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确定通用能力目标的经验和我国职教学界有关职业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有关高职教育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并就此进行了调查,从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的结合上分析论证了高职教育加强通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通用能力 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徐静(1954- ),女,上海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陈彬(1978- ),女,安徽宿州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上海20023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0505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31-03
一、确立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文的“通用能力”概念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Competencies”(关键技能),英国称之为“Common skills”(通用技能)或“Core skills”(核心技能),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国从本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出发,细分通用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研究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将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深入到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德国的“三大关键能力”。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看到了从未来社会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的概念,并强调这一能力是个体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键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
2.英国的“六项核心技能”。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和开发核心技能并逐步进入实施阶段,至今已经得到政府、企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并以各种形式融入各级各类培训或教育中。英国已经制定了核心技能的国家标准体系,由六项核心技能组成,每项技能分成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具有若干要素。这些核心技能是: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澳大利亚的“八项关键能力”。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提交了一份《青年参与义务教育后继续教育和训练》报告书,提出与就业有关的“关键能力”概念;1992年该国则将这一观念应用到一般的教育课程中,提出“关键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关键能力并不是专为就业技能而设计的能力,而是新世纪的公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都不可或缺的全方位基本能力。同时他们提出,在3年内用2亿澳币的经费,在教育和训练体系中开展试验和评估关键能力的实验计划,并于1994年在全国各地区实施。1996年,澳大利亚又开始了一项研究计划,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程度进行评价,从评价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美国的“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研究局以及23个州的教育部于1966年联合成立了全美职业技能测评协会(NOCTI),他们通过对十多个行业的论证,开展了16大类职业的上岗技能测评,总结出8项“软技能”测评目标,即沟通;解决问题及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安全、健康和环境;领导力、管理和团队工作;道德或法律责任;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该协会提供的职业技能测试已经被美国各州广泛采用,大部分州还将他们的测试认证作为职高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必须达到的要求之一,并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学分。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归纳综合了美国各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劳动者应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其中三项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项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目前,这些通用能力分类在美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
二、关注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热点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等方面总体上处于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型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落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强调直接上岗能力和从事一线生产和经营活动职工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近年来,通用能力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关注,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人士对此的认识也在提高。
1.职教研究者的观点:通用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不可或缺。不少学者将国外有关职业教育的通用能力培养目标介绍到国内的同时,也开始研究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的结构,提出通用能力(或核心能力)概念及其内涵,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分析模型:
第一,三个同心圆模型。(见图1)
该模型认为,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应采取三个层次能力结构:一是职业岗位能力;二是专业基本能力;三是适用于所有职业的通用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中间一层是专业基本能力,最外层是职业岗位能力。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强调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使毕业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但同时要关注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①
第二,冰山层次模型。(见图2)
这一模型也将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水面上露出的这一层是职业特定能力,在水面下直接支持这个特定能力的层次是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行業通用能力比较容易观察到,然而更深层次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则不太容易观察到。核心能力是隐形的,但是最宽厚的,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是所有能力结构的基础。水下基础层次越宽厚,水面上显露的层次就越强大,对高职教育来说,核心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第三,模块集合模型。(见图3)
在该模型中,每个职业包含三种类型能力模块,首先是特定能力模块,其次是可以和其他职业通用的基本能力模块,再次是与所有职业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是所有职业共有的。
第四,树干支撑模型(图略)。该模型提出,职业能力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好比一棵大树,核心能力是大树的主干,通用能力是主干上的分支,特殊职业能力是分支上的树叶。特殊职业能力的种类繁多,但属性相似的职业能力可归属于某一行业的通用能力,而所有这些通用能力都是核心能力这个主干上,共同支撑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特殊职业能力。②
以上各种表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职业能力的多层次性,承认通用能力(或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少学者还进一步研究了体现我国国情特点的通用能力内涵,如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也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他们还就这八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培训课程编撰了教材,开展相关培训。
2.教师、学生和企业高度认同加强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上海商学院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列出了高职教育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18项指标,以此为内容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上海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和企业对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四部分人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0份,有效回收学生问卷2863份,教师(包括辅导员)问卷190份,企业人士问卷91份,设计了“不重要”“较重要”“很重要”三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选择。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高度认同通用能力的重要性,具体情况是: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一致看重的通用能力指标为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和发展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敬业耐劳能力、耐挫抗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诚实守信和自信心。对于这10项指标,问卷回答高度一致,选择“很重要”和“较重要”的人数达97%以上,其中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更为看重前六项能力,选择“很重要”的达60%以上,如下表所示。
课题组在与被调查者交流时发现,企业人士、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普遍看重“生存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都有其理由。企业人士反映,企业面对高职学生招聘的主要是一線生产、经营和管理岗位,在社会化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岗位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员工除掌握一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自理自律、敬业爱岗、性格开朗、善于合作。在他们看来,岗位技能是可以进一步培养的,企业对员工的再培训也比较健全;相对而言,人的性格、品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如果有问题,再进行培养会困难得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进企业后,普遍对工作岗位专业技能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企业期望高职院校提高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质量,纠正高职毕业生在能力结构上存在的这种偏差。教师、辅导员反映,步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调节、奋斗精神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不少学生不能吃苦,不善于交往,不乐于合作,既缺乏思辨者的自信,又少有实践技能。针对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耐劳、耐挫、善于交往等通用能力。高职学生对通用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则首先来自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高职学生择业观、就业观逐步趋向理性,他们越来越顺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有关标准,谋求自身综合职业素质全面发展,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合理定位、逐步提升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新理念,从而将学习发展能力、培养耐劳耐挫能力和自信心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
三、落实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提升质量的重要方面
我国高职教育在通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怎样呢?课题组在本次调查中设计了“不能提供”“基本提供”和“完全提供”三个选项,请被调查者回答。结果显示,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在各项指标中选择“基本提供”的百分比,出现频率较高的是50%~80%;选择“完全提供”的基本上不超过20%,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高职教育通用能力的培养给予了肯定。从选择“不能提供”的具体指标看,被认为“很重要”的7项能力指标中,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选择“不能提供”的比例有的高达30%~60%。对于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目标,高职教育却没有能够很好地提供,学生、企业和教师、辅导员都不满意。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加强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1.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学风。高职院校通常把解决学风上存在的问题交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去完成,主要通过思想工作途径来进行,实际结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德育工作机制基本属于一种奖惩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硬约束力。倘若将通用能力列入专业培养目标,并进行日常的考核,记入课程成绩中,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上海商学院曾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14个教学班进行了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将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上课出勤、课堂纪律、作业情况、学习方法、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团队贡献度等12个指标,规定对这些评价指标的考核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30%;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先是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同学互评,教师综合定分。这一课程改革方案收到了显著效果,班级学风得到优化,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减少,学习气氛活跃,同学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发扬,个别学生性格弱点得到矫正。
2.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推动专业技能培养。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是否会削弱高职专业技能的培养功能,抹煞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应怎样培养通用能力。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它致力于培养专才。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并不否定高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色,而是主张将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通用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培养的过程之中。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可以考虑适当增设一些有关工具范畴、人格范畴、社会范畴和常识范畴的课程,不宜设置与单项通用能力一一对应的课程。通用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及学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以落实。上海商学院曾尝试把综合性课业作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综合课业通常是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和社会调研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在完成这些课业的过程中,除要运用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专业技术岗位技能学习与通用能力培养的相统一。
3.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探索通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途径,将通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社会交往、学习方法等养成过程之中,避免把通用能力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抓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探索通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评价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学生如何学习都有重大导向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课程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通用能力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体的人文素质、通用能力都具有隐蔽性和过程性,考查的标准很难量化。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积极探索高职领域中通用能力测评的体系和标准的开发。
总之,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本身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改革,也只有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注释]
①冯伟国,徐静.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96-97.
②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4-8.
[参考文献]
[1]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8]徐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9]袁振国.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通用能力 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徐静(1954- ),女,上海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陈彬(1978- ),女,安徽宿州人,上海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上海20023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0505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31-03
一、确立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文的“通用能力”概念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Competencies”(关键技能),英国称之为“Common skills”(通用技能)或“Core skills”(核心技能),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国从本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出发,细分通用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研究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将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深入到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德国的“三大关键能力”。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看到了从未来社会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强调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的概念,并强调这一能力是个体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关键能力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
2.英国的“六项核心技能”。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和开发核心技能并逐步进入实施阶段,至今已经得到政府、企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并以各种形式融入各级各类培训或教育中。英国已经制定了核心技能的国家标准体系,由六项核心技能组成,每项技能分成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具有若干要素。这些核心技能是: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澳大利亚的“八项关键能力”。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提交了一份《青年参与义务教育后继续教育和训练》报告书,提出与就业有关的“关键能力”概念;1992年该国则将这一观念应用到一般的教育课程中,提出“关键能力取向的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关键能力并不是专为就业技能而设计的能力,而是新世纪的公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都不可或缺的全方位基本能力。同时他们提出,在3年内用2亿澳币的经费,在教育和训练体系中开展试验和评估关键能力的实验计划,并于1994年在全国各地区实施。1996年,澳大利亚又开始了一项研究计划,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程度进行评价,从评价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美国的“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研究局以及23个州的教育部于1966年联合成立了全美职业技能测评协会(NOCTI),他们通过对十多个行业的论证,开展了16大类职业的上岗技能测评,总结出8项“软技能”测评目标,即沟通;解决问题及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安全、健康和环境;领导力、管理和团队工作;道德或法律责任;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该协会提供的职业技能测试已经被美国各州广泛采用,大部分州还将他们的测试认证作为职高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必须达到的要求之一,并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学分。美国劳工部发布的《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归纳综合了美国各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劳动者应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其中三项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项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目前,这些通用能力分类在美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
二、关注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热点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等方面总体上处于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型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落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强调直接上岗能力和从事一线生产和经营活动职工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近年来,通用能力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关注,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人士对此的认识也在提高。
1.职教研究者的观点:通用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不可或缺。不少学者将国外有关职业教育的通用能力培养目标介绍到国内的同时,也开始研究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的结构,提出通用能力(或核心能力)概念及其内涵,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分析模型:
第一,三个同心圆模型。(见图1)
该模型认为,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应采取三个层次能力结构:一是职业岗位能力;二是专业基本能力;三是适用于所有职业的通用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中间一层是专业基本能力,最外层是职业岗位能力。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强调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使毕业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但同时要关注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①
第二,冰山层次模型。(见图2)
这一模型也将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水面上露出的这一层是职业特定能力,在水面下直接支持这个特定能力的层次是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行業通用能力比较容易观察到,然而更深层次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则不太容易观察到。核心能力是隐形的,但是最宽厚的,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是所有能力结构的基础。水下基础层次越宽厚,水面上显露的层次就越强大,对高职教育来说,核心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第三,模块集合模型。(见图3)
在该模型中,每个职业包含三种类型能力模块,首先是特定能力模块,其次是可以和其他职业通用的基本能力模块,再次是与所有职业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是所有职业共有的。
第四,树干支撑模型(图略)。该模型提出,职业能力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好比一棵大树,核心能力是大树的主干,通用能力是主干上的分支,特殊职业能力是分支上的树叶。特殊职业能力的种类繁多,但属性相似的职业能力可归属于某一行业的通用能力,而所有这些通用能力都是核心能力这个主干上,共同支撑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特殊职业能力。②
以上各种表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认职业能力的多层次性,承认通用能力(或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少学者还进一步研究了体现我国国情特点的通用能力内涵,如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也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他们还就这八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培训课程编撰了教材,开展相关培训。
2.教师、学生和企业高度认同加强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上海商学院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列出了高职教育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18项指标,以此为内容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上海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和企业对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四部分人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0份,有效回收学生问卷2863份,教师(包括辅导员)问卷190份,企业人士问卷91份,设计了“不重要”“较重要”“很重要”三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选择。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高度认同通用能力的重要性,具体情况是: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一致看重的通用能力指标为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和发展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敬业耐劳能力、耐挫抗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诚实守信和自信心。对于这10项指标,问卷回答高度一致,选择“很重要”和“较重要”的人数达97%以上,其中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更为看重前六项能力,选择“很重要”的达60%以上,如下表所示。
课题组在与被调查者交流时发现,企业人士、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普遍看重“生存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都有其理由。企业人士反映,企业面对高职学生招聘的主要是一線生产、经营和管理岗位,在社会化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岗位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员工除掌握一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自理自律、敬业爱岗、性格开朗、善于合作。在他们看来,岗位技能是可以进一步培养的,企业对员工的再培训也比较健全;相对而言,人的性格、品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如果有问题,再进行培养会困难得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进企业后,普遍对工作岗位专业技能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企业期望高职院校提高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质量,纠正高职毕业生在能力结构上存在的这种偏差。教师、辅导员反映,步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调节、奋斗精神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不少学生不能吃苦,不善于交往,不乐于合作,既缺乏思辨者的自信,又少有实践技能。针对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耐劳、耐挫、善于交往等通用能力。高职学生对通用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则首先来自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高职学生择业观、就业观逐步趋向理性,他们越来越顺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有关标准,谋求自身综合职业素质全面发展,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合理定位、逐步提升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新理念,从而将学习发展能力、培养耐劳耐挫能力和自信心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
三、落实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提升质量的重要方面
我国高职教育在通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怎样呢?课题组在本次调查中设计了“不能提供”“基本提供”和“完全提供”三个选项,请被调查者回答。结果显示,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在各项指标中选择“基本提供”的百分比,出现频率较高的是50%~80%;选择“完全提供”的基本上不超过20%,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高职教育通用能力的培养给予了肯定。从选择“不能提供”的具体指标看,被认为“很重要”的7项能力指标中,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士选择“不能提供”的比例有的高达30%~60%。对于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目标,高职教育却没有能够很好地提供,学生、企业和教师、辅导员都不满意。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加强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1.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学风。高职院校通常把解决学风上存在的问题交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去完成,主要通过思想工作途径来进行,实际结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德育工作机制基本属于一种奖惩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硬约束力。倘若将通用能力列入专业培养目标,并进行日常的考核,记入课程成绩中,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上海商学院曾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14个教学班进行了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将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上课出勤、课堂纪律、作业情况、学习方法、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团队贡献度等12个指标,规定对这些评价指标的考核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30%;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先是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同学互评,教师综合定分。这一课程改革方案收到了显著效果,班级学风得到优化,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减少,学习气氛活跃,同学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发扬,个别学生性格弱点得到矫正。
2.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推动专业技能培养。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是否会削弱高职专业技能的培养功能,抹煞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应怎样培养通用能力。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它致力于培养专才。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并不否定高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特色,而是主张将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通用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培养的过程之中。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可以考虑适当增设一些有关工具范畴、人格范畴、社会范畴和常识范畴的课程,不宜设置与单项通用能力一一对应的课程。通用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及学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以落实。上海商学院曾尝试把综合性课业作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综合课业通常是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和社会调研才能完成的项目。学生在完成这些课业的过程中,除要运用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专业技术岗位技能学习与通用能力培养的相统一。
3.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探索通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改革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途径,将通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社会交往、学习方法等养成过程之中,避免把通用能力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抓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探索通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评价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学生如何学习都有重大导向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课程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通用能力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体的人文素质、通用能力都具有隐蔽性和过程性,考查的标准很难量化。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积极探索高职领域中通用能力测评的体系和标准的开发。
总之,强化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本身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改革,也只有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注释]
①冯伟国,徐静.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96-97.
②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4-8.
[参考文献]
[1]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8]徐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9]袁振国.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