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日本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的职业教育进行考察发现,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方式,完善的企业内培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与落实等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对日本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日本职业教育对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2000~3000美元 日本职业教育 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陶红(1963- ),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 510665)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36-03
一、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标志性意义
(一)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将更加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卫生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平等程度。其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将不断提高,如韩国从1980年的0.61%上升到1986年的2%;新加坡从1981年的0.3%上升到1988年的1%。其二,教育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普遍重视全民教育,大部分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中学入学率在70%以上。其三,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其四,在人均GDP为2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将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人们对经济前景将普遍看好,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加,投资将会保持良好的态势。经济将从人均GDP2000美元以下的经济起飞阶段迈入2000~10000美元的加速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经济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阶段,经济一般都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如日本从1961年到1973年,连续12年GDP年均增速达到9.8%。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2000美元,再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
(三)各类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美元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除了在产业发展、消费结构、保障体系、教育期望值等方面发生变化之外,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职业教育十分发达,青年人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1973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的发展时期,这时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继续促进经济的增长,日本把产业结构由劳动集约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同时,日本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职教政策、法规制度等,特别是为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文部省于1973年成立“改革职业教育委员会”,1976年公布了《关于改革高中职业教育》的报告提出:重视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要有伸缩性、改善学科结构、加强劳动体验。
(一)发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完备的职教政策、制度法规
1.各有侧重的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适应产业需要的职业高中教育。日本重视职业教育由来已久,职业高中是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日本政府于1951年6月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实施职业教育研究指定校制度,确立了工业科教员的国内进修制度等。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分工复杂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多样化,产业界迫切要求对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培养与现代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此,“理科教育和产业教育审议会”于1967年8月发表了《关于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咨询报告,指出了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多样化的基本方针等,决定了这一时期高中职业教育的基调——多样化。职业教育多样化政策的实施,在确保学生所学专业与产业部门对口和“开发人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整个60年代,大约有700名高中毕业生到各产业部门工作,为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日益显现。在技术革新瞬息万变的企业中,工种常有变化,而那些普通基础知识不扎实、只掌握某种技能的职业高中毕业生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因此,日本文部省改革职业教育委员会于1977年1月公布了一个报告,对多样化政策进行了重新研究,提出了重新安排职业高中课程的提案。同时,文部省1978年修订(1982年实行)的高中教学大纲,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将314门课程改编为158门,强调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重点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基础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职业与就业紧密结合的专修学校教育。为进一步充实加强职业教育,日本文部省于1975年7月制定了设立新型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的政策,并于1976年1月开始建校。专修学校自成立以来,以其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深受社会、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迅速发展壮大。1976年日本有专修学校894所,学生130000人,1977年就达到1941所,学生357000人。专修学校就业率很高,平均达85%,比大学、短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高,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被内定去向。由于上专修学校可以学到实际技术,职业有保证,因此,有的人甚至在同时考取几个大学之后,宁可舍弃其他大学而进入专修学校。日本文部省极其重视专修学校,积极扶持。1979年提出了《关于振兴专修学校的当前措施》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充实改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2)提高教员的指导能力;(3)完善对于学生的修学援助和灾害补偿等条件;(4)扩充都道府县的援助措施、私立学校振兴财团的借贷事业、税制上的优待措施等,提高其经营的健全性;(5)深化社会对于专修学校的理解等。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指出,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专修学校。
第三,满足专门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创建高等专门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日本战后创建的新学制是四年制大学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职业高中培养初级技术人员,而中级技术人员没有相应的培养机构。为此产业界、经济界提出了强烈要求,1961年的第38届国会通过了《部分修改学校教育法的法律案》——《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法案》,决定从1962年起设置高等专门学校。该法案通过后,日本各地迅速掀起了设置工业高专的热潮。高等专门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科目的比重较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率很高。在高等专门学校制度创立10年后的1971年,企业用人的需求量已经是10年前的20倍。但入学竞争率却大幅下降,很难招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此,文部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解决高专毕业生的升学问题。高等专门学校在整个60年代培养了很多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据统计,仅1965~1970年五年间就业于各部门的中级技术人员就有19万人之多。这些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第一线技术人员,为实现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次,发展短期大学,培养各种专门人才。1964年的第64届国会通过了《部分修改学校教育法的法律案》,使短期大学制度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短期大学正式被确定为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组成部分。为应急而于1950年创建的短期大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深受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欢迎。短期大学得到正式承认后,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到1975年已增至513所,教师达37000人,学生达300000多人,比成立初期增加了20倍,约占高等学校总人数的1/7。日本的短期大学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2.以工作能力为目的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学校教育机构进行以外,企业内的职工教育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企业界认为,对企业内的各种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是比设备投资更为重要的一种投资。在日本,许多大企业自行制定了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按照职能、阶层等,规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职工、技术人员、经营者和管理者。各企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各企业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工人教育、技术人员教育和管理人员、领导人员教育。企业内职业教育是由企业进行的、以车间为中心、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训练。其特点如下:其一,它为已经就业的在职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领导人员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其二,它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三,它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教育,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其四,它是在企业内实行全员培训;其五,它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形式,从职工开始工作直到退休,不断地对其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其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日本十分重视就业前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也非常重视就业后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东京大学石井教授说:“日本一些好的企业是由优秀的工人、优秀的技术员、优秀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优秀的技术集团。因此,他们能完成优秀的工作、制造优秀的产品,从而使这些企业在产业界具有竞争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是进行大专水平的培训,并提倡自我教育。在日本实现国内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企业内的职业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发达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1958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将公共职业训练分为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身心缺陷者的职业训练以及指导员训练等。各种培训分别由国家和都、道、府、县设置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举办。实施公共职业培训的机构包括: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学院、技能开发中心、职业培训大学、身体有障碍者职业培训学校等。职业培训必须遵照法令规定的职业培训标准进行。同时,有充足的职业训练的经费保障,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编列预算,并且每年为开办师资培训、高级技术训练及有关职业训练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提供经费。训练机构众多,1979年,各级政府设立的训练机构有406所,接受训练的人员达250700余人。总之,日本发达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作为其学校内和企业内职业教育的补充,在日本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通过产学合作发展职业教育
日本十分重视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体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产业界积极倡导建立产学合作体制。1960年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发表了题为“关于产学合作”的政策性文件。1960年12月,池田内阁制定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正式提出:“对于教育训练来说,今后更重要的是推进产学合作”,从而使产学合作体制最后得以确立,并加速普遍推行。
1.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196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学校教育法》,使得这种合作的学校制度化。1967年文部省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扩充和整顿后期中等教育问题”咨询报告的精神,将合作范围由工业扩大到农业、商业等方面。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是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同企业的合作,其特点是企业和高中相互承认学员在对方所学的课程和学分。
2.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据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调查,2/3的企业和大学在研究开发方面有合作关系。资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同大学的合作占90%,资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占50%,资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和大学也都进行过合作。为推进产学合作,日本文部省于1983年5月制定了专门文件,就大学和企业共同研究的目的、经费负担的办法、研究成果的发表以及专利权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大学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制度化。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1.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日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由法律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除上述提到的《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等外,还曾颁布过《高等专科教育法》(1961)、《新职业学练法》(1969)、《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1978)、《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85)等十五六部法律、法规。健全完备的职业教育立法,为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完善的企业内培训。企业内培训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为日本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东京大学天野郁夫先生说:“如果日本教育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内再教育这个法宝。”
3.出台并落实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政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参照系的人均GDP,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就标志着进入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极大地推进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李冠霖.中日两国教育产业关联与波及特点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4(2).
[关键词]人均GDP2000~3000美元 日本职业教育 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陶红(1963- ),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 510665)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36-03
一、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标志性意义
(一)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将更加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卫生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平等程度。其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将不断提高,如韩国从1980年的0.61%上升到1986年的2%;新加坡从1981年的0.3%上升到1988年的1%。其二,教育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普遍重视全民教育,大部分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中学入学率在70%以上。其三,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其四,在人均GDP为2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将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人们对经济前景将普遍看好,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加,投资将会保持良好的态势。经济将从人均GDP2000美元以下的经济起飞阶段迈入2000~10000美元的加速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经济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阶段,经济一般都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如日本从1961年到1973年,连续12年GDP年均增速达到9.8%。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2000美元,再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所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
(三)各类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美元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除了在产业发展、消费结构、保障体系、教育期望值等方面发生变化之外,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职业教育十分发达,青年人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1973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的发展时期,这时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继续促进经济的增长,日本把产业结构由劳动集约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同时,日本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职教政策、法规制度等,特别是为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文部省于1973年成立“改革职业教育委员会”,1976年公布了《关于改革高中职业教育》的报告提出:重视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要有伸缩性、改善学科结构、加强劳动体验。
(一)发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完备的职教政策、制度法规
1.各有侧重的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适应产业需要的职业高中教育。日本重视职业教育由来已久,职业高中是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日本政府于1951年6月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实施职业教育研究指定校制度,确立了工业科教员的国内进修制度等。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分工复杂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多样化,产业界迫切要求对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培养与现代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此,“理科教育和产业教育审议会”于1967年8月发表了《关于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咨询报告,指出了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多样化的基本方针等,决定了这一时期高中职业教育的基调——多样化。职业教育多样化政策的实施,在确保学生所学专业与产业部门对口和“开发人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整个60年代,大约有700名高中毕业生到各产业部门工作,为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日益显现。在技术革新瞬息万变的企业中,工种常有变化,而那些普通基础知识不扎实、只掌握某种技能的职业高中毕业生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因此,日本文部省改革职业教育委员会于1977年1月公布了一个报告,对多样化政策进行了重新研究,提出了重新安排职业高中课程的提案。同时,文部省1978年修订(1982年实行)的高中教学大纲,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将314门课程改编为158门,强调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重点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基础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职业与就业紧密结合的专修学校教育。为进一步充实加强职业教育,日本文部省于1975年7月制定了设立新型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的政策,并于1976年1月开始建校。专修学校自成立以来,以其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深受社会、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迅速发展壮大。1976年日本有专修学校894所,学生130000人,1977年就达到1941所,学生357000人。专修学校就业率很高,平均达85%,比大学、短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高,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被内定去向。由于上专修学校可以学到实际技术,职业有保证,因此,有的人甚至在同时考取几个大学之后,宁可舍弃其他大学而进入专修学校。日本文部省极其重视专修学校,积极扶持。1979年提出了《关于振兴专修学校的当前措施》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充实改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2)提高教员的指导能力;(3)完善对于学生的修学援助和灾害补偿等条件;(4)扩充都道府县的援助措施、私立学校振兴财团的借贷事业、税制上的优待措施等,提高其经营的健全性;(5)深化社会对于专修学校的理解等。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指出,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专修学校。
第三,满足专门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创建高等专门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日本战后创建的新学制是四年制大学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职业高中培养初级技术人员,而中级技术人员没有相应的培养机构。为此产业界、经济界提出了强烈要求,1961年的第38届国会通过了《部分修改学校教育法的法律案》——《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法案》,决定从1962年起设置高等专门学校。该法案通过后,日本各地迅速掀起了设置工业高专的热潮。高等专门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科目的比重较高,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率很高。在高等专门学校制度创立10年后的1971年,企业用人的需求量已经是10年前的20倍。但入学竞争率却大幅下降,很难招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此,文部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解决高专毕业生的升学问题。高等专门学校在整个60年代培养了很多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据统计,仅1965~1970年五年间就业于各部门的中级技术人员就有19万人之多。这些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第一线技术人员,为实现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次,发展短期大学,培养各种专门人才。1964年的第64届国会通过了《部分修改学校教育法的法律案》,使短期大学制度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短期大学正式被确定为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组成部分。为应急而于1950年创建的短期大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深受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欢迎。短期大学得到正式承认后,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到1975年已增至513所,教师达37000人,学生达300000多人,比成立初期增加了20倍,约占高等学校总人数的1/7。日本的短期大学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日本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2.以工作能力为目的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学校教育机构进行以外,企业内的职工教育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企业界认为,对企业内的各种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是比设备投资更为重要的一种投资。在日本,许多大企业自行制定了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按照职能、阶层等,规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职工、技术人员、经营者和管理者。各企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各企业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工人教育、技术人员教育和管理人员、领导人员教育。企业内职业教育是由企业进行的、以车间为中心、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训练。其特点如下:其一,它为已经就业的在职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领导人员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其二,它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三,它是一种目的性明确的教育,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其四,它是在企业内实行全员培训;其五,它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形式,从职工开始工作直到退休,不断地对其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其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日本十分重视就业前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也非常重视就业后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东京大学石井教授说:“日本一些好的企业是由优秀的工人、优秀的技术员、优秀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优秀的技术集团。因此,他们能完成优秀的工作、制造优秀的产品,从而使这些企业在产业界具有竞争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是进行大专水平的培训,并提倡自我教育。在日本实现国内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企业内的职业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发达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1958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将公共职业训练分为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身心缺陷者的职业训练以及指导员训练等。各种培训分别由国家和都、道、府、县设置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举办。实施公共职业培训的机构包括: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学院、技能开发中心、职业培训大学、身体有障碍者职业培训学校等。职业培训必须遵照法令规定的职业培训标准进行。同时,有充足的职业训练的经费保障,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编列预算,并且每年为开办师资培训、高级技术训练及有关职业训练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提供经费。训练机构众多,1979年,各级政府设立的训练机构有406所,接受训练的人员达250700余人。总之,日本发达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作为其学校内和企业内职业教育的补充,在日本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通过产学合作发展职业教育
日本十分重视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体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产业界积极倡导建立产学合作体制。1960年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发表了题为“关于产学合作”的政策性文件。1960年12月,池田内阁制定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正式提出:“对于教育训练来说,今后更重要的是推进产学合作”,从而使产学合作体制最后得以确立,并加速普遍推行。
1.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196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学校教育法》,使得这种合作的学校制度化。1967年文部省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扩充和整顿后期中等教育问题”咨询报告的精神,将合作范围由工业扩大到农业、商业等方面。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是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同企业的合作,其特点是企业和高中相互承认学员在对方所学的课程和学分。
2.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据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调查,2/3的企业和大学在研究开发方面有合作关系。资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同大学的合作占90%,资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占50%,资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和大学也都进行过合作。为推进产学合作,日本文部省于1983年5月制定了专门文件,就大学和企业共同研究的目的、经费负担的办法、研究成果的发表以及专利权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大学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制度化。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1.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日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由法律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除上述提到的《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等外,还曾颁布过《高等专科教育法》(1961)、《新职业学练法》(1969)、《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1978)、《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85)等十五六部法律、法规。健全完备的职业教育立法,为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完善的企业内培训。企业内培训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为日本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东京大学天野郁夫先生说:“如果日本教育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内再教育这个法宝。”
3.出台并落实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政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参照系的人均GDP,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就标志着进入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改革,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极大地推进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李冠霖.中日两国教育产业关联与波及特点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