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首在授之以法
2016版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年在七年级使用,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中学,对中学更高要求的语文学习往往会无所适从,老师如果一下子就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很多学生会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在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仔细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认真细致,而不是浮光掠影。此时,对如何根据文本让学生心随文动,意随笔生写好批注,授之以法是基础。初始阶段,教材中每单元的自读课文的批注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老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操作模式。
(一)符号批注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曲线划在文采斐然,写作可以借鉴的句子下面加“○○○○”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二)文字批注
可以是质疑式、鉴赏式、评价式、也可以联想式……但无论运用那种方式,都必须从文本的语言、内容、作者思想、情感对等进行评论和分析。
我在教学中,明确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指引进行训练。预设阶段,进行一次批注,也就是对文本进行符号的圈点批注和质疑式批注。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中,教材的旁批简练,指引性很强。例如,“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春雨‘洗淋万物,下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征”。这两个例子分别从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做出了分析指引。根据文本中批注的指引,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对应的词语、句子做圈点勾画,画下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本中还有很多的质疑式的批注,例如“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这些旁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点评,并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重在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是利用教学评价对阅读进行“二次批注”,这是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起到调节、控制作用,保证这教学活动的预设和生成。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阅读而生发的感悟,因受制于中学生思想不成熟,个性张扬的多样性,以及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出现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批注内容,这时,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批注阅读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突破个性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在自我反思,群体争鸣、师生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获取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自己批注思考的过程,保留成功经验,筛选不足的部分,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教读课的导读中,我不遗余力加大对二次批注的指引和運用,尤其注重反馈和交流。二次批注是在一次批注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鉴赏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由于学生在预设的自读课文中已经懂得运用圈点批注和质疑式批注。所以我在单元教读课的授课之前,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我设计的“心随文动,意随笔生——我来作批注”预习本中,(这一个预习本是我参考每单元自读课文的模式,让学生在预习教读课过程中把自己读书的第一感悟以圈点批注和质疑批注,鉴赏批注的形式写在该本子上)。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评点批注,一改以前简简单单地抄写生字词的老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挖掘不深,基本是简单的圈点勾画。即使能做出质疑或鉴赏,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时堂上反馈和评价就尤为关键了。例如在上《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课时,大多学生只是用圈点法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把不理解的词句抄在批注本里,非常肤浅。当在课堂上讨论 “你认为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时,很多学生立即围绕“方正”指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去讨论。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陈元方对待知错能改的长辈入门不顾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怎能算是方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肯定哪位学生独特的想法,然后结合“交友以信”这一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方正”的内涵。最后趁热打铁,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立即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二次批注,在批注本上简单写上对人物的评价和感想。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这种反馈交流后的评价式批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抹亮色,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三、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妙在读与写的有效链接
阅读是写作的土壤,阅读这土壤是否肥沃,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平常的阅读习惯。批注式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催化剂。从预设的一次批注,到二次批注促使知识的生成,再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的三次批注,即补白式批注和联想式批注。这循序渐进的批注式导学,让学生会调动知识的积累和生活体验,把自己头脑的想法化作笔端的文字。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批注过程中产生的零碎的感悟和思想写成整体的读后感、随笔、评论文章。学生通过整理批注,还可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不仅是一个思考整理的过程,更是读与写有效的链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心随文动,意随笔生”,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好批注这小杠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相信定会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出一个稳固而多彩的阅读平台!
2016版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年在七年级使用,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中学,对中学更高要求的语文学习往往会无所适从,老师如果一下子就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很多学生会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在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仔细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认真细致,而不是浮光掠影。此时,对如何根据文本让学生心随文动,意随笔生写好批注,授之以法是基础。初始阶段,教材中每单元的自读课文的批注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老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操作模式。
(一)符号批注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曲线划在文采斐然,写作可以借鉴的句子下面加“○○○○”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二)文字批注
可以是质疑式、鉴赏式、评价式、也可以联想式……但无论运用那种方式,都必须从文本的语言、内容、作者思想、情感对等进行评论和分析。
我在教学中,明确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指引进行训练。预设阶段,进行一次批注,也就是对文本进行符号的圈点批注和质疑式批注。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中,教材的旁批简练,指引性很强。例如,“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春雨‘洗淋万物,下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征”。这两个例子分别从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做出了分析指引。根据文本中批注的指引,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对应的词语、句子做圈点勾画,画下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本中还有很多的质疑式的批注,例如“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这些旁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点评,并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重在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是利用教学评价对阅读进行“二次批注”,这是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起到调节、控制作用,保证这教学活动的预设和生成。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阅读而生发的感悟,因受制于中学生思想不成熟,个性张扬的多样性,以及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往往出现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批注内容,这时,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批注阅读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突破个性思维的局限性。学生在自我反思,群体争鸣、师生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获取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自己批注思考的过程,保留成功经验,筛选不足的部分,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因此,在教读课的导读中,我不遗余力加大对二次批注的指引和運用,尤其注重反馈和交流。二次批注是在一次批注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鉴赏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由于学生在预设的自读课文中已经懂得运用圈点批注和质疑式批注。所以我在单元教读课的授课之前,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我设计的“心随文动,意随笔生——我来作批注”预习本中,(这一个预习本是我参考每单元自读课文的模式,让学生在预习教读课过程中把自己读书的第一感悟以圈点批注和质疑批注,鉴赏批注的形式写在该本子上)。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评点批注,一改以前简简单单地抄写生字词的老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挖掘不深,基本是简单的圈点勾画。即使能做出质疑或鉴赏,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时堂上反馈和评价就尤为关键了。例如在上《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课时,大多学生只是用圈点法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把不理解的词句抄在批注本里,非常肤浅。当在课堂上讨论 “你认为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时,很多学生立即围绕“方正”指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去讨论。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陈元方对待知错能改的长辈入门不顾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怎能算是方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肯定哪位学生独特的想法,然后结合“交友以信”这一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方正”的内涵。最后趁热打铁,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立即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二次批注,在批注本上简单写上对人物的评价和感想。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的过程。这种反馈交流后的评价式批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抹亮色,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三、实施批注式导学策略,妙在读与写的有效链接
阅读是写作的土壤,阅读这土壤是否肥沃,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平常的阅读习惯。批注式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催化剂。从预设的一次批注,到二次批注促使知识的生成,再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的三次批注,即补白式批注和联想式批注。这循序渐进的批注式导学,让学生会调动知识的积累和生活体验,把自己头脑的想法化作笔端的文字。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批注过程中产生的零碎的感悟和思想写成整体的读后感、随笔、评论文章。学生通过整理批注,还可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不仅是一个思考整理的过程,更是读与写有效的链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心随文动,意随笔生”,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好批注这小杠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相信定会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出一个稳固而多彩的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