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为可能。作者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小学数学学科的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计算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和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能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增设疑问和悬念,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情境。
如:在“数数”一课中,我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配以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在教学“比较”时,我用制作的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再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课件画面上出现母鸭和小鸭,我适时地说:“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心!”……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然后,我利用课件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教师随即提问:“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能得到答案了。在生动的情景、丰富的画面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的方法,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有一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感到抽象,难以接受。上课前,我制作了课件,先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遇”的画面,接着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最后显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学生印象深刻,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抽象的数学课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二、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示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有助于理解知识。
【案例3】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巧妙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将“行程问题”直观演示,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首先,屏幕上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出示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着屏幕上出现画面: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画面停止,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最后,我利用闪烁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在屏幕中,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线段图,完全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在视听信息的冲击下,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清楚地表述出了数量关系,正确解答了这道题。
【案例4】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就会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的课件,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学生可以读出此刻钟表上的时间,还可拖动秒针或分针,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的道理,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
三、变静态为动态,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5】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先在屏幕上演示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然后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图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头脑中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6】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首先,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广汕路口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校新建工程前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最后,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像演示,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得到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既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7】
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的许多情景图:上学图,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说出了每件事情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到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开发、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M].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2002.
[2]人民教育[M].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2002.
[3]中国数学教育[M].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社,2003,(1-3).
[4]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29).
[5]李朝军,牟艳娜,于丽华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12.
[6]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8]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计算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和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能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增设疑问和悬念,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情境。
如:在“数数”一课中,我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配以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在教学“比较”时,我用制作的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再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课件画面上出现母鸭和小鸭,我适时地说:“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心!”……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笑容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然后,我利用课件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教师随即提问:“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能得到答案了。在生动的情景、丰富的画面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的方法,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
有一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感到抽象,难以接受。上课前,我制作了课件,先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遇”的画面,接着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最后显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学生印象深刻,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抽象的数学课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二、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示出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有助于理解知识。
【案例3】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巧妙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将“行程问题”直观演示,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首先,屏幕上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出示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着屏幕上出现画面: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画面停止,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最后,我利用闪烁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在屏幕中,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线段图,完全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在视听信息的冲击下,学生很快理解了题意,清楚地表述出了数量关系,正确解答了这道题。
【案例4】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就会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的课件,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学生可以读出此刻钟表上的时间,还可拖动秒针或分针,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的道理,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
三、变静态为动态,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5】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先在屏幕上演示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然后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图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头脑中对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案例6】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我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首先,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广汕路口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校新建工程前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最后,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像演示,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得到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既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7】
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的许多情景图:上学图,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说出了每件事情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到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开发、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M].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2002.
[2]人民教育[M].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2002.
[3]中国数学教育[M].中国数学教育出版社,2003,(1-3).
[4]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29).
[5]李朝军,牟艳娜,于丽华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12.
[6]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8]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