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而言,凸顯生本意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地理这门人文性的学科也不例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具有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识,加强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的研究与优化,设计出更多贴近学生认知基础,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鉴于此,本文对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15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归纳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通过阅读五类工厂的资料,讨论各类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探究这类工厂是否适合在北京布局,理解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
3、通过分析首钢的发展历程,综合、动态分析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理解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会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环节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呈现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钢始建于1919年,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首钢集团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
教师提问:首钢为什么搬迁?影响首钢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析首钢搬迁的原因,思考首钢的布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首钢搬迁”这一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工业区位因素的兴趣。
2、环节二:角色模拟,说出工业区位因素
承转设问:为了使钢铁厂顺利建成投入生产,企业需要与哪些部门打交道。
师生讨论: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教师出示:教材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
教师讲解: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学生思考:土地局、自来水厂、供电局、铁矿厂、煤矿厂、机械厂、银行、环保局、政府部门…
承转设问:结合“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思考,假如你是一名企业家,要建设工厂,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展示:教材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讲解: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社会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学生讨论:从工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思考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区别与共性,得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角色模拟,引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工程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环节三:合作探究,分析工业主导区位因素
教师讲解: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非常理想,但实际上很少有所有条件都具备的场所。所以工厂选址应从主导因素考虑。分组讨论,根据五类工厂的资料,找出各类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思考这类工厂是否适合在北京布局
教师展示:
(1)材料一:炼铝厂。生产1吨铝耗用氧化铝1.92吨、碳0.51吨,电能高达14 000度,电力成本占比30%一40%左右。有色金属冶炼是世界上耗电量最高的工业之一。
(2)材料二:手机装配厂。每部手机要通过400道工序才能完成组装。以郑州富士康为例,长年招聘大量装配工,工人多为初高中学历,无相关专业要求,工人月薪4 000元左右
(3)材料三:通讯技术公司。致力于5G研发,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教师点评:教师对小组发言予以评价、解答
小结:不同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构成不同,一般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进行布局。
学生活动: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能力、意愿的基础上分为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生产活动的成本或收益的可能影响,最后推荐代表总结宣讲。其他小组评价、提问,本小组成员进行必要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企业家的角度,结合北京当地地理环境,对不同案例进行区位分析,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深入理解工厂的选址要与地理条件相适应,渗透人地协调观。
4、环节四:剖析案例,理解工业区位变化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阅读资料,完成活动
教师展示:
材料四:教材活动“以首钢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教材图3.25“首钢搬迁示意图”。
提问:①石景山钢铁厂选址在北京市西郊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②讨论促使首钢搬出北京市的主要原因。
小结: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币技术、市场、交通、劳动力素质、环境标准等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后讨论,分析首钢的布局变化,比较不同时期
区位的异同,分析变化原因,体会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一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布局条件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中的问题情境,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真实案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时间顺序看首钢发展历程,体会不同时期工业区位的空间变化,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通过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使学生将区位原理与区域特点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案例选取、问题设置和活动设计都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身临其境想办法。分析主导区位因素时,引导学生模拟企业家进行决策,合作讨论,对不同案例进行区位分析,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分析工业区位的变化时,呼应导人中的问题情境,深人剖析首钢搬迁案例,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真实案例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的角色,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预留充足的时间,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15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归纳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通过阅读五类工厂的资料,讨论各类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探究这类工厂是否适合在北京布局,理解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
3、通过分析首钢的发展历程,综合、动态分析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理解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会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环节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呈现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钢始建于1919年,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首钢集团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
教师提问:首钢为什么搬迁?影响首钢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析首钢搬迁的原因,思考首钢的布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首钢搬迁”这一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工业区位因素的兴趣。
2、环节二:角色模拟,说出工业区位因素
承转设问:为了使钢铁厂顺利建成投入生产,企业需要与哪些部门打交道。
师生讨论: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教师出示:教材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
教师讲解: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学生思考:土地局、自来水厂、供电局、铁矿厂、煤矿厂、机械厂、银行、环保局、政府部门…
承转设问:结合“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思考,假如你是一名企业家,要建设工厂,选择厂址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展示:教材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讲解: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社会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学生讨论:从工业本身的特点出发,思考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区别与共性,得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角色模拟,引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工程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环节三:合作探究,分析工业主导区位因素
教师讲解: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非常理想,但实际上很少有所有条件都具备的场所。所以工厂选址应从主导因素考虑。分组讨论,根据五类工厂的资料,找出各类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思考这类工厂是否适合在北京布局
教师展示:
(1)材料一:炼铝厂。生产1吨铝耗用氧化铝1.92吨、碳0.51吨,电能高达14 000度,电力成本占比30%一40%左右。有色金属冶炼是世界上耗电量最高的工业之一。
(2)材料二:手机装配厂。每部手机要通过400道工序才能完成组装。以郑州富士康为例,长年招聘大量装配工,工人多为初高中学历,无相关专业要求,工人月薪4 000元左右
(3)材料三:通讯技术公司。致力于5G研发,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教师点评:教师对小组发言予以评价、解答
小结:不同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构成不同,一般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进行布局。
学生活动: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能力、意愿的基础上分为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生产活动的成本或收益的可能影响,最后推荐代表总结宣讲。其他小组评价、提问,本小组成员进行必要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企业家的角度,结合北京当地地理环境,对不同案例进行区位分析,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深入理解工厂的选址要与地理条件相适应,渗透人地协调观。
4、环节四:剖析案例,理解工业区位变化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阅读资料,完成活动
教师展示:
材料四:教材活动“以首钢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教材图3.25“首钢搬迁示意图”。
提问:①石景山钢铁厂选址在北京市西郊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②讨论促使首钢搬出北京市的主要原因。
小结: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币技术、市场、交通、劳动力素质、环境标准等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后讨论,分析首钢的布局变化,比较不同时期
区位的异同,分析变化原因,体会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一类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布局条件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中的问题情境,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真实案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时间顺序看首钢发展历程,体会不同时期工业区位的空间变化,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通过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使学生将区位原理与区域特点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案例选取、问题设置和活动设计都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身临其境想办法。分析主导区位因素时,引导学生模拟企业家进行决策,合作讨论,对不同案例进行区位分析,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分析工业区位的变化时,呼应导人中的问题情境,深人剖析首钢搬迁案例,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真实案例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的角色,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预留充足的时间,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