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重大改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吉林省舒兰市音乐教育的状况,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感知、体验、实践、创新方式的课堂教学尝试。改进音乐教学方式 ,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创建了有实效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及鉴赏能力,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高效音乐课堂教学 感知体验 实践创新 能力培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做到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 、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也是教育改革后,一直困惑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一些新的音乐教法陆续出现。它们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在理论上多学习,多参考,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机动,慢慢地摸索、尝试。我在音乐教学中感知、体验、实践、创新这几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试验,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己音乐教学的套路,这也算是从新理念下的一次思考与实践吧!
1.从教学内容里,提炼感知体验技能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要通过音乐的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反映能力。”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这一理论说明了音乐是动态的,是会呼吸的,是有情感的。所以应加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跑、跳、拍手等等肢体上的语言或丰富面目表情来感知和理解音乐上的基本技能(如节奏、音符等)及情感的体验。
我曾听过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讲授乐理知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一般教学中只要把知识传授下去即可,可是对于低段的一、二年级小孩子来说,四分音符唱一拍,二分音符唱二拍,既抽象又枯燥,但小学的音乐教师却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运用多煤体让学生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的声音短,拿实物让学生分辨;大一点的钟敲击时声音长,小一点的钟敲击落的声音短。使小孩子得到感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真正掌握,这给我极大的启发。
如:在高中鉴赏《弦乐五重奏——鳟鱼》时,我会让学生在聆听后分别找出不同表现力的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贝司、钢琴),介绍弦乐五重奏-鳟鱼的故事,让同学们根据乐器音色的不同分配角色,钢琴是表示河水,小提琴代表小鳟鱼,大提琴代表渔夫,中提琴代表“我”,低音贝司代表其它。这节课就从枯燥的音乐欣赏变成了理解分析后,从角色“智斗”中鉴赏音乐、音乐一下子变得不再难懂,变得丰富,灵动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体验音乐,在课堂中可能会有理解的高低不同。质量的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在课堂中自主、自觉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变成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就可以了,如果长久地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相信音乐会一点点地走进学生的心中,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开扩教学视角,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音乐是时间、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表现的艺术,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门类中,音乐的创作自由空间是最广大的。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枯燥的。它应该是是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与对音乐的理解实践的相对统一,是教师课堂上适时地引导、组织、带动,是非主体作用的,而学生则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是思维空间的极大拓展的个体。是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生成和发展,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所以,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大胆常试与探索。
2.1 音乐是生活的再现,打造广阔的教学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整体的教学能力环境与自然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记得听到这样的一节音乐课:《洗手绢》,教师抓住了小朋友很喜欢自己动手参加劳动的特点,准备了盆、手绢、衣架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洗衣服、洗手绢劳动的辛苦,从而进行关爱父尊敬长辈的德育教育,在体验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洗手绢的动作,分角色进行表演,并由教师装扮成妈妈参与表演,适时地表扬小朋友,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在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曾在小学低段的两个年级做了这样的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我在上课拿出自己带来几件打击乐器,矿泉水瓶,沙子。碗、筷子,水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到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及使用特点,接着我鼓励大家自己创造一种乐器,小朋友们立刻就行动起来,有的说:“我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就是自制的沙锤。”有的说:“我利用自己的课桌,用手敲击就是定音鼓了。”有的说:“我可以回家把爸爸的自行车上的车铃,拿下来,自己系上绳子的就可以成为碰铃了。”班级活跃了,小朋友思维都开动了,我看到了一张张因创造了乐器而涨红的笑脸。而在(2)班,我采用的常规教学,讲解各种打击乐器,如何演奏,小朋友们也知道了这些打击乐器,也拿起来试着使用,但我说让他们自己创造打击乐器时,却没有了动静,他们没有认为乐器可以自制,两班的教学结果差异是明显的,可见音乐与生活实际联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才会有创造的成果。
2.2 音乐是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自由飞翔。同一音乐作品,每一个人确有不一样的诠释,正是因为音乐的空间自由,所以感受体验音乐的自由度也就变得广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表达音乐带给自己情感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这时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如:游戏、表演、竞赛、讨论、对比等,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去发散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出探究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索的方向、目标、直拟问题学生的大明想象、自由创造、让学生自由飞翔。
如:我在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此课共用了二课时完成),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候是协奏曲,欣赏郎朗演奏的黄河!分乐章赏析后,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对黄河的评价,同学们查阅大量的资料,抗日时期音乐对当时人们是多么的需要,更增加了解先辈用鲜血换来现在的和平生活。在第二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展开讨论,小组间都设立了自己的探究问题:如:钢协典河的旋律那么激动人心,它在当时年代 起的作用是什么?还有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特殊的历史音乐,它是划时代的,也是永世传承的——等等。这是多么的不容易,音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也带来了更深远的意义。
2.3 音乐是师生的纽带,营造共融的氛围。新的教学理念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努力创设出一种良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每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拿出60%以上的时间步入到学生中间,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变高高在上的为平易近人。教师从传道者变成为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有序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不断给予孩子们的新奇的内容,不仅仅能教授教材的知识,又能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形成教师、孩子共融的和谐空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任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做一个知心的“大朋友”,从而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成的积极性。
2.3.1 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给他们的期待的微笑,支持的掌声,肯定的叫好。逐步确立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带来的愉快!
2.3.2 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关系应是学习伙伴和朋友。我认为教师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抱着一副为人师的尊严,如果那样学生必然会戒备、害怕、退缩,哪是还会去创新,去想象呢?如果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心心相通,就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也就是说“学生就会买你的帐”,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唱,一起欣赏,一起跳。在语言上尽量亲近。“让我们一起想想,请,你的想象比老师还要有见解——”这样的课堂不想高效都难!
2.3.3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感受为平等的关系,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优生与差生的平等。让学生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都具有享有这个舞台的权利,展现自己设想的资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向学生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做一些“请”的手势,多把自己投入到同学中间,把师生相融在一起。
总之,教师要积极把时间和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修养,陶治了高尚的情操。
3.培养创新意识,张扬个性品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最有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现于教材的知识,不盲目追寻教师或权威、不依据常规,而是根据现掌握的知识为基础,或结合实践、或独立思考,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目标,别出心裁,别树思维,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独辟新径。让人耳目一新。有“柳暗花明”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比其他学科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和创新。如:
3.1 低年级的律动和表演唱,都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更好地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
3.2 初中年级的同学可自主学习,提倡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个人或小组讨论归纳音乐知识完善认知,逐步养成 音乐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个体能力得到提高,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学、自己想、自己试、自己编、小组交流,集体讨论、质疑,请同学上台总结、表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高中音乐教学,音乐更广泛。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教师甚至可以把45分钟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备课,可以把教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提出设想,让高中的学生从“一个等待填满的瓶子,变成一支支被点燃的火把”,一个由学生自己把握的课堂阵地必将是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场面,此时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了灵动的活力,充满了智慧,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品质就生成了。
新的教学理念下,一个充满智慧的高效课堂,在我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在音乐课堂中我是导演,我也是观众,听者,我让出主动权,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在音乐中去实践、创新,多一次的鼓励,学生就会更勇敢的前行。我会牢记柯达伊的告戒:“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孩子的音乐天才”。多沉重的话语啊!我们的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我愿能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去做一名成功的好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 教学风格论, 2002年
[2]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002年
[3]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001年
[4] 钟启泉,崔允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003年
【关键词】 高效音乐课堂教学 感知体验 实践创新 能力培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做到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 、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也是教育改革后,一直困惑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一些新的音乐教法陆续出现。它们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在理论上多学习,多参考,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机动,慢慢地摸索、尝试。我在音乐教学中感知、体验、实践、创新这几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试验,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己音乐教学的套路,这也算是从新理念下的一次思考与实践吧!
1.从教学内容里,提炼感知体验技能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要通过音乐的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反映能力。”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这一理论说明了音乐是动态的,是会呼吸的,是有情感的。所以应加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跑、跳、拍手等等肢体上的语言或丰富面目表情来感知和理解音乐上的基本技能(如节奏、音符等)及情感的体验。
我曾听过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讲授乐理知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一般教学中只要把知识传授下去即可,可是对于低段的一、二年级小孩子来说,四分音符唱一拍,二分音符唱二拍,既抽象又枯燥,但小学的音乐教师却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运用多煤体让学生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的声音短,拿实物让学生分辨;大一点的钟敲击时声音长,小一点的钟敲击落的声音短。使小孩子得到感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真正掌握,这给我极大的启发。
如:在高中鉴赏《弦乐五重奏——鳟鱼》时,我会让学生在聆听后分别找出不同表现力的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贝司、钢琴),介绍弦乐五重奏-鳟鱼的故事,让同学们根据乐器音色的不同分配角色,钢琴是表示河水,小提琴代表小鳟鱼,大提琴代表渔夫,中提琴代表“我”,低音贝司代表其它。这节课就从枯燥的音乐欣赏变成了理解分析后,从角色“智斗”中鉴赏音乐、音乐一下子变得不再难懂,变得丰富,灵动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体验音乐,在课堂中可能会有理解的高低不同。质量的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在课堂中自主、自觉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变成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就可以了,如果长久地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相信音乐会一点点地走进学生的心中,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开扩教学视角,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音乐是时间、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表现的艺术,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门类中,音乐的创作自由空间是最广大的。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枯燥的。它应该是是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与对音乐的理解实践的相对统一,是教师课堂上适时地引导、组织、带动,是非主体作用的,而学生则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是思维空间的极大拓展的个体。是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生成和发展,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所以,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大胆常试与探索。
2.1 音乐是生活的再现,打造广阔的教学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整体的教学能力环境与自然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记得听到这样的一节音乐课:《洗手绢》,教师抓住了小朋友很喜欢自己动手参加劳动的特点,准备了盆、手绢、衣架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洗衣服、洗手绢劳动的辛苦,从而进行关爱父尊敬长辈的德育教育,在体验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洗手绢的动作,分角色进行表演,并由教师装扮成妈妈参与表演,适时地表扬小朋友,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在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曾在小学低段的两个年级做了这样的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我在上课拿出自己带来几件打击乐器,矿泉水瓶,沙子。碗、筷子,水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到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及使用特点,接着我鼓励大家自己创造一种乐器,小朋友们立刻就行动起来,有的说:“我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就是自制的沙锤。”有的说:“我利用自己的课桌,用手敲击就是定音鼓了。”有的说:“我可以回家把爸爸的自行车上的车铃,拿下来,自己系上绳子的就可以成为碰铃了。”班级活跃了,小朋友思维都开动了,我看到了一张张因创造了乐器而涨红的笑脸。而在(2)班,我采用的常规教学,讲解各种打击乐器,如何演奏,小朋友们也知道了这些打击乐器,也拿起来试着使用,但我说让他们自己创造打击乐器时,却没有了动静,他们没有认为乐器可以自制,两班的教学结果差异是明显的,可见音乐与生活实际联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才会有创造的成果。
2.2 音乐是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自由飞翔。同一音乐作品,每一个人确有不一样的诠释,正是因为音乐的空间自由,所以感受体验音乐的自由度也就变得广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表达音乐带给自己情感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这时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如:游戏、表演、竞赛、讨论、对比等,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去发散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出探究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索的方向、目标、直拟问题学生的大明想象、自由创造、让学生自由飞翔。
如:我在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此课共用了二课时完成),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候是协奏曲,欣赏郎朗演奏的黄河!分乐章赏析后,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对黄河的评价,同学们查阅大量的资料,抗日时期音乐对当时人们是多么的需要,更增加了解先辈用鲜血换来现在的和平生活。在第二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展开讨论,小组间都设立了自己的探究问题:如:钢协典河的旋律那么激动人心,它在当时年代 起的作用是什么?还有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特殊的历史音乐,它是划时代的,也是永世传承的——等等。这是多么的不容易,音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也带来了更深远的意义。
2.3 音乐是师生的纽带,营造共融的氛围。新的教学理念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努力创设出一种良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每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拿出60%以上的时间步入到学生中间,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变高高在上的为平易近人。教师从传道者变成为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有序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不断给予孩子们的新奇的内容,不仅仅能教授教材的知识,又能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形成教师、孩子共融的和谐空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任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做一个知心的“大朋友”,从而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成的积极性。
2.3.1 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给他们的期待的微笑,支持的掌声,肯定的叫好。逐步确立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带来的愉快!
2.3.2 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关系应是学习伙伴和朋友。我认为教师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抱着一副为人师的尊严,如果那样学生必然会戒备、害怕、退缩,哪是还会去创新,去想象呢?如果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心心相通,就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也就是说“学生就会买你的帐”,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唱,一起欣赏,一起跳。在语言上尽量亲近。“让我们一起想想,请,你的想象比老师还要有见解——”这样的课堂不想高效都难!
2.3.3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感受为平等的关系,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优生与差生的平等。让学生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都具有享有这个舞台的权利,展现自己设想的资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向学生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做一些“请”的手势,多把自己投入到同学中间,把师生相融在一起。
总之,教师要积极把时间和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修养,陶治了高尚的情操。
3.培养创新意识,张扬个性品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最有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现于教材的知识,不盲目追寻教师或权威、不依据常规,而是根据现掌握的知识为基础,或结合实践、或独立思考,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目标,别出心裁,别树思维,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独辟新径。让人耳目一新。有“柳暗花明”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比其他学科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和创新。如:
3.1 低年级的律动和表演唱,都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更好地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
3.2 初中年级的同学可自主学习,提倡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个人或小组讨论归纳音乐知识完善认知,逐步养成 音乐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个体能力得到提高,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学、自己想、自己试、自己编、小组交流,集体讨论、质疑,请同学上台总结、表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高中音乐教学,音乐更广泛。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教师甚至可以把45分钟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备课,可以把教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提出设想,让高中的学生从“一个等待填满的瓶子,变成一支支被点燃的火把”,一个由学生自己把握的课堂阵地必将是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场面,此时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了灵动的活力,充满了智慧,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品质就生成了。
新的教学理念下,一个充满智慧的高效课堂,在我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在音乐课堂中我是导演,我也是观众,听者,我让出主动权,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在音乐中去实践、创新,多一次的鼓励,学生就会更勇敢的前行。我会牢记柯达伊的告戒:“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孩子的音乐天才”。多沉重的话语啊!我们的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我愿能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去做一名成功的好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 教学风格论, 2002年
[2]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002年
[3]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001年
[4] 钟启泉,崔允淑.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