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以来,党中央对基层组织的党建愈来愈重视,提倡在基层组织中时时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方针,加大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度,做好团结动员群众工作,不断推动改革发展。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途径来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本文对全国各地进行的基层党建创新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启示进行阐述。
关键词: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组织
一、基层党建创新举措
(一)确立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科学理念。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包含三个内涵:1.注重群众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基层组织领导应以代表、维权、服务为主,致力于对人民群众的参与权、选举权、人生权、劳动权、教育权等权利的维护,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实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代替人民群众申诉冤情,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怨言。2.全面发展。改变之前基层党组织注重经济建设,不注重社会管理的旧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3.服务人民群众。通过将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放到党建的日常工作中来,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形成以服务群众为向导,以群众评价为标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二)完善基层党建创新体制。在确立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后,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创新体制。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基层党建创新的全面覆盖,对基层组织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利用,营造基层内部资源共享、齐力共建美好未来的氛围。对日益增多的党组织和快速增长的党员数量,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员可以将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与新型的党员管理模式整合起来,形成分类分层管理的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党的有关于“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和理论。
二、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途径
(一)转变治理观念,确立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
一是实现“直接领导”向“维护权利”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念。基层党组织要由传统的以领导、控制、命令为主要特征的权力领导,转变为以代表、维权、服务为主的政治领导,真心实意地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对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劳动权、健康权、教育权、监督权、居住权等权利的维护保障,倾听民声、洞察民意、反馈民情、整合民利、代理民诉、化解民怨,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为群众鼓与呼,成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以基层党建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所在。
二是实现“经济型党组织”向“社会治理型党组织”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职能作出新的定位,克服传统的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错位”观念,街道(乡镇)党委不再履行经济职能,主要负责社会管理和服务,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上海市委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推动街道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
三是实现“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服务人民群众”的科学理念。当前,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改善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问题,不仅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从“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这一基础环节入手,按照党的服务宗旨体制化、职能化、长效化的要求,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纳入党的建设的日常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真正形成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动力,以群众评价为准则的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既是强化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基层党建体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整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以基层党建改革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构,是以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所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分类管理”。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城市社区的人口急剧膨胀,社区内党的组织日渐增多,党员数量快速增长,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探索把社区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与新型的党员管理方式进行整合,理顺关系,形成分类分层管理的新格局。具体做法是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比较稳定的社区组织,采取单建、连建等方式,组建社会服务型、维护稳定型、文明建设型、创业带动型等各种具有相应功能类型的党支部,构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格局。
(三)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社会治理的根本,在于保障民生。“基层党建就是要多做老百姓认同的事情,少做和不做老百姓不高兴、不认同的事情。”以党的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实践表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是在服务群众的地方创新,在社会治理的难点方面创新。
建立民意诉求网络,完善利益诉求化解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基层社会矛盾的关联性、敏感性、对抗性明显增强。面对复杂的基层社会矛盾,基层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维稳观,实现从“维稳”向“维权”转变,建立源头化解的维稳模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构建群众诉求表达的多维立体机制,使不同群体的诉求能充分表达、平等协商,并能够得到及时快速合理的解决。
关键词: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组织
一、基层党建创新举措
(一)确立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科学理念。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包含三个内涵:1.注重群众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基层组织领导应以代表、维权、服务为主,致力于对人民群众的参与权、选举权、人生权、劳动权、教育权等权利的维护,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实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代替人民群众申诉冤情,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怨言。2.全面发展。改变之前基层党组织注重经济建设,不注重社会管理的旧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3.服务人民群众。通过将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放到党建的日常工作中来,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形成以服务群众为向导,以群众评价为标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二)完善基层党建创新体制。在确立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后,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创新体制。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基层党建创新的全面覆盖,对基层组织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利用,营造基层内部资源共享、齐力共建美好未来的氛围。对日益增多的党组织和快速增长的党员数量,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员可以将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与新型的党员管理模式整合起来,形成分类分层管理的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党的有关于“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和理论。
二、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路途径
(一)转变治理观念,确立科学的基层党建理念
一是实现“直接领导”向“维护权利”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念。基层党组织要由传统的以领导、控制、命令为主要特征的权力领导,转变为以代表、维权、服务为主的政治领导,真心实意地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对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劳动权、健康权、教育权、监督权、居住权等权利的维护保障,倾听民声、洞察民意、反馈民情、整合民利、代理民诉、化解民怨,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为群众鼓与呼,成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以基层党建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所在。
二是实现“经济型党组织”向“社会治理型党组织”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职能作出新的定位,克服传统的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错位”观念,街道(乡镇)党委不再履行经济职能,主要负责社会管理和服务,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上海市委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推动街道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
三是实现“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的治理观念转变,确立“服务人民群众”的科学理念。当前,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改善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问题,不仅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从“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这一基础环节入手,按照党的服务宗旨体制化、职能化、长效化的要求,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纳入党的建设的日常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真正形成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动力,以群众评价为准则的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既是强化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和保证。基层党建体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整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以基层党建改革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构,是以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所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分类管理”。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城市社区的人口急剧膨胀,社区内党的组织日渐增多,党员数量快速增长,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探索把社区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与新型的党员管理方式进行整合,理顺关系,形成分类分层管理的新格局。具体做法是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比较稳定的社区组织,采取单建、连建等方式,组建社会服务型、维护稳定型、文明建设型、创业带动型等各种具有相应功能类型的党支部,构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格局。
(三)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社会治理的根本,在于保障民生。“基层党建就是要多做老百姓认同的事情,少做和不做老百姓不高兴、不认同的事情。”以党的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实践表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是在服务群众的地方创新,在社会治理的难点方面创新。
建立民意诉求网络,完善利益诉求化解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基层社会矛盾的关联性、敏感性、对抗性明显增强。面对复杂的基层社会矛盾,基层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维稳观,实现从“维稳”向“维权”转变,建立源头化解的维稳模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构建群众诉求表达的多维立体机制,使不同群体的诉求能充分表达、平等协商,并能够得到及时快速合理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