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一线语文老师的难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注意新课的导读效果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 “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①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②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达主题的?③泛读之后,试析题旨与事件的关系。④假如你写一篇有关颂扬班集体的通讯,你如何组织材料?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开头部分我又设计了以下的导读提示:细读1至3自然段后讨论下面问题:①这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②开头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③第三段中的“品质”、“意志”、“气质”、“胸怀”的表达非常准确,并赋予读者豁达欣然、尊崇的美感,试析其词语、短语表达有何特点?
上述是我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所设计的导读提示,这些导读提示具有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既有文学、语法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训练。
至于 “读”,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及重点确定。“读”有多种形式:研读、精读、细读、阅读、泛读、默读、朗读,对精彩文段,应研读或精读,对学生整体来说,有集体朗读或指导某学生朗读,小组齐读,还有教师范读。
二、掌握新课的导入技巧
新课的导入方法非常多,但是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本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课”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营造气氛,以“情”导入
我们面对的是情感丰富的初中生,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内心还较为单纯,易受感染。在亲情方面,他们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联系生活,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感受亲情之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第四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初中组)”上,沈阳的刘宇老师所讲的《背影》,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首先指出:1991年香港“喜爱的唐诗”活动中,《游子吟》高居榜首(出示诗歌知名度),那么,为什么呢?接着,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理解歌颂人间至情的母子之爱,进而扩展至父子之爱。并联系日常生活中學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又及时展示江泽民总书记纪念朱自清的诗文“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亲情。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这样,学生自然地被感染,进而进入学习状态,并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此文,教学效果自当不言而喻。
2.激发欲望,以“趣”导入
现在的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动,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进入新课之前,如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求知欲望,那么导入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全国“三老杯”课堂大赛上,长春王淑华老师的作文课“ 0”的联想,对学生兴趣诱发,就非常值得学习。她首先指导学生什么是联想,然后出示图形“0”,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想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机会,进一步引导,在联想基础上概括内容,提炼主题……结果取得了很大成功。如此效果,得益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力的导入。
有了上述两种方法,再结合“创设问题”、“设计话题”等方法,我们的新课就会非常受学生欢迎了。
三、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有效运用“三结合”原则
所谓“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教学理论和观念迅速更新,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且把好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反复实验,那么肯定会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妙中.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一、注意新课的导读效果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 “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①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②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达主题的?③泛读之后,试析题旨与事件的关系。④假如你写一篇有关颂扬班集体的通讯,你如何组织材料?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开头部分我又设计了以下的导读提示:细读1至3自然段后讨论下面问题:①这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②开头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③第三段中的“品质”、“意志”、“气质”、“胸怀”的表达非常准确,并赋予读者豁达欣然、尊崇的美感,试析其词语、短语表达有何特点?
上述是我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所设计的导读提示,这些导读提示具有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既有文学、语法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训练。
至于 “读”,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及重点确定。“读”有多种形式:研读、精读、细读、阅读、泛读、默读、朗读,对精彩文段,应研读或精读,对学生整体来说,有集体朗读或指导某学生朗读,小组齐读,还有教师范读。
二、掌握新课的导入技巧
新课的导入方法非常多,但是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本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课”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营造气氛,以“情”导入
我们面对的是情感丰富的初中生,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内心还较为单纯,易受感染。在亲情方面,他们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联系生活,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感受亲情之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第四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初中组)”上,沈阳的刘宇老师所讲的《背影》,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首先指出:1991年香港“喜爱的唐诗”活动中,《游子吟》高居榜首(出示诗歌知名度),那么,为什么呢?接着,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理解歌颂人间至情的母子之爱,进而扩展至父子之爱。并联系日常生活中學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又及时展示江泽民总书记纪念朱自清的诗文“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亲情。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这样,学生自然地被感染,进而进入学习状态,并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此文,教学效果自当不言而喻。
2.激发欲望,以“趣”导入
现在的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动,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进入新课之前,如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求知欲望,那么导入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全国“三老杯”课堂大赛上,长春王淑华老师的作文课“ 0”的联想,对学生兴趣诱发,就非常值得学习。她首先指导学生什么是联想,然后出示图形“0”,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想的结果也是五花八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机会,进一步引导,在联想基础上概括内容,提炼主题……结果取得了很大成功。如此效果,得益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力的导入。
有了上述两种方法,再结合“创设问题”、“设计话题”等方法,我们的新课就会非常受学生欢迎了。
三、营造活跃式的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如我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先是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轻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有效运用“三结合”原则
所谓“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教学理论和观念迅速更新,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且把好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反复实验,那么肯定会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妙中.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