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IT行业具有技术更新快、隐形知识多、逻辑思维性强、团队合作性强等特点,计算机职业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定位于学生一般专业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与真实环境一致的实训室,培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IT行业 计算机专业 职业教育 改革
[作者简介]郑华(1977- ),男,安徽歙县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李桂红(1976- ),女,河南汤阴人,石家庄铁道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86-02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的缩写,IT行业又被称为信息行业、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是IT行业中公认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IT行业具有其鲜明特征:一是技术更新快,硬件技术可以在18个月内实现性能翻一番、价格降一倍,软件技术的发展与硬件基本持平;二是隐形知识多,IT行业知识大多是脑力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三是逻辑性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逻辑运算设备,程序便是对逻辑思想的体现;四是团队协作性强,IT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个体的知识量和脑力水平难以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必须依赖团队的协作。IT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IT专业教育必须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培养方案、独特的教学手段、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合理的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职业教育如何适应IT行业的特点,为IT行业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是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
IT行业的快速增长要求计算机职业教育快速、稳步、健康地发展,而目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定位不准。大多数职业院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于“为IT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际上难以做到。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生疏、内容陈旧,既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针对IT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计算机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
一般专业能力包括微机的组装与维护能力、硬件常见故障的发现与排除能力、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能力、OFFICE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IT行业资讯与解答能力等。之所以称之为一般专业能力,是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在可以预见的5~10年内,熟练地操纵一台计算机将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行为。
计算机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这不是一般的操作能力,它必须面向某个岗位并体现在某一作品上,如一个软件、一个网站、一段数码视频、一套网络工程方案等。在此,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出作品,通过作品来体现能力;二是要熟练操作,只有“熟练”才能达到职业要求。例如,在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时,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软件作品,并通过演示作品、展示作品、互评作品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如何达到熟练的程度呢?可以让每个学生完成3~4件作品,并逐步要求其独立完成,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化。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是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另外,有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99%以上的毕业生都走向实际操作工作岗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准确且教法得当,定能满足IT行业对实际操作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这一课程设计过程包括调查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程教学等步骤,是一个严谨而逐步深入的过程,要求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实现由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因而,许多教学内容可能会被删除,如进制转换、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专业英语等,而一些能够直接锻炼学生技能的内容可能会被添加进来,如企业网站建设、OA软件开发、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将原有课程直接变为学习领域,因为每一个学习领域必须有相应的工作领域与之相匹配,要重视内涵建设。
2.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逐步深入,实训、实习课得到重视,占用的课时越来越多,理论教学所占课时越来越少,这无疑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笔者以为,不能盲目地认为理论课就不重要了,或者认为必须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科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有些理论以学科的方式进行传授效果可能更好。由于IT行业技术更新快,隐形知识含量高,仅仅让学生掌握当前流行的一些开发工具和软件是不够的,应该传授学生一些比较成熟、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石。比如,“关系数据库原理与设计”“TCP/IP协议”等课程,还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当然,对于工具类课程,如程序设计类、网站设计类、图形图像处理类、网络工程类课程,自然是项目式教学效果更佳。
3.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改要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教学计划的修订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因而要基本稳定。但计算机行业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更新,很快就会落伍。笔者以为,计算机类教学计划的更新周期不能超过1年。例如,在“动态网站设计”教学中,如果企业使用ASP,我们就讲授ASP;倘若企业改用JSP,我们就讲授JSP;假如企业升级为ASP.NET了,那么我们就讲授ASP.NET。这种更新换代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我。
三、教学手段: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在IT行业中,硬件和软件每年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对计算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境相脱节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笔者认为,在将这一方法应用于IT职业教育时,还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因为IT行业发展很快,工作过程本身就不稳定,几乎每天都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开发过程的诞生。比如,自Sybase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PowerBuilder1.0以来,该公司先后于2001年发布了PowerBuilder6.0和7.0版本,2002年发布8.0版本,2003年发布9.0版本,2005年发布10.0版本,2007年发布11.0版本,其间还发布了一些过渡性的版本。其他软件开发工具也大多如此,硬件更新速度也非常快。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才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自学能力只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训练获得。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教师讲得再仔细,也不能解决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工作的一切问题,学生面对一堆代码,没有兴奋点,毫无成就感。对于这类课程,教师只需讲授一些基本框架、基本语句和基本方法即可。接下来就是做项目,可以分组做,让学生自己查阅帮助文档或上网查询,也可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可安排一次集中的讲解,点到为止,不必多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世界,成功地培养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而以项目为手段、以作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它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行业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实训室: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
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室建设相对要轻松一些,主要的设备就是计算机,场地也比较好安排。尽管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也要注意把握两点:
1.程序设计实训室环境要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大体一致。不少学生机房里摆满了一排排计算机,这实际上是一种很糟糕的布局,没有工作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形成团队意识,没有归宿感,训练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体系中,机房必须有隔断,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独立的工作区域(或者工作室),小组成员在所属的工作室内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IT行业的工作流程,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虚拟实训室来完成路由与交换技术实验。花几百万元买几十套路由和交换设备仅仅用于网络实验,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路由与交换技术实验的重点并不在硬件的物理连接上,而是在网络规划、接口、路由协议等软件的逻辑配置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利用软件来模拟完成这类实验呢?像Boson Router Simulator之类的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IOS,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90%以上都是一致的,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当然,为了给学生直观的认识,购置一套完整的路由与交换设备仍然是有必要的,便于学生直接感受到接口、模块、控制口和硬件的连接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实训室还可以和网页设计实训室、操作系统实训室合并,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必须配备的。前者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和微机组装经验,后者能为学生提供实施综合布线、实现楼宇间网络联通的操作平台。但如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工程建设,效果会更加理想。
五、教学团队:行业参与,资源整合
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改革方案最终要靠教师去实现。从IT行业目前的情况看,领先的技术、优秀的教育资源往往不是在高校里,而是在行业中。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比行业发展滞后2~3年。鉴于此,笔者以为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人员应包括行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如每周不少于8学时。当然,如果学校能从政策上保证专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学团队要积极吸纳年轻教师。在IT行业中,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往往容易被年轻人所掌握,因为他们对新技术敏感、好奇,而且没有旧知识的包袱,容易在课程开发上产生新思路,也比较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因此,要勇于听取和采纳年轻教师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永葆生机。
3.教学团队的梯度要合理。教学工作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具备了最新的知识就一定能把课讲好。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效果可能欠佳。所谓助教只要讲“对”即可,讲师则要讲“好”,副教授要讲“精”,教授要讲得“妙”,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团队应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传、帮、带”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去发现和解决。作为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普通工作者,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牛红.面向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6(2).
[2]海朋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3]石建权.对职业教育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看法[J].科学之友,2006(10).
[4]张银玲,牛小梅.浅析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科技资讯,2006(32).
[5]方平.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和策略[J].科技资讯,2006(5).
[关键词]IT行业 计算机专业 职业教育 改革
[作者简介]郑华(1977- ),男,安徽歙县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李桂红(1976- ),女,河南汤阴人,石家庄铁道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86-02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的缩写,IT行业又被称为信息行业、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是IT行业中公认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IT行业具有其鲜明特征:一是技术更新快,硬件技术可以在18个月内实现性能翻一番、价格降一倍,软件技术的发展与硬件基本持平;二是隐形知识多,IT行业知识大多是脑力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三是逻辑性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逻辑运算设备,程序便是对逻辑思想的体现;四是团队协作性强,IT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个体的知识量和脑力水平难以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必须依赖团队的协作。IT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IT专业教育必须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培养方案、独特的教学手段、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合理的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职业教育如何适应IT行业的特点,为IT行业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是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
IT行业的快速增长要求计算机职业教育快速、稳步、健康地发展,而目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定位不准。大多数职业院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于“为IT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际上难以做到。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生疏、内容陈旧,既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针对IT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计算机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
一般专业能力包括微机的组装与维护能力、硬件常见故障的发现与排除能力、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能力、OFFICE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IT行业资讯与解答能力等。之所以称之为一般专业能力,是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在可以预见的5~10年内,熟练地操纵一台计算机将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行为。
计算机职业教育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这不是一般的操作能力,它必须面向某个岗位并体现在某一作品上,如一个软件、一个网站、一段数码视频、一套网络工程方案等。在此,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出作品,通过作品来体现能力;二是要熟练操作,只有“熟练”才能达到职业要求。例如,在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时,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软件作品,并通过演示作品、展示作品、互评作品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如何达到熟练的程度呢?可以让每个学生完成3~4件作品,并逐步要求其独立完成,使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化。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能力是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另外,有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99%以上的毕业生都走向实际操作工作岗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准确且教法得当,定能满足IT行业对实际操作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这一课程设计过程包括调查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程教学等步骤,是一个严谨而逐步深入的过程,要求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实现由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因而,许多教学内容可能会被删除,如进制转换、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专业英语等,而一些能够直接锻炼学生技能的内容可能会被添加进来,如企业网站建设、OA软件开发、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将原有课程直接变为学习领域,因为每一个学习领域必须有相应的工作领域与之相匹配,要重视内涵建设。
2.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逐步深入,实训、实习课得到重视,占用的课时越来越多,理论教学所占课时越来越少,这无疑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笔者以为,不能盲目地认为理论课就不重要了,或者认为必须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科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有些理论以学科的方式进行传授效果可能更好。由于IT行业技术更新快,隐形知识含量高,仅仅让学生掌握当前流行的一些开发工具和软件是不够的,应该传授学生一些比较成熟、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石。比如,“关系数据库原理与设计”“TCP/IP协议”等课程,还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当然,对于工具类课程,如程序设计类、网站设计类、图形图像处理类、网络工程类课程,自然是项目式教学效果更佳。
3.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改要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教学计划的修订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因而要基本稳定。但计算机行业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更新,很快就会落伍。笔者以为,计算机类教学计划的更新周期不能超过1年。例如,在“动态网站设计”教学中,如果企业使用ASP,我们就讲授ASP;倘若企业改用JSP,我们就讲授JSP;假如企业升级为ASP.NET了,那么我们就讲授ASP.NET。这种更新换代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我。
三、教学手段: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在IT行业中,硬件和软件每年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对计算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境相脱节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笔者认为,在将这一方法应用于IT职业教育时,还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因为IT行业发展很快,工作过程本身就不稳定,几乎每天都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开发过程的诞生。比如,自Sybase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PowerBuilder1.0以来,该公司先后于2001年发布了PowerBuilder6.0和7.0版本,2002年发布8.0版本,2003年发布9.0版本,2005年发布10.0版本,2007年发布11.0版本,其间还发布了一些过渡性的版本。其他软件开发工具也大多如此,硬件更新速度也非常快。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才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自学能力只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训练获得。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教师讲得再仔细,也不能解决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工作的一切问题,学生面对一堆代码,没有兴奋点,毫无成就感。对于这类课程,教师只需讲授一些基本框架、基本语句和基本方法即可。接下来就是做项目,可以分组做,让学生自己查阅帮助文档或上网查询,也可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可安排一次集中的讲解,点到为止,不必多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世界,成功地培养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而以项目为手段、以作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它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行业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实训室: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
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室建设相对要轻松一些,主要的设备就是计算机,场地也比较好安排。尽管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也要注意把握两点:
1.程序设计实训室环境要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大体一致。不少学生机房里摆满了一排排计算机,这实际上是一种很糟糕的布局,没有工作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形成团队意识,没有归宿感,训练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体系中,机房必须有隔断,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独立的工作区域(或者工作室),小组成员在所属的工作室内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IT行业的工作流程,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虚拟实训室来完成路由与交换技术实验。花几百万元买几十套路由和交换设备仅仅用于网络实验,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路由与交换技术实验的重点并不在硬件的物理连接上,而是在网络规划、接口、路由协议等软件的逻辑配置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利用软件来模拟完成这类实验呢?像Boson Router Simulator之类的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IOS,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90%以上都是一致的,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当然,为了给学生直观的认识,购置一套完整的路由与交换设备仍然是有必要的,便于学生直接感受到接口、模块、控制口和硬件的连接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实训室还可以和网页设计实训室、操作系统实训室合并,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必须配备的。前者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和微机组装经验,后者能为学生提供实施综合布线、实现楼宇间网络联通的操作平台。但如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工程建设,效果会更加理想。
五、教学团队:行业参与,资源整合
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改革方案最终要靠教师去实现。从IT行业目前的情况看,领先的技术、优秀的教育资源往往不是在高校里,而是在行业中。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比行业发展滞后2~3年。鉴于此,笔者以为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人员应包括行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如每周不少于8学时。当然,如果学校能从政策上保证专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学团队要积极吸纳年轻教师。在IT行业中,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往往容易被年轻人所掌握,因为他们对新技术敏感、好奇,而且没有旧知识的包袱,容易在课程开发上产生新思路,也比较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因此,要勇于听取和采纳年轻教师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永葆生机。
3.教学团队的梯度要合理。教学工作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具备了最新的知识就一定能把课讲好。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效果可能欠佳。所谓助教只要讲“对”即可,讲师则要讲“好”,副教授要讲“精”,教授要讲得“妙”,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团队应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传、帮、带”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步去发现和解决。作为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普通工作者,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牛红.面向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6(2).
[2]海朋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定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3]石建权.对职业教育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看法[J].科学之友,2006(10).
[4]张银玲,牛小梅.浅析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科技资讯,2006(32).
[5]方平.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和策略[J].科技资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