻所未闻的新产品,后来初中同学杨莉(化名)告诉她,这些产品很多是从短视频平台上了解和购得的。据有关数据表明,小镇新青年在新消费趋势上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领导力。新产品在推广初期,在小镇新青年市场的渗透率高于大城市青年市场。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小镇新青年的角色转变,他们不再是潮流的追随者,而慢慢变成潮流的制造者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小镇青年是消费新贵”“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的说法了。
不过,李晓感触最深的还是,她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她现在每天与父母相伴,每周都会与发小约饭,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会去找亲朋好友帮忙,甚至与小区里的邻居们都很熟悉,这驱散了她在北京生活多年产生的孤独感。据统计,全国“空巢青年”超过5000万,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座大城市就占了五分之一,而在小镇,近70%的青年与父母子女同住,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又有亲人照顾,小镇新青年更容易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在婚恋生育方面更从容。李晓在北京时工作忙,一直没找男朋友,而她在本地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杨莉甚至已怀上了三胎。数据显示,在大城市青年与小镇新青年年龄结构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未婚大城市青年占比超55%,而未婚小镇新青年只占43%。已婚大城市青年生育兩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29.89%,而已婚小镇新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49.36%。
回乡以后,李晓开始从容地相亲交友,也有了心仪的对象。以至于现在的她有些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回乡。她早就忘了,自己曾对杨莉说:“我是不可能回乡的,买得起车票,丢不起这个人。”
爱上小镇的N种理由
小镇青年当年离乡去大城市,是因为小城市、小县城就业机会少,生活沉闷单调,他们往往通过求学或工作离开家乡。如今,他们返乡的理由却是多种多样的。
大城市房价高,压力大,并不是他们返乡最重要的理由,在人民智库的《小镇青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20)》中,受访青年返乡,有28.9%的人是为了“回家赡养父母”,23.5%的人表示“回家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对李晓来说,以上理由都是她的理由,返乡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 大部分返乡青年并不认为他们是在“逃离北上广”。微博上曾发起过一个“如果老家也能挣到钱,你是否愿意返乡就业”的投票,结果显示,投“愿意”的票数比“不愿意”的票数高出五倍。这意味着年轻人返乡有故土难忘的情感因素,也是基于“老家也能挣到钱”的理性思考。
事实上,小镇现在的就业环境、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立足于“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乡村建设和城镇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当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多种利好政策,大力争夺年轻人才,吸引他们建设小镇,促进小镇繁荣与发展。
在小镇,年轻人几乎可以零门槛地落户,买房、买车以及孩子上学都不是问题。无数的新机会正在向县城和乡村转移,返乡就业或创业正在成为新的风口。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布局,拼多多、淘宝、天猫、唯品会的三、四线城市用户数量均已超过一、二线城市,这意味着小镇新青年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契机。
小镇新青年的收入也在提高,如今国内各区域间人力资本,特别是基础人力资本的工资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同时,随着家乡的医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生活服务不断改善,小镇新青年享受到的资源更多了。互联网飞速发展,数字平台服务全线下沉,电商体系不断完善,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渠道壁垒在消失,他们对标大城市生活产生的心理落差也不知不觉被弥补了。
如果能够在家门口把日子过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小镇青年返乡是理性抉择,但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也是他们潜藏在心的情感原动力。就像李晓,她重视个人发展,但“想要让家乡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也是她的心愿。现在,她已经在筹备开一家优质的音乐培训学校了。对于她来说,北京是“第二故乡”,但小镇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陈雷则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家乡。他曾是个出色的“小镇做题家”,在一线城市上了大学,但毕业后坚定地选择去农村,后来又进入了县城。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致富思维打开了,致富速度加快了,这让他深深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当年“让家乡更繁荣”的朴实心愿。
小镇新青年的奋斗也促进了家乡的蓬勃发展。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担当、重实干的年轻人,他们锐意进取,勇于尝试,有着超出上一辈的互联网思维和开阔眼界,是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
“新青年”要和小镇互相成就
某短视频平台曾流传着一个段子“我们结婚吧,就在小县城。电动车哪里都能去,一碗面只要8块钱,五六十万的房子,七八万的车,灯火通明不重要,只希望有一盏灯为我而留。不是所有人都要出人头地,能和喜欢的人安稳地度过一生,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很多疲惫的都市人看来,段子里的“岁月静好”让人心生羡慕。可是,小镇并不是只有“岁月静好”的小镇,小镇新青年也并不是甘于平凡的一群人,仅仅是“安稳地度过一生”是不够的,他们也像大城市青年一样渴望成长和成功。
小镇新青年也面临着物价上涨、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很多人工作并不稳定,而且在县城特有的熟人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人脉关系不广的年轻人很难再进一步;此外,城镇“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现有返乡青年力量较薄弱,未能形成集群效应;县城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很难同大城市相比,小镇新青年精神文化需求旺盛,但小镇文化设施稀缺,青年们的线下文化生活仍然匮乏;城乡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碰撞中,小镇新青年所获得的社会认同度仍不高,有待全社会给予更多正面支持。
这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会影响小镇新青年建设家乡的信心,有些返乡青年虽然在家乡发展,但也可能再次离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未来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各县域就要花力气抓住小镇青年的心。”
小镇要为青年们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助力年轻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并通过协调多方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难题。而对青年们来说,通过个人发展来促进家乡发展,是理想的上升途径,更是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反哺家乡,热爱家乡,改变家乡面貌,推动家乡现代化,青年一代责无旁贷。
小镇还应推进经济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充分利用土地、人力等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基础制造业向中小城市及县域转移,利用网络技术打开市场,发展数字经济。而青年们也要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思路干事创业,并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方式来宣传家乡,促进家乡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小镇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该进一步自我升级,做好服务型政府建设,塑造负责任政府形象,依法行政。青年们则要发挥主人翁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小镇还要优化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增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要跟得上青年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們也应该传递正能量,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成为小镇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新兴力量。青年们要改善小镇环境,提升社会对自己的认同感,就要更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小镇新青年,应该对家乡的现状有心理预期,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而对小镇来说,还可以多做一些实事,比如为青年们建设高质量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着力研发在线网络教育资源,为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助力年轻的奋斗者成就梦想。
生于斯长于斯,然后奉献于斯,小镇新青年对小镇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认同、情感自觉和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回报自己的家乡。小镇新青年是小镇联通世界的最强纽带,是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是小镇的希望。
加油,小镇!加油,小镇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