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政策的改变,高校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变为普及性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教育的实用性要有所增强,作为中国高校教育最为历史悠久的几个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现代的形势下也要做出一定的发展和改变,专业应该向着更为注重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发展的方向有所侧重。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向就业方面发展的改革方向出发,探讨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高校教育;高校生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特色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集群中的一员,在长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它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完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向国家输出更多建设性人才而努力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具有人文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基础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源自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文化积淀,专业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更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社会对于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接受和传承,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其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人格基础和精神寄托,人文精神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极为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汉语言文学独特的任务。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和其他专业以及社会的连接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叉,各种各样的跨学科研究将不断产生,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高校中的基础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交互可能会慢慢增加,汉语言专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依托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辐射和链接逐渐发展和壮大,汉语言文学将会助力其它专业的发展,其它专业的研究过程中也会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断表现出来。
(三)汉语言文学就业面广,社会适应程度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不同的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侧重于培养在文字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对于文学的欣赏能力,而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又有教育学心理学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文秘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又有公文应用方面的一些侧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可以胜任各种人文领域的工作,有着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机敏的文字思维能力,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所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需求量每年也比较多。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导向的意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向是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出名的,所以在就业方面很多学校虽然提出要重视,但是并没有从意识和导向上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倾向做出分析和调整,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就业导向行为如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作用没有得到统一,所以应该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导向的意识。
树立就业导向的意识要自上而下地进行,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领导要对此提起重视,并且在学院内进行相应的动员工作,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就业导向,要让学生得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并重的高校教育,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教师和教学活动向这个方向有所侧重,如加大实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并且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实践任务,在实习实践中磨练自身的专业技能,从在就业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职场。
(二)调整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多优秀的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的课程,这些课程在毕业生日后的就业工作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课程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率不高,不像其它专业的内容能直接应用于工作,汉语言文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增强,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后明明很有能力,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内容,这就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和优化。
针对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当开设一些教师类的实际工作介绍以及体验课程,而针对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学生,一方面要开设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开设一些基础应用型的课程,如适当地学习公文写作,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等,另外一些基础的就业课程也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如就业指导类型的课程、公关礼仪课程等。
就业导向类型的课程要注重和现实的就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对于社会就业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就业岗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更加侧重于专业性和实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加强实践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理工科专业相比较要差一些,这是专业本身的特点所致,也是汉语言文学长期以来不注重实践教育的必然后果,所以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育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比重。
加强实践教育首先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的强化,前文已经提到了对于课程的改革,除了课程的改革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在训练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时要注重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得到结合,如在作业方面多下一些功夫,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等等。
其次就是要在学生的实践教育阶段做好实践教育的质量把关,一般的学校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会把重心放到学生的实践教育上来,一般情况下实践教育包括对实践的认识教育、学校内的模拟实践以及校外实际实践,在这三个方面学校都应该引起重视:在实践的认识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提高实习实践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在学校内的模拟实践阶段要做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指导,完成由理论向时间过渡,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悉心的指导和教育;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学校和多种多样的实习基地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通道,保障学生就业实习的多样性和实习对于学生工作意向和工作需求的作用,在实习的时候要完善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以量化的标准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候做出更好的表现,以便更好的和社会接轨,有利于之后的就业和发展。
结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良好,毕业生应该抓住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广大汉语言文学工作者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从而实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保障毕业生能有一个好的人生开端。
参考文献:
[1]姜磊.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语文建设,2012,06:55-56.
[2]彭翠萍.试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12-113.
[3]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9-12.
[4]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08:43-46+5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高校教育;高校生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特色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集群中的一员,在长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它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完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向国家输出更多建设性人才而努力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具有人文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基础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源自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文化积淀,专业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更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社会对于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接受和传承,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其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人格基础和精神寄托,人文精神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极为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汉语言文学独特的任务。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和其他专业以及社会的连接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叉,各种各样的跨学科研究将不断产生,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高校中的基础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交互可能会慢慢增加,汉语言专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依托自身和其它学科的辐射和链接逐渐发展和壮大,汉语言文学将会助力其它专业的发展,其它专业的研究过程中也会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断表现出来。
(三)汉语言文学就业面广,社会适应程度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不同的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侧重于培养在文字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对于文学的欣赏能力,而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又有教育学心理学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文秘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又有公文应用方面的一些侧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可以胜任各种人文领域的工作,有着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机敏的文字思维能力,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所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需求量每年也比较多。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导向的意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向是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出名的,所以在就业方面很多学校虽然提出要重视,但是并没有从意识和导向上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倾向做出分析和调整,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就业导向行为如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作用没有得到统一,所以应该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导向的意识。
树立就业导向的意识要自上而下地进行,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领导要对此提起重视,并且在学院内进行相应的动员工作,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就业导向,要让学生得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并重的高校教育,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教师和教学活动向这个方向有所侧重,如加大实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并且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实践任务,在实习实践中磨练自身的专业技能,从在就业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职场。
(二)调整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多优秀的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的课程,这些课程在毕业生日后的就业工作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课程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率不高,不像其它专业的内容能直接应用于工作,汉语言文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增强,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后明明很有能力,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内容,这就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一定的课程改革和优化。
针对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当开设一些教师类的实际工作介绍以及体验课程,而针对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学生,一方面要开设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开设一些基础应用型的课程,如适当地学习公文写作,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等,另外一些基础的就业课程也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如就业指导类型的课程、公关礼仪课程等。
就业导向类型的课程要注重和现实的就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对于社会就业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就业岗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更加侧重于专业性和实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加强实践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理工科专业相比较要差一些,这是专业本身的特点所致,也是汉语言文学长期以来不注重实践教育的必然后果,所以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育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比重。
加强实践教育首先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的强化,前文已经提到了对于课程的改革,除了课程的改革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在训练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时要注重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得到结合,如在作业方面多下一些功夫,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等等。
其次就是要在学生的实践教育阶段做好实践教育的质量把关,一般的学校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会把重心放到学生的实践教育上来,一般情况下实践教育包括对实践的认识教育、学校内的模拟实践以及校外实际实践,在这三个方面学校都应该引起重视:在实践的认识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提高实习实践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在学校内的模拟实践阶段要做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指导,完成由理论向时间过渡,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悉心的指导和教育;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学校和多种多样的实习基地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通道,保障学生就业实习的多样性和实习对于学生工作意向和工作需求的作用,在实习的时候要完善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以量化的标准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候做出更好的表现,以便更好的和社会接轨,有利于之后的就业和发展。
结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良好,毕业生应该抓住机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广大汉语言文学工作者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从而实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保障毕业生能有一个好的人生开端。
参考文献:
[1]姜磊.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语文建设,2012,06:55-56.
[2]彭翠萍.试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12-113.
[3]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9-12.
[4]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08:4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