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梁元柱及其画风解读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元柱,字仲玉,又字森琅,广东顺德伦教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于乡试,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生当明末时局动荡之际,故虽有功名,但仕途屡遇不淑。他先是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迁陕西道御史。因不愿迎合魏忠贤党羽,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越)秀山,并筑堂日“偶然”,与粤东文人李云龙、梁继善、赵焯夫、邝露、黎美周、陈子壮等诗酒唱和,往还无虚日。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逐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后奉敕按云南便道,再迁广西参议,未赴而疾卒。
  梁元柱并非以政绩知名者,故虽魏忠贤欲笼络之,梁元柱因大书二十字“不忧不惧,君子乃能遁世;患得患失,鄙夫安可事君”而名扬朝野,但终究以一时豪气而寂寂于政坛。后世知之者,乃以政治之暇,雅擅诗文、书画,故得以扬名于画史、书史及文学史者。其著述如《疏要》则多为政治八股之文,乏善可陈;《偶然堂集》则为诗文结集,不徒具文学价值,于考订其生平及其与时人之交游,多所备焉。前人所谓以诗证史,于此可得之。
  关于梁元柱生卒年,近人汪宗衍《岭南画人疑年录》称其生万历九年(1581),卒在崇祯元年(1628)。其后各家均沿用此说。汪氏此说,殆据其先哲汪兆镛《岭南画徵略》云:“崇祯改元……(梁元柱)迁陕西参议,未赴,卒,年四十八”所推知。而此引文与原著(《顺德县志》出入甚大。《顺德县志》曰:
  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朝臣在外,咸多观望,柱曰:主忧臣辱,正当稽首伏阶以笏画策君前,尚泄泄在此耶!闻者慑服。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巡青坝上,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丧,服阕迁广西参议,未赴,得疾,卒年四十八。功业未竟,朝野惜之。
  很显然,梁元柱并非卒于崇祯改元(1628)当年。期间尚经历抵京、补福建道御史、监北京乡试、巡青坝上、按云南、归省诸事,从时间上虽是连贯的,但当非一年所历。在梁元柱的《偶然堂集》里,尚有作于崇祯二年(1629)的《己巳初秋将应环召友人招饮舟中口占》、《己巳中秋夜留别》诗、崇祯三年(1630)的《庚午中秋登燕闱明远楼》等诸诗,都是在崇祯元年(1628)以后所作,故卒在1628年是不可能的。
  此外,梁元柱《偶然堂集》有评画家梁楗(1628~1763)数语,谓“梁器甫生平慕云林为人,并师法其画;显者或求画,虽甚贫,亦返璧不一作”,而梁槌生于崇祯元年,此年梁元柱便已疾卒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另,梁元柱之友邝露(1604~1650)在其《峤雅》集中有《婆侯戏韵致宫体寄侍御梁仲玉》一诗,其诗序曰:“甲戌上元跨马,值黄令公行幰,梁侍御请罪,弗释。予亦曳裾长安,留滞维扬,感曩粤之繁盛,愍今时之凋弊,逝同硕鼠,哀切蟪蛄,而终之以娼嫉,庶几风人之旨云。”“甲戌上元”即崇祯七年(1634)。这是目前所见梁元柱生平活动的最晚记载。由是可知,梁元柱当卒于此年或此年以后。
  梁元柱画擅多艺。据说他在仕途乖蹇隐居粤(越)秀山时,“醉则泼墨,纵笔作山水、一松石、人物,必尽纸乃已。间画鬼神,宛有生气,得者恒以为宝”,据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全能的画家。文献记载说梁元柱的画皆“落落有奇致,学士家争宝之”,说明其画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尤其是“学士家争宝之”,说明不是普通的画匠所能比拟的。
  不过遗憾的是,梁元柱传世的画迹并不多。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其画作仅有四件,分别是《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轴、《雏鸡图》轴、《迎风竹图》轴和《墨竹图》扇面。
  很显然,无论从梁元柱的仕途经历还是诗文、艺术成就看,梁元柱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所以在他的画中,能感受到一个文人画家的笔墨气韵。这种气韵集中体现在两件以墨竹为主题的画作中。
  《迎风竹图》轴(图1)(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作于天启四年(1624),所画乃荒野杂草中昂然屹立之两株墨竹,雨横风狂,竹叶随风飘动而枝干不折。作者自题日:“迎风行蠹乱,暴雨老龙狂。天启甲子初秋为敦吾世丈写于邸中,梁元柱”,钤白文方印“梁元柱”、“御史之章”和朱文方印“森琅”。作者之书法劲健,不事雕饰,与凛然之墨竹相得益彰。从画图及意韵看,作者似在喻示自己于暴风雨般的政治洗礼中不天不屈的心志。整个画面笔墨清劲,浓淡相间,枝叶飞舞灵动,给人洒脱清逸之感。自宋代文同开始,画竹者多以浓墨示面,淡墨示背,此画亦然。作者以竹叶之向背与墨色之浅深体现竹之不同情态,以寄寓文人崇尚竹之“气节”,传递作者之胸臆。作为衬景之杂草、坡石,虽为随意点染,实则不苟一笔。这些衬景乃以静态衬托竹之动态,在精心营造的氛围中突出迎风不折之竹的生命意志。
  所写另一件《墨竹图》(图2)(广东省博物馆藏)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此乃扇面,受篇幅所限,作者选取的只是数段折枝墨竹。画面墨气凝重,枝叶雄劲挺直,有剑拔弩张之势。这与前作中竹叶的细劲、墨色的层次感比较起来,显得更恣肆淋漓,直抒胸臆。该图中,作者重在突出叶之各种表象,或挺立,或飞动,或婀娜,或张扬……并且以浓墨重笔渲染其宽阔之页面,以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那些支撑着竹叶之竹竿反而成为“衬景”,如果以竹叶比喻怒放之鲜花,则竹竿则为默默无闻的绿叶,正是这种一“明”一“暗”的鲜明对比,将颇具活力的墨竹精神诉诸笔端。
  此外,梁廷枬《藤花亭书画跋》曾著录其《墨竹中轴》,纵四尺、横一尺五分,款署“梁元柱”,钤白文印“梁元柱印”,可惜未见流传。
  不难看出,梁元柱的墨竹是其仕途坎坷、遇人不淑后心灵的折射。迎风竹表现的是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墨竹扇面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与此心路历程相得益彰的则是《雏鸡图》。
  《雏鸡图》轴(图3)(广东省博物馆藏)作于天启六年(1626)。也是作者隐居越秀山时所作。作者于笔淡墨皴擦山石,再辅以浓墨点苔,给人苍劲古朴之感。雏鸡白描绘出,羽翼微丰,立于山坡上,昂首欲啼。画面的主题经作者的题识而得到升华:“一鸣惊人者,鸡也,而性善于人,何况未鸣而雏者平?知其惊人者,几希矣。龙之潜也,吾侪之未试也,亦若是口矣。丙寅春杪为和生词史写并题,梁元柱”,钤白文方印“梁元柱印”及朱文方印“字仲玉”。作者书法苍劲,行笔流畅。题识蕴涵的深意将作者韬光养晦、欲一鸣惊人的志向表露无遗。画面墨晕浑厚,气象肃然,近似于漫画且略显夸张的雏鸡向人们昭示了作者的哲理文心。在古代广东画坛上,这类构思及创意较为少见,显示出作者在绘画主题上的创意。
  不仅如此,梁元柱还擅长人物。广东顺德博物馆藏其早年作品《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轴(图4)。此图纸本设色,虽然并无款识印鉴显示出作者的姓名,但从诗塘梁元柱族孙梁廷枬(1796~1861)的题跋可看出其作者为梁元柱。梁廷枬题于咸丰七年(1857):“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公幼善丹青,先由工笔入界画,皆精,往往驾唐伯虎而上之。人物衣摺直与仇十洲不分轩轾。世独传其没骨墨竹与魁斗像者,大率服官后少作人物耳。此帧已断裂下半,与有亭台丛卉者同守于家,为补缺而识之如右,咸丰丁巳十月十日,族孙廷楞谨题。”此图在罗天尺《五山志林》、梁廷枬《藤花亭书画跋》等书均有记载,见刊于《顺德历代士林书画专集》,可谓流传有绪。据梁氏题跋可知,梁元柱自幼便擅丹青,早年以工笔人物为主,为官后则多作墨竹。该图所画主人右手倚桌,盘腿而坐,一书置于膝上,左侧白衣书僮端立,神态逼肖。《五山志林》载:“余曾游公(梁元柱)乡,访公裔孙,见公自写小影,面如削瓜,深衣幅巾,四面围以盘兰,王香碍门,公之志欤?”这与此图所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这说明至少在罗天尺所处的康乾时代,此画便已珍藏在梁氏后人手中。
  画中人物之衣摺纹饰、赋色与仇英极为相似,工整秀逸。花瓶、兰草、文房四宝及书桌均工笔画出,色调淡雅、明净,极富文人气息。是图之技法、构思与意境又与曾鲸有神似之处。梁元柱所处时代与曾鲸(1564~1647)同时,现在尚无资料证实他曾与曾鲸交往或观摩其画作,受其影响,但至少从画风可看出二者暗合之处。这一点,似乎与赵焯夫画风与“青藤白阳”暗合相互呼应。这说明在晚明时代,广东绘画之风格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主流画坛的影响。
  从以上流传罕有的梁元柱画迹中看出梁元柱画风早岁秀丽淡雅,晚期则苍劲浑厚;早年工笔赋彩,晚年水墨渲染;早年写实,晚年写意。他的书画因其人品之重而受人青睐,据说当时“藏者往往宝如谚璧”。近人陈融(1876~1955)更有诗咏之“画人胸次自崟奇,信笔都无入俗诗。独惜王香风露早,老苍骨力尚需时”,认为其诗、画能脱俗,颇具气格,可惜少年早成却早逝,其骨力尚欠一定的火候。此乃天妒其才,不然其成就当不可限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内地拍卖市场中,莲花手菩萨造像多有上拍,这些上拍的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多以三折枝式站立的形象为多。这些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曲线流畅,男子形象,却带着女性的阴柔之美,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下垂牵一支莲花,莲花开于左肩。在内地,天津文物拍行是佛像拍卖的先行者,同样,内地最早推出莲花菩萨造像拍卖的也是天津文物拍行。在早期,莲花手菩萨造像并不被市场所认可,许多拍卖公司将其当做观音菩萨造像进行拍卖,随
期刊
清代玉器工艺的历史分期    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定鼎初期推行了落后的跑马圈地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生产,社会更加混乱。但是不久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增长,酝酿着康熙盛世的形成和发展。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的玉器工艺,在明代琢玉工艺基础上也在缓慢地前进。当满族君临中原的时代,玉器服务的对象除了汉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之外,最重要一批则是满族皇室、王公贵戚和八旗上层人物以
期刊
佳士得5月将上拍受日本根津美术馆委托拍卖的一批18世纪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珍贵时钟藏品。这批重要藏品,无疑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外的罕见珍品,各地藏家可借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购得中国历代帝皇珍而重之的时钟精品。此次推出的中国市场时钟极为罕见,也是众多同类珍品首次同场参拍。拍品题材超越根津美术馆以日本美术为主的范围。此次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拍卖所得金额预计介乎35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这笔钱将用于现正进
期刊
傅山的书法在明末清初的书坛独树一帜。清人赵执信云:山书为国朝第一。此语置之清初书坛,当为不妄。傅山五体兼擅,而以行草为最长。据其《霜红龛书论》自述,其学书的大致过程为:魏晋(不似)——赵、董(遽似)——颜真卿(苦为之,略得其支离)——魏晋(渐知大概)。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颜真卿书法在傅山书法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位置。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学颜书正是成就傅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的关键。本文就傅山学颜书
期刊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汉初年置柴桑县,至今已有22D0多年历史,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古人将其喻之为“通衢要塞”,历史上九江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重要的商业通道。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使九江成为陶瓷出口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由此汇聚了中国南北各大名窑口的陶瓷艺术精品。此次在广东东莞展出了九江市博物馆从馆藏中精选而出的商代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珍品15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
期刊
嘉庆朝(1786~1820)是清代国力由强盛转向衰败的转折期,反映在瓷器生产方面,也是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康、雍、乾三代,朝廷均派专职的督陶官到景德镇监管陶瓷生产,产生了著名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但从嘉庆开始,景德镇御窑厂便无专职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这正是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之一。嘉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在工艺上完全继承乾隆朝的风格,从原料配制、制坯手法到画瓷用彩,都遵循
期刊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贸将推出明、清两朝各个绘画流派首领及其重要成员的佳作。明朝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诸如明朝文人画、“院体”绘画、“浙派”绘画、“吴门四家”、“华亭派”、“苏松派”、“云间派”、“画中九友”、“武林派”、“嘉兴派”等。中贸推出的作品中就包含了各个流派代表画家的佳作,如:  
期刊
《收藏·拍卖》今年第七期发表厦门张人希先生的文章,介绍俞平伯先生的几通手札,文中提到已故词人许白凤先生,张先生在题解文字中将许白凤误作李白凤,两位“白凤”都是多艺多才之士,但许白凤和李白凤不是一个人,笔者就所知,对许白凤作一点介绍,权作是对张文的拾遗补阙。  许白凤(1912—1997)原名汉,字奇光,乍浦人。高叔祖许河,清嘉道间副贡,乍浦观海书院山长,撰有《乍浦续志》。许白凤七岁八塾,从丁仙根学
期刊
吾友画家陈君,口吃,期期艾艾。某夜饮归,至家则妻已寝。妻睡意朦胧问:“几点?”,陈君信口敷衍,曰:“一、一、一点!”讵知话音方落,时钟即敲三下。妻知零晨三点,怒目相向。陈君急辩白:“××时钟,学我说话,明明一点,咚、咚、咚敲三下!”    岭南山水画大师黎雄才晚年老目昏翳,然每日尤临池不辍,虽眼中无画而心中有画。客问何能精熟若此?黎曰:毛笔犹吾之第十一只手指,焉能不熟?  陈丁,潮籍书法家。作草书
期刊
何浩是继林良之后的又一供职内廷的广东画家,他同时也是继林良之后其作品典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广东画家。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  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他的记载,最早的资料来自于《广东通志》和《广州人物传》,这两种志书之资料均出自《磐斋集》。关于何浩的资料,仅在“林良”条中附言数句及之,且两书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