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花园里蝴蝶在轻叹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自1835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的圣·卡洛剧院首演以来,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经典作品之一。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最新版本,2017年4月9日-1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登台亮相。四场演出并未因临时更换指挥而有所“降温冷却”,相反是愈演愈热几近沸点。四场演出大获成功,国内音乐界与文化界的热议激赏高度评价大大超乎预期。在纪念多尼采蒂220周年诞辰之际,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弥足珍贵意义非凡的丰美大礼。
  应该记住主创团队与主演阵容的全体艺术家——本版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雅尼斯·科克斯,戏剧指导:安妮·布兰卡·科克斯,灯光设计:韦尼乔·凯利,多媒体设计:塞尔乔·梅塔里;指挥:丹尼尔·欧伦,合唱指挥:塞勒瓦托勒·卡普托,声乐指导:玛丽琳娜·索拉瓦乔尼;露契亚(女高音):维涅拉·吉玛蒂耶娃/张立萍,埃德加多·雷文斯伍德爵士(男高音):斯泰法诺·赛科/石倚洁,恩里科·阿斯顿勋爵(男中音):马尔科·卡里亚/张扬,雷蒙多·比德本特(男低音):谢尔盖·阿尔塔莫诺夫/田浩江,阿图罗·巴洛克勋爵(男高音):王冲,阿丽莎(次女高音):石琳,诺曼诺(男高音):扣京。
  那一抹,那一片猩红的血色
  这部歌剧用意大利式的文学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个18世纪初发生在苏格兰拉美莫尔地区的传奇、世仇之间不得善终的爱情。有点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青年爱侣、家族恩怨,还有一位仁慈的神父。全剧充满阴谋、欺骗、背叛、误解,悲惨凄婉荡气回肠。
  雅尼斯·科克斯导演在戏剧部分,重点倚仗安妮·布兰卡·科克斯指导,两位“白头翁”将这版“露契亚”导得异常好看。无论舞美、服装,还是置景、造型,突出历史感、象征性,强调风格化、歌剧性,將爱恨情仇、矛盾冲突、悲剧内涵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在视觉审美上给观众以无限想象和充分满足。
  红色,如火似血。既潜含着暴力与牺牲,又象征着喜庆与爱情。黑白反差则代表死亡与纯洁。一尊体形健硕的“雄鹿”雕像赫然入目贯穿全剧。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王权与长寿的瑞兽,在苏格兰文化中却代表狩猎与牺牲,导演用其作为权力的符号,霸权与男权的醒目标识以期强化“露契亚”神秘而深邃的悲剧主题。那些安放在城堡与墓地的雕像,表情与造型也在扩展延伸着不安、不祥的寓意。
  这部戏的服装,无论主角配角、男式女式、款型色彩都极其考究。因不同身份、在不同场合,无论猎装、正装、休闲装,还是外套、马甲、长袜都绝不敷衍。男士肩部斜披的“贵族格”绶带,无疑是苏格兰传统民族文化的点睛之笔。露契亚以纯色、淡色为主,“发疯”一场白色睡裙上的斑斑殷红血迹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埃德加多则以单色、深色为主,“墓地”一场如黑色幽灵般给人以孤寂悲凉凄怆之感。恩里科及所属家臣,服装概以红色为主。所有参加婚礼的男女宾客,更是清一色的通体猩红。这里的“红”不再代表“喜庆”而象征着“血腥”。新娘一点“白”在众人一片“红”里穿游点染若隐若现,孤单的个体一拥挤的群体,最终意味着纯洁爱情不幸被世俗豪强所湮没浸染。
  从始至终,浓烈艳丽的色彩被笼罩在朦胧幽暗的光线里。原作注明第一场为恩里科所属“雷文斯伍德城堡附近的森林,正是白天”,大幕开启时却是天昏地暗如午夜时分。身处狩猎场景中的诺曼诺和众家臣,晃荡散漫影影绰绰似鬼魅一般。导演在这里的大概意图,应为诠释男声合唱“揭开那可怕的秘密帷幕”歌声中的“可怕”和“秘密”?如此“黑白颠倒”“晨昏不分”,正好符合一出悲剧阴暗沉郁压抑的基调与内涵。
  全剧中大群戏的走位、调度,大场景的结构、布局,简直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油画。可见导演有多么懂歌剧、多么懂舞台,在视觉上,平面的角度或立体的维度都能做到主次与层次,泾渭分明错落有致。一幕一场,开始诺曼诺与家臣“一领众合”,他无非这群人的头目而已,恩里科登台后,诺曼诺随之退于其侧后方,恩里科拾级而上居高临下,诺曼诺“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地位,始终不会乱了规矩纲常。这是角色“身份”有别,更是音乐“等级”划分。同样,二幕二场,欢迎阿图罗勋爵与签署婚约的盛大仪式,三幕二场新婚之夜与新娘“发疯”,在音乐与歌唱中,满台群戏的动静变化,导演处理手段高妙,章法合度逻辑清晰。
  在歌剧欣赏中,现代人早已不满足只听歌唱了。本版“露契亚”中大概除了神父雷蒙多以外,所有角色的肢体语言都被导演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动态让舞台显得更为活跃,而不至于过分沉闷呆板。一幕一场,恩里科大步流星的走位,表现出兄长闻悉妹妹可能在与仇家爱恋的心情,那么烦躁不安火冒三丈。二幕一场,恩里科对露契亚的欺骗、威逼,所有戏剧性的表演好比一场智力与体力的对决,兄妹二人隔着宽大的长方条案争执不休。在这段重唱中,女高音基本不可能保持静态站姿,而是被男中音胁迫揪扯,一会儿斜扭着、一会儿蜷伏着、一会儿半跪着,一会儿仰躺于桌面,一会儿滚落在地上。新婚之夜“发疯”的露契亚,要在数十级的台阶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更要摆出自己肯定别扭、别人必须顺眼的各种POSE(姿势),还要保持歌唱中的呼吸平稳均匀,声线连绵不绝,真难为了演员。这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要让这个戏赏心悦目,更有戏味、更富美感。
  那一个,那一群奇妙的和谐
  相信有很多现场观众同我一样,原初的动力既为“露契亚”也为“大姐夫”。前期的宣传,无疑捷杰耶夫算是最具号召力和吸引力的票房助力,想到他要来指“露契亚”就情不自禁心跳加速欢欣鼓舞,果然首演场的票很快就预售一空。可“指挥沙皇”因个人缘故“放了鸽子”,国家大剧院不得已做好“捷粉”退票的应对措施。而这种情况竟然没有出现,还有那些更专一更忠实的观众真爱力挺“露契亚”。重要的是,丹尼尔·欧伦,最近几年在中国也培养并拥有了自己越来越多的“欧粉”,这位勇于也善于临场救火的指挥家倾情投入不负众望。
  从2011年在广州大剧院首度指挥《托斯卡》开始,丹尼尔·欧伦旗开得胜一鸣惊人,大大的“碰头彩”注定他将和中国歌剧舞台结下不解之缘。果然相继执棒2012年广州大剧院的《蝴蝶夫人》,2013年5月上海大剧院的《托斯卡》……这位经伯恩斯坦提携、曾经荣膺卡拉扬指挥金牌的以色列指挥家,在中国歌剧舞台上频频亮相一发不可收。   早有耳闻欧伦曾言,“很多指挥家要用语言向歌唱家描述作品的情感。但对我来说,只要唱给他们听就可以了,这对乐团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关于他以唱代说调教演员和乐队的本事,凡去探班的记者皆早有见识,我却是这回在彩排现场才第一次眼见为实。因顶替他人救场“灭火”,既定日程难以调换。原本4月7日晚间的A组彩排不得不延至4月8日下午。同天两个单元要完成AB两组彩排,演员尚有更替喘息之机,指挥和乐队、歌队却必须一鼓作气连续奋战。
  那个午后,下午两点的铃声响过,丹尼尔出现在乐池里,精神抖擞笑容可掬。怎会相信62岁的花甲之人,8日当天凌晨两点多才飞抵北京,休息还不到十个小时,他己步入剧场举起了指挥棒。总想到他原本就是来为别人顶班的,通一遍下来就算不错了。然而,艺术家就是艺术家,丹尼尔既不能对不起自己,更不会对不起艺术;他一定要对“露契亚”负责任,要对中国观众负责任。
  从序曲舒缓、忧伤的悲剧性主题开始,感觉音乐走得很顺。第一场诺曼诺和家臣的合唱过了,恩里科与诺曼诺宣叙调式的对话也过了。可还不到十分钟,只听丹尼尔啪啪啪拍手示意,音乐停下来。虽然Suspend(暂停)在彩排中很正常,但听过几十次彩排却从未有过如此频繁而密集的暂停。有些观众显得不耐烦,丹尼尔却不厌其烦,总会打断演唱或演奏,在速度、力度、幅度上做出严谨严苛、精细缜密的调整。听他用介于戏剧男高音与抒情男中音的本色嗓音,果真模仿出多尼采蒂式的花腔女高音、抒情男高音抑或男中音、男低音的音色,用每个角色的特性音调惟妙惟肖同度范唱。那种感觉让人忍俊不禁又心悦诚服,实在太奇妙了!
  总之一天两场彩排让我从此对他又多了一份崇敬与感佩。虽谈不上庆幸或者说丹尼尔的指挥超过了捷杰耶夫,但确实也闪过一念,这版“露契亚”捷杰耶夫来未必一定会超过丹尼尔。后者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听到了想象中、理想中的“露契亚”,郝维亚说“现场就像听CD一样”,这个專业的评价,应该代表着大多数现场观众的听觉审美真实感受。
  从2013年10月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开始,丹尼尔与这支乐队、歌队又经过2015年版《诺尔玛》、2016年版《麦克白》等多次合作,彼此之间的和谐感应默契互动无不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次对多尼采蒂经典无以伦比的精彩演绎,更加明证丹尼尔不仅是普契尼、威尔第歌剧的指挥权威,他还有更深厚宽广的造诣,他确实拥有表现歌剧艺术之美、抒发歌剧人物感情的能量与热度。音乐的整体表现,丹尼尔的助理指挥莱奥纳多·卡塔拉诺托、合唱指挥塞勒瓦托勒·卡普托、声乐指导玛丽琳娜·索拉瓦乔尼三位幕后英雄功不可没。国家大剧院乐队与歌队贡献卓著,二幕二场开始的合唱充满热情,如颂歌般辉煌,三幕一场中段的合唱饱含同情,似哀乐般感伤。音乐既能爆发震撼的威力,又能弥漫醇正的韵味,其歌剧化与职业化的水准与质量,高度与精度堪与世界一流团队齐头比肩。
  那一声.那一阵凄婉的悲叹
  全部四场演出结束后,我随即写下简短文字记述观感:
  “露契亚”两组演员,可谓旗鼓相当各有千秋,男一和女一,绝对国际水准堪称一流。A组露契亚,形象风采声音姿态,无不符合我们对这个角色的全部想象。她的表演倾情投入,“发疯”那段戏催人泪下。而A组男一的演唱也是声情并茂!必须肯定的是,中国组整体质量相当优佳。虽早已见识过张立萍和石倚洁的好,但这次两位联袂更是好上加好。这组女一和男一,身量尺寸比外国组小一号,但他们由内及外散发的能量魅力,毫不逊色。
  张立萍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温婉内化、精深细腻。露契亚的悲恸、忧伤都浸润在层次丰富的歌声里,高音区弱声的渐强渐弱,变化自如极见功力,引人入胜令人动容。毫无疑问,石倚洁的表现最值得大赞特赞,这个角色让他大放光彩!无论声音的质感,角色化的艺术处理都更胜一筹。他的歌声,表现力和感染力卓尔不群,闪耀着黄金小号般清越明亮的光泽。无论抒情性的柔美,还是戏剧性的丰美,都堪称完美。
  现在我愿将这些文字展开来,继续表达我对艺术家尤其是中国艺术家的敬意。重点是中国组整体表现超凡脱俗不负众望,恰似春风阳和,带来一种特别令人鼓舞振奋的力量。
  歌剧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就在于看到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带来新奇鲜活的刺激。国家大剧院制作西方经典歌剧,曾经人们都比较在意演员的AB组之分,从演出的票房即可窥豹一斑。最近几年问,我们发现中外演员实力与水准,越来越缩短差距接近持平,甚至,从平分秋色到更胜一筹。2010年张立萍担纲马泽尔指挥的《茶花女》B组女一号,我在文章里写中国组薇奥莱塔“艺高一筹艳压群芳,她散发出的能量场成为轴心动力,重唱、合唱无不围绕其展开推进……”;2013年国家大剧院中外混搭的新版《奥赛罗》首演,我又在《中国“头牌”实力非凡》文章里盛赞张立萍和魏松的出色表现。
  “露契亚”素以“最难的歌剧”中“最难的女高音”著称,全剧三幕七场露契亚有四场都在舞台上演唱。相比维涅拉·吉玛蒂耶娃,张立萍在年龄、外形、声音上并不占优势,但其精湛的技巧、丰富的经验、优秀的乐感、灵敏的反应却更胜一筹。她将等待爱人时的独白、见到爱人时的倾诉、同兄长的抗争、对爱情的绝望以至于最后“发疯”的重头戏,用最精微细腻的表演,如“美丽花园里蝴蝶在轻叹”,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却的悲剧形象。
  全剧有名有姓七个角色,从艺术资历舞台阅历最丰厚的“前辈”男低音田浩江(饰神父雷蒙多),到歌剧新锐经验积累有限的“后生”男中音张扬(饰男二号恩里科),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表演。男高音王冲、扣京与次女高音石琳,无论和外国组搭戏,还是与中国组合作,三位年轻人毫不逊色个个有戏。他们共同完成二幕二场那段“意大利歌剧中最美妙动听、最富戏剧张力的六重唱”特别精彩。所以我非常赞同关于本版《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国组是“历来演出阵容最强大、歌剧角色声部最齐整”的说法。
  想用最后有限的篇幅,再一次对石倚洁饰演的男一号埃德加多予以赞赏。从登台亮相开始,他的歌声就是那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从面对露契亚的深情款款,到提及家族世仇的怒气冲冲,从遭遇“背叛”的愤懑,到接受挑战的果敢。最后那段最为著名的咏叹调“不久,我的归宿将是那荒芜的坟墓”,石倚洁歌声中所有的情绪起伏、心理变化、情感释放,无不丝丝入扣感人至深。如果说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是意大利美声歌剧时代的顶峰之作,那么可以说这位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绝对堪称今天歌剧舞台上,最能引人产生复原并超越那个时代“美声男高音”联想或幻觉的范例。
  2017年4月北京版的“露契亚”,让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经典品牌,又跃升到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高点,在世界任何舞台都会引人注目大放光彩。
其他文献
1948年春天,传来了威尔第的《麦克白》将在10月上演的消息。西格德·毕约林(Sigura Biorling,1907~1983,瑞典男中音)和雨果·哈斯罗(Hugo Hasslo,1911~1994,瑞典男中音)轮流扮演麦克白。大名鼎鼎的弗里茨·布施担任客座指挥,他的儿子汉斯·布施(Hans Busch)担任舞台导演。年轻漂亮的歌剧明星英佳·森德斯特伦被选中出演麦克白夫人。  她是位非常有天赋的
期刊
2017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好戏连台,高潮迭起。古典音乐方面,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掀起第一波高潮后,又有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推波助澜,后劲十足,再掀狂潮。然而,如果以现场气氛之热烈,观众情绪之火爆而论,可能都不及一个人:德国全能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请容我极而言之)。11月18日,他在上交音乐厅的独唱音乐会,280元的门票被炒到1500元:节目册顷刻之间售罄,有些观众一人买了多本,我想要
期刊
内容提要:舞台多媒体作为时下流行的舞台视觉呈现方式,对戏剧演出的形式、观演关系、视觉呈现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本文将从三种较为主流的戏剧语汇出发,探讨多媒体带来的新的可能与尝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舞台设计、戏剧  在当今艺术界纷纷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作时,剧场艺术、舞台艺术自然也参与其中。多媒体艺术以其绚丽的视觉效果、灵活的适配度、低廉的成本,成为戏剧舞台设计中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近年
期刊
金秋的申城正值上海第十九届国际艺术节,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德国女高音戴安娜·达姆劳(Diana Damrau)、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等德奥古典音乐名团、巨星们相继访沪,为上海乐迷们奉上一场场目不暇接的饕餮音乐盛宴。  考夫曼此次上海之行显示出满满的“诚意”,诚意主要体现在曲目的设置安排上,真可谓是“量”与“质”兼备。距11月18日开演前的三天,考夫曼在北京国家大剧
期刊
从什么时候起,德国人约翰·拉贝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拉贝日记》,是这部长期尘封且具重要价值的珍贵文献首次面世,從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事迹。2017年12月13日-15日,唐建平作曲、周可编剧(游日韦之作词)、伊莱嘉·莫辛斯基导演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世界首演,为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公祭活动,献上一份非同凡响的纪念礼品。  夜幕下的江苏大剧院格外美丽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二幕  第一场  【伯爵豪宅中的一个套房。威斯比娜朝着克拉里走来,克拉里头发凌乱,脸色苍白。  克拉里:谢谢!谢谢!千万个谢谢。真抱歉,给你们添了麻烦,如今一切都已经过去,没事了。  威斯比娜:小姐,伯爵来了,伯爵来了!  【伯爵上场。克拉里情绪激动,跌跌
期刊
尽管莱翁卡瓦洛的《丑角》是受到了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演出成功的鼓舞而完成的,但是这两部歌剧在整个歌剧史上常常被看成是一对“双生子”,二者都是在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真实主义创作的影响下而催生的作品——《丑角》的取材就是来自作曲家作为法官的父亲所亲自审理的一桩案件,《乡村骑士》则是来自维尔加的同名短篇小说。由于这两部歌剧相对篇幅都不长,故经常同时演出。  2017年4月8日晚,在西方复活节即将到来之际
期刊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绝对是本年度一场十分重要的演出——这就是刚刚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我们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但对他的伟大前辈、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代表蒙特威尔第,可能熟知者不多,殊不知这是意大利歌剧极为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标志着“由音乐构成的戏剧”这一近代歌剧理念的脱颖而出。《奥菲欧》无疑是意大利歌剧真正的开山之作,从此,
期刊
1946年10月9日的夜晚,风云密布。一个来自斯科纳的女孩从旧城区出发前往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她将作为职业歌手进行首场演出。5天前,在马尔默的一场音乐会上,她被告知要在韦伯的《自由射手》中饰演阿加特(Agathe)。原先饰演这个角色的歌手正在休假,导演到很晚才意识到其他人都没有唱过这个角色,于是这一角色的人选落在了这位年轻歌手身上。当时,她还没有与歌剧院签约。  这几天过得非常紧张,临时救场的年
期刊
2017年岁末,古典歌坛痛失德米特里·亚历山大洛维奇·赫瓦罗斯托夫斯基。这位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世界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用顽强的毅力和达观的心态抗击病魔两年半后,最终还是被脑癌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享年仅55岁。  银发飘逸、身材健硕的赫瓦罗斯托夫斯基素有“西伯利亚之虎”的美称,其舞台形象透着凛然之气和王者之风,歌声中似乎永远燃烧着不灭的火焰。孰料天妒英才,斯人英年早逝,携美音驾鹤而去,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