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海鹰,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亮剑》配乐等,曾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奖章、“五个一工程”奖、文华音乐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奖项。从流行音乐领域跨越到古典音乐领域和音乐剧领域的李海鹰,始终不忘的是对音乐创作的初心。
〔关键词〕李海鹰;音乐创作
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个亮相的语言类节目是岳云鹏与其搭档孙越的《年三十的歌》。在岳云鹏提及由李海鹰作曲的那首耳熟能详的《七子之歌——澳门》时,全场都回荡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悠扬深情的旋律,让这首1997年的音乐作品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后依然鲜活有力。而这,离不开诗人闻一多字字泣血的诉语,更离不开作曲李海鹰对诗词中强烈情感的抓取和共鸣。
李海鹰其人,对音乐有着如鹰隼般敏锐、深刻的感知力和创作力,而“海”则是他音乐灵感的沃土与乐园。
李海鹰祖籍广东中山,1954年生于广州。李海鹰打小就对音乐感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流行电唱机(留声机),李海鹰家里也有,电唱机里的唱片就成了他与音乐初次接触的桥梁。在李海鹰的音乐启蒙中,有民间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广东音乐《纺棉花》等,也不乏一些外国的经典音乐,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这些曲调与声乐,是李海鹰与音乐结缘一生的印迹。而对于“珠江边走出来的李海鹰”来说,家乡对其的影响更深,尤其是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启蒙。广东音乐《步步高》《旱天雷》等都给了他音乐创作的启发和灵感。李海鹰谈到自己至少有一半的创作都是在广东完成的,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创作。
广东之所以成为李海鹰进行音乐创作的灵感之地、启发之海,有其特殊性所在。广东出了很多音乐家,像冼星海、马思聪、萧友梅等;广东地区的民众对文化的包容度比较高,民间的爱乐者颇多,尤其对流行音乐有着敏感的热情,这也让广东的广州成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之都。过去被普遍认为的四个华语流行音乐基地(北京、台北、广州、香港)中,粤港澳大湾区就有2个。所以广东有着非常雄厚的音乐基础,而广东人民对音乐的热情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生在音乐乐土的李海鹰,15岁时就接触了小提琴。在仅学习一年后,天赋异禀的他就进入专业乐团——广州粤剧团。李海鹰谦虚地说,当时的自己不能算就此走上了音乐道路,但也算跨进了专业门槛。那个时候的地方戏剧团大多都在改编样板戏,李海鹰所在的广州粤剧团也不例外。乐团打算将京剧版的《红色娘子军》改编成粤剧版,为此需要增加很多配乐。彼时的戏剧团有个20人左右的管弦乐队,李海鹰就在其中担任小提琴手。为了戏剧改编的需要,18岁的李海鹰开始进行管弦配乐部分的音乐创作,由此开启李海鹰长达50年的音乐创作之路。
在音乐创作领域收获颇丰的李海鹰是典型的自学成才,天赋和努力是他如鹰般翱翔在音乐天空的原因。在音乐创作的开始,没人领他入门,他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但自学也是学习,并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6岁到現在,他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尽管与标准的学院派的音乐学习有所差异,但李海鹰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坚持学习音乐。此外,李海鹰也会积极向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们求教、取经。1979年到1981年,李海鹰还专门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班进修,这也让他与星海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星海音乐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2017年11月,星海音乐学院设立流行音乐学院,而作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星海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李海鹰担任了流行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职。2020年底,在完成了任期内音乐专业的教学和革新任务后,李海鹰正式卸任院长一职,这也是出于繁重的音乐创作任务下的决定。但对于李海鹰来说,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教授他人,都是不设限的。他会永远保持对音乐的求索心,也会永远不吝于向他人分享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和诀窍,这或许也源自他对音乐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吧。
除了音乐领域的好学,李海鹰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年要读50~60本书,范围很广,涵盖佛经、小说和大量的编剧类专业书籍。读书是看世界的方式,读的书多一些,人的眼界就会打开一些,视野、心态会放宽。会对世界充满善意,不那么拘泥于自身,不是只把眼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最后亦会体现和反映在李海鹰的音乐创作中。
作为中国最出色的当代作曲家之一,李海鹰是音乐界名副其实的“跨界大师”。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跨越了年代、领域、风格。而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是经过了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古典音乐的阶段。
李海鹰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过河》《梦江南》《心中的安妮》《蔓延》《爱如空气》《少年英雄小哪吒》等。
在李海鹰跨入另一个新领域——古典音乐之后,他与国内一流交响乐团合作,创作并指挥“鹰交响”系列。在古典音乐的创作方面,李海鹰认可的4部代表作品分别是:第一,“鹰交响”系列。“鹰交响”是将李海鹰的经典音乐作品,如《中国军魂》《过河》《幸福像花儿一样》等改编成为管弦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第二,交响合唱作品《我们的孙中山》。2016年11月17日起,这部由《序曲》《故乡与海》《辛亥风云》《共和曙光》和《颂歌》等乐章构成的大型交响作品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首演,讲述孙中山先生一生生命、革命和使命的故事。第三,李海鹰作曲及指挥的“《六祖颂》交响音乐会”。清唱剧《六祖颂》于2019年10月30日在珠海大剧院歌剧厅呈现,联袂中国爱乐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沈洋(男低中音)、韩蓬(男高音)、朱慧玲(女中音)、李晶晶(女高音)等音乐家进行了精彩演绎。第四,《第一交响曲(珠江)》,该作品分为《珠江惊雷》《春之女神》《激情律动》和《荣耀珠江》等四个乐章。李海鹰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而创作的这部大型交响乐作品于2020年12月1日晚在星海音乐厅进行首演。音乐会由国际著名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联袂男高音张学樑、女高音李晶晶及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共同演出。
近年來,喜欢探索新领域的李海鹰开始涉及音乐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11月7日、8日,由李海鹰亲自打造的音乐剧《青春剧团》进行首演。该音乐剧颇受观众的喜欢,演出后的影响很大。关于音乐剧作品《青春剧团》,李海鹰是“希望讲一个完全地道的、很真实的广州故事,而且非常励志”。在音乐剧《青春剧团》的创作中,李海鹰不仅担任作曲人,还开启了编剧、制作人等新领域的尝试。
虽然都是音乐领域,但确属不同的门类和范畴,每一个阶段的跳跃没有非凡的眼界、坚定的魄力和创作的实力都难以实现。但对李海鹰来说,音乐的风格没有界限。他在每个门类都有了打动人的代表作品。
因为在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音乐剧的领域进行深耕,李海鹰深感其中的差异。流行音乐的门槛和技术要求比较低,创作成本不高,因此只要有天赋,就可以完成。而古典音乐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其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把很多颇有天赋的音乐人也拦在了门外。做音乐剧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音乐剧的成功还包括剧本、票房、人员组织、宣传推广等诸多因素,在音乐技巧之外还要具备编剧和管理能力。所以音乐并不是单凭努力就能成功的一件事,没有天赋和技艺是不能出彩的,这不但需要老天爷赏饭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
在往后的音乐创作中,李海鹰还是会保持多线并进。这其中包括很多音乐作品的委约,而音乐剧《青春剧团》的升级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对李海鹰来说,创作的过程可以是很快的,就像是他创作生涯里最快的《弯弯的月亮》和《七子之歌——澳门》两首歌。只要灵感一闪,只要基础雄厚,半个小时和一个晚上亦能成就经典;创作过程也可以很慢,《我不想说》这首歌就是磨合了近两年的作品,尽管在两年间肯定还会有其他的音乐创作,但不到打磨满意的那一刻,李海鹰是不会轻易让自己的音乐作品面世的。
不论是关乎民族情感还是个人心绪,李海鹰的音乐作品总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经久的流行。
就拿李海鹰1989年作词、作曲,刘欢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的插曲《弯弯的月亮》来说,这首歌不但风靡一时,而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弯弯的月亮》里面所凝淬的乡愁与情感,至今也难有歌曲能出其右。
李海鹰如何在通俗中传递晦涩难言的感性,是令人好奇的。在问及如何能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细腻的情感时,李海鹰大大方方地给出了自己的“诀窍”——“先得人心之所同”。当音乐作品能将人的心情、想法外现出来,将别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表达出来就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他特别举了《阳关三叠》的例子,这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艺术歌曲之所以流传深远,就在于其中厚重的情感与细腻的表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其中凝重的离别愁思,隔着时间的河和历史的纱,亦能感动人。这种情绪是公众的,而非个人的。
所以,李海鹰的音乐作品都是说别人,而不是自己。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不完全是创作者自身的描写。就如《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艺作品,其笔触的优美之处就在于对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绘织,从个人的命运里我们感受到了美和生命。在音乐作品中描绘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剖析和理解大众所关心的事情,创作者自身就在作品里面了。
歌曲《我不想说》中写的是打工者共同的心情,“想想长长的路,擦擦脚下的鞋”等歌词都能精准地抓取了打工者的情绪,也切合了电视剧《外来妹》的中心思想,而这都源自李海鹰对打工者的观察。而《弯弯的月亮》是一种乡愁,但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乡情怀,而非特定区域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哪怕是描绘爱情的歌曲,能流传至今也是因为对公众情绪的良好表达,正如《爱如空气》中对爱情易碎感的表达,让其广为传唱。在为《中国军魂》作词和作曲时,电视剧《亮剑》本身为这首歌曲提供了场景,勾勒了画面,所以李海鹰很轻易地被这种情绪和力量感染,创作起来也是格外得心应手。对于保家卫国的英雄,我们当然要歌颂,然而对英雄精神内核的外现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想要做到感染观众更需要对作品情绪的把控,但《中国军魂》 做到了,观众感受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恢弘气势,让观众体会到了将士们激越勇猛的精神。创作《七子之歌——澳门》时,李海鹰结合了闻一多的创作情感,在澳门回归之际,把全球华人为澳门回归而感动的心情和共同愿望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对公众情绪的把控到位,才是李海鹰作品成功的关键。
音乐剧《青春剧团》的成功也是“先得人心之所同”。在看完《青春剧团》后,一位老同志拉着李海鹰的手说:“你把我心中所想的都表达出来了。”李海鹰认为这就是他的创作目的和意义所在。在所有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不论是作曲还是填词,李海鹰所秉承的方向始终只有一个,即表达公众情绪,说出人们的心声。一言以蔽之,即“先得人心之所同”。
李海鹰坦言,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也是飞驰电掣,但是艺术作品却没那么丰富了。公众的情绪、审美得不到表达的空间,是一件憾事,所以要尽力去解决这种矛盾。没有人去了解一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生活、经历、情绪和感受,再繁荣的物质生活也是苍白的。
出于这方面的考量,音乐剧会在李海鹰的未来创作中占据比较重的份量,他认为现代生活太需要音乐剧这类综合艺术的滋养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音乐剧这类多种艺术综合的繁荣发展会让城市的音乐更加流行。音乐剧也是生活场景的展示,属于音乐剧的时代已经到了,希望音乐剧以后成为城市的艺术风向标和名牌将成为未来常见的现象。而这需要艺术家去了解城市和人民,并将公众情绪凝聚到艺术作品中,才能将时代的印记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艺术需求与艺术形式,而观剧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固有习惯,人们喜欢能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这让李海鹰直觉音乐剧会是未来发展和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和音乐方式。
作为“流行音乐之都”的广州,人们对流行音乐抱有很大的热情,对音乐文化也予以了很大的包容和支持,这也是音乐剧《青春剧团》在出品以后得到了很大反响的原因所在,这么热烈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支持让李海鹰本人都始料未及。李海鹰选择此地做音乐剧就是因为要依靠广东这块热土和广州对音乐文化的全民性。
而提及成都,李海鹰讲到了自己与成都的缘分。1999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了全国首部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而李海鹰就是该剧的作曲,并凭此获取了文华音乐奖。这部音乐剧一连演了70场,有个别观众连看了20场,让李海鹰印象格外深刻。在听到现在还有一些成都市民对这部剧念念不忘时,他开心地笑道:“哈哈哈哈,那曲是我做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对成都“音乐之都”的打造和发展,李海鹰也寄予了厚望。他提及川渝地区近年出了很多音乐人,市民们对音乐的热情和支持也越来越高,大家对音乐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打造成都“音乐之都”,这真是一件顶好的事。
诚然,成都这几年的音乐发展非常繁荣,这离不开全民对音乐的支持和热情,就如李海鹰离不开公众对音乐的支持和热情一样。音乐的发展与人民的支持,两者共生共荣、相辅相助。好的音乐发展激发人们对音乐的支持,公众对音乐的支持会催化音乐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让音乐再流行、更流行、越流行,让音乐成为城市的名片、大众的乐趣,共同创造良好的音乐发展环境。
(本文图片由李海鹰提供)
〔关键词〕李海鹰;音乐创作
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个亮相的语言类节目是岳云鹏与其搭档孙越的《年三十的歌》。在岳云鹏提及由李海鹰作曲的那首耳熟能详的《七子之歌——澳门》时,全场都回荡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悠扬深情的旋律,让这首1997年的音乐作品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后依然鲜活有力。而这,离不开诗人闻一多字字泣血的诉语,更离不开作曲李海鹰对诗词中强烈情感的抓取和共鸣。
音乐求索路
李海鹰其人,对音乐有着如鹰隼般敏锐、深刻的感知力和创作力,而“海”则是他音乐灵感的沃土与乐园。
李海鹰祖籍广东中山,1954年生于广州。李海鹰打小就对音乐感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流行电唱机(留声机),李海鹰家里也有,电唱机里的唱片就成了他与音乐初次接触的桥梁。在李海鹰的音乐启蒙中,有民间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广东音乐《纺棉花》等,也不乏一些外国的经典音乐,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这些曲调与声乐,是李海鹰与音乐结缘一生的印迹。而对于“珠江边走出来的李海鹰”来说,家乡对其的影响更深,尤其是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启蒙。广东音乐《步步高》《旱天雷》等都给了他音乐创作的启发和灵感。李海鹰谈到自己至少有一半的创作都是在广东完成的,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创作。
广东之所以成为李海鹰进行音乐创作的灵感之地、启发之海,有其特殊性所在。广东出了很多音乐家,像冼星海、马思聪、萧友梅等;广东地区的民众对文化的包容度比较高,民间的爱乐者颇多,尤其对流行音乐有着敏感的热情,这也让广东的广州成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之都。过去被普遍认为的四个华语流行音乐基地(北京、台北、广州、香港)中,粤港澳大湾区就有2个。所以广东有着非常雄厚的音乐基础,而广东人民对音乐的热情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生在音乐乐土的李海鹰,15岁时就接触了小提琴。在仅学习一年后,天赋异禀的他就进入专业乐团——广州粤剧团。李海鹰谦虚地说,当时的自己不能算就此走上了音乐道路,但也算跨进了专业门槛。那个时候的地方戏剧团大多都在改编样板戏,李海鹰所在的广州粤剧团也不例外。乐团打算将京剧版的《红色娘子军》改编成粤剧版,为此需要增加很多配乐。彼时的戏剧团有个20人左右的管弦乐队,李海鹰就在其中担任小提琴手。为了戏剧改编的需要,18岁的李海鹰开始进行管弦配乐部分的音乐创作,由此开启李海鹰长达50年的音乐创作之路。
在音乐创作领域收获颇丰的李海鹰是典型的自学成才,天赋和努力是他如鹰般翱翔在音乐天空的原因。在音乐创作的开始,没人领他入门,他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但自学也是学习,并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6岁到現在,他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尽管与标准的学院派的音乐学习有所差异,但李海鹰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坚持学习音乐。此外,李海鹰也会积极向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们求教、取经。1979年到1981年,李海鹰还专门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班进修,这也让他与星海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星海音乐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2017年11月,星海音乐学院设立流行音乐学院,而作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星海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李海鹰担任了流行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职。2020年底,在完成了任期内音乐专业的教学和革新任务后,李海鹰正式卸任院长一职,这也是出于繁重的音乐创作任务下的决定。但对于李海鹰来说,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教授他人,都是不设限的。他会永远保持对音乐的求索心,也会永远不吝于向他人分享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和诀窍,这或许也源自他对音乐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吧。
除了音乐领域的好学,李海鹰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年要读50~60本书,范围很广,涵盖佛经、小说和大量的编剧类专业书籍。读书是看世界的方式,读的书多一些,人的眼界就会打开一些,视野、心态会放宽。会对世界充满善意,不那么拘泥于自身,不是只把眼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最后亦会体现和反映在李海鹰的音乐创作中。
创作不停歇
作为中国最出色的当代作曲家之一,李海鹰是音乐界名副其实的“跨界大师”。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跨越了年代、领域、风格。而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是经过了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古典音乐的阶段。
李海鹰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过河》《梦江南》《心中的安妮》《蔓延》《爱如空气》《少年英雄小哪吒》等。
在李海鹰跨入另一个新领域——古典音乐之后,他与国内一流交响乐团合作,创作并指挥“鹰交响”系列。在古典音乐的创作方面,李海鹰认可的4部代表作品分别是:第一,“鹰交响”系列。“鹰交响”是将李海鹰的经典音乐作品,如《中国军魂》《过河》《幸福像花儿一样》等改编成为管弦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第二,交响合唱作品《我们的孙中山》。2016年11月17日起,这部由《序曲》《故乡与海》《辛亥风云》《共和曙光》和《颂歌》等乐章构成的大型交响作品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首演,讲述孙中山先生一生生命、革命和使命的故事。第三,李海鹰作曲及指挥的“《六祖颂》交响音乐会”。清唱剧《六祖颂》于2019年10月30日在珠海大剧院歌剧厅呈现,联袂中国爱乐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沈洋(男低中音)、韩蓬(男高音)、朱慧玲(女中音)、李晶晶(女高音)等音乐家进行了精彩演绎。第四,《第一交响曲(珠江)》,该作品分为《珠江惊雷》《春之女神》《激情律动》和《荣耀珠江》等四个乐章。李海鹰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而创作的这部大型交响乐作品于2020年12月1日晚在星海音乐厅进行首演。音乐会由国际著名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联袂男高音张学樑、女高音李晶晶及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共同演出。
近年來,喜欢探索新领域的李海鹰开始涉及音乐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11月7日、8日,由李海鹰亲自打造的音乐剧《青春剧团》进行首演。该音乐剧颇受观众的喜欢,演出后的影响很大。关于音乐剧作品《青春剧团》,李海鹰是“希望讲一个完全地道的、很真实的广州故事,而且非常励志”。在音乐剧《青春剧团》的创作中,李海鹰不仅担任作曲人,还开启了编剧、制作人等新领域的尝试。
虽然都是音乐领域,但确属不同的门类和范畴,每一个阶段的跳跃没有非凡的眼界、坚定的魄力和创作的实力都难以实现。但对李海鹰来说,音乐的风格没有界限。他在每个门类都有了打动人的代表作品。
因为在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音乐剧的领域进行深耕,李海鹰深感其中的差异。流行音乐的门槛和技术要求比较低,创作成本不高,因此只要有天赋,就可以完成。而古典音乐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其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把很多颇有天赋的音乐人也拦在了门外。做音乐剧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音乐剧的成功还包括剧本、票房、人员组织、宣传推广等诸多因素,在音乐技巧之外还要具备编剧和管理能力。所以音乐并不是单凭努力就能成功的一件事,没有天赋和技艺是不能出彩的,这不但需要老天爷赏饭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
在往后的音乐创作中,李海鹰还是会保持多线并进。这其中包括很多音乐作品的委约,而音乐剧《青春剧团》的升级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对李海鹰来说,创作的过程可以是很快的,就像是他创作生涯里最快的《弯弯的月亮》和《七子之歌——澳门》两首歌。只要灵感一闪,只要基础雄厚,半个小时和一个晚上亦能成就经典;创作过程也可以很慢,《我不想说》这首歌就是磨合了近两年的作品,尽管在两年间肯定还会有其他的音乐创作,但不到打磨满意的那一刻,李海鹰是不会轻易让自己的音乐作品面世的。
作品真与情
不论是关乎民族情感还是个人心绪,李海鹰的音乐作品总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经久的流行。
就拿李海鹰1989年作词、作曲,刘欢演唱的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的插曲《弯弯的月亮》来说,这首歌不但风靡一时,而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弯弯的月亮》里面所凝淬的乡愁与情感,至今也难有歌曲能出其右。
李海鹰如何在通俗中传递晦涩难言的感性,是令人好奇的。在问及如何能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细腻的情感时,李海鹰大大方方地给出了自己的“诀窍”——“先得人心之所同”。当音乐作品能将人的心情、想法外现出来,将别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表达出来就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他特别举了《阳关三叠》的例子,这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艺术歌曲之所以流传深远,就在于其中厚重的情感与细腻的表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其中凝重的离别愁思,隔着时间的河和历史的纱,亦能感动人。这种情绪是公众的,而非个人的。
所以,李海鹰的音乐作品都是说别人,而不是自己。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不完全是创作者自身的描写。就如《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艺作品,其笔触的优美之处就在于对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绘织,从个人的命运里我们感受到了美和生命。在音乐作品中描绘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剖析和理解大众所关心的事情,创作者自身就在作品里面了。
歌曲《我不想说》中写的是打工者共同的心情,“想想长长的路,擦擦脚下的鞋”等歌词都能精准地抓取了打工者的情绪,也切合了电视剧《外来妹》的中心思想,而这都源自李海鹰对打工者的观察。而《弯弯的月亮》是一种乡愁,但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乡情怀,而非特定区域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哪怕是描绘爱情的歌曲,能流传至今也是因为对公众情绪的良好表达,正如《爱如空气》中对爱情易碎感的表达,让其广为传唱。在为《中国军魂》作词和作曲时,电视剧《亮剑》本身为这首歌曲提供了场景,勾勒了画面,所以李海鹰很轻易地被这种情绪和力量感染,创作起来也是格外得心应手。对于保家卫国的英雄,我们当然要歌颂,然而对英雄精神内核的外现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想要做到感染观众更需要对作品情绪的把控,但《中国军魂》 做到了,观众感受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恢弘气势,让观众体会到了将士们激越勇猛的精神。创作《七子之歌——澳门》时,李海鹰结合了闻一多的创作情感,在澳门回归之际,把全球华人为澳门回归而感动的心情和共同愿望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对公众情绪的把控到位,才是李海鹰作品成功的关键。
音乐剧《青春剧团》的成功也是“先得人心之所同”。在看完《青春剧团》后,一位老同志拉着李海鹰的手说:“你把我心中所想的都表达出来了。”李海鹰认为这就是他的创作目的和意义所在。在所有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无论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不论是作曲还是填词,李海鹰所秉承的方向始终只有一个,即表达公众情绪,说出人们的心声。一言以蔽之,即“先得人心之所同”。
音乐再流行
李海鹰坦言,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也是飞驰电掣,但是艺术作品却没那么丰富了。公众的情绪、审美得不到表达的空间,是一件憾事,所以要尽力去解决这种矛盾。没有人去了解一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生活、经历、情绪和感受,再繁荣的物质生活也是苍白的。
出于这方面的考量,音乐剧会在李海鹰的未来创作中占据比较重的份量,他认为现代生活太需要音乐剧这类综合艺术的滋养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音乐剧这类多种艺术综合的繁荣发展会让城市的音乐更加流行。音乐剧也是生活场景的展示,属于音乐剧的时代已经到了,希望音乐剧以后成为城市的艺术风向标和名牌将成为未来常见的现象。而这需要艺术家去了解城市和人民,并将公众情绪凝聚到艺术作品中,才能将时代的印记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艺术需求与艺术形式,而观剧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固有习惯,人们喜欢能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这让李海鹰直觉音乐剧会是未来发展和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和音乐方式。
作为“流行音乐之都”的广州,人们对流行音乐抱有很大的热情,对音乐文化也予以了很大的包容和支持,这也是音乐剧《青春剧团》在出品以后得到了很大反响的原因所在,这么热烈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支持让李海鹰本人都始料未及。李海鹰选择此地做音乐剧就是因为要依靠广东这块热土和广州对音乐文化的全民性。
而提及成都,李海鹰讲到了自己与成都的缘分。1999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了全国首部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而李海鹰就是该剧的作曲,并凭此获取了文华音乐奖。这部音乐剧一连演了70场,有个别观众连看了20场,让李海鹰印象格外深刻。在听到现在还有一些成都市民对这部剧念念不忘时,他开心地笑道:“哈哈哈哈,那曲是我做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对成都“音乐之都”的打造和发展,李海鹰也寄予了厚望。他提及川渝地区近年出了很多音乐人,市民们对音乐的热情和支持也越来越高,大家对音乐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打造成都“音乐之都”,这真是一件顶好的事。
诚然,成都这几年的音乐发展非常繁荣,这离不开全民对音乐的支持和热情,就如李海鹰离不开公众对音乐的支持和热情一样。音乐的发展与人民的支持,两者共生共荣、相辅相助。好的音乐发展激发人们对音乐的支持,公众对音乐的支持会催化音乐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让音乐再流行、更流行、越流行,让音乐成为城市的名片、大众的乐趣,共同创造良好的音乐发展环境。
(本文图片由李海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