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增长;平衡;科学
一、变化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第一次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根本原因,说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适应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中国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促使社会基本需求结构在物质产品满足之后越发立体化,需求本身有了超越于生理需求的权利意识、美德意识、享受意识等,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好环境等“质”的需求。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我国发展了的现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变化的历程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国情。从社会需求方面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点,在需要的重心上已经超出原有物质文化的层次,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集中体现为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变成“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则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的动力源。“需求侧”来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源。同时,由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由此构成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构成引发各种矛盾问题的主要症结。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使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三、解决的办法
唯物辨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解决主要矛盾,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以前的主要矛盾就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不懈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凝神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全面。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牢牢抓住全面这一核心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系统地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各方面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习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增长;平衡;科学
一、变化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第一次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根本原因,说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适应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中国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促使社会基本需求结构在物质产品满足之后越发立体化,需求本身有了超越于生理需求的权利意识、美德意识、享受意识等,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好环境等“质”的需求。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我国发展了的现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变化的历程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国情。从社会需求方面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点,在需要的重心上已经超出原有物质文化的层次,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集中体现为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变成“美好生活需要”,而发展则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的动力源。“需求侧”来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源。同时,由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由此构成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构成引发各种矛盾问题的主要症结。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使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三、解决的办法
唯物辨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解决主要矛盾,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以前的主要矛盾就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不懈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凝神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全面。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牢牢抓住全面这一核心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系统地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各方面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习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