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作者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的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计算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和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能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增设疑问和悬念,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情境。
  如:在“数数”一课中,我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配以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在教学“比较”时,我用制作的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再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课件画面上出现母鸭和小鸭,我适时地说:“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心!”……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然后,我利用课件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教师随即提问:“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能得到答案了。在生动的情景、丰富的画面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的方法,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有一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感到抽象,难以接受。上课前,我制作了课件,先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遇”的画面,接着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最后显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学生印象深刻,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抽象的数学课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二、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示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有助于理解知识。
  【案例3】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巧妙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将“行程问题”直观演示,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首先,屏幕上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出示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着屏幕上出现画面: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画面停止,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最后,我利用闪烁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在屏幕中,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线段图,完全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在视听信息的冲击下,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清楚地表述出了数量关系,正确解答了这道题。
  【案例4】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就会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的课件,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学生可以读出此刻钟表上的时间,还可拖动秒针或分针,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的道理,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
  三、变静态为动态,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5】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先在屏幕上演示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然后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图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头脑中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6】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首先,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广汕路口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校新建工程前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最后,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像演示,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得到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既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7】
  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的许多情景图:上学图,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说出了每件事情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到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开发、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M].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2002.
  [2]人民教育[M].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2002.
  [3]中国数学教育[M].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社,2003,(1-3).
  [4]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29).
  [5]李朝军,牟艳娜,于丽华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12.
  [6]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8]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举一反三地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教师主导 学习方法 终身学习    初中数学是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下一阶段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环节,因此有着承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数学教学应该自觉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本文借助实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才会有所收获。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人们有疑问之后才会去思考,也只有思考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数学
我们在分行党组织和上级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工会和各专业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以“四化”为中心活跃了团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共青团在银行工作中的“党的好助手”、“行政(业务)的好
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现代远程教育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全新内涵。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远程教育的推广和应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学课改的必然
1.引言  面对崇尚创新的二十一世纪,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标举新课程理念的大旗,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发掘其艺术性,才能促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我从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如何开好这个头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作者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体会,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希望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导入方式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高中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导入对于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定理,教师需反复描述和强化训练来增强效果。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缺少灵感,丧失了好奇心,抑制了创造性的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现有的治疗方案评价方法也较多。目前对其疗效评价进行分析的研究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们在中国革命的大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粟裕,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