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子货币作为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形式,它是一种在网上基于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储存的一种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具有交易便捷、交易成本低、简化国家汇兑等的优势,同时也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本文从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出发,分别阐述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 法定准备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发行主要包括了信用卡、有存储性质的预付卡以及纯电子系统形式的用户号码数据文件等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币成为当今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没有金额对象和区域的限制,并且信息流、资金流在网络上传递十分迅速,使得电子货币的规模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对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提出了挑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进一步讨论。
二、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其对于中央银行职能及其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和实施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是否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独立的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是指对于已经制定好的货币政策,央行能否独立的执行。可是,电子货币对这两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银行是否拥有独立的收入。而铸币税收入是中央银行收入的很大一个部分。铸币税是指中央银行发行零利率或低于市场利率的负债(通货和准备金)来换取利息性资产的收益。对于央行来讲,铸币税收入是维持其独立性的一个重要保证。电子货币的竞争发行将严重影响铸币税,中央银行发行电子货币的竞争力越弱、其操作成本越大,铸币税减少的程度越明显。随着铸币税的减少,央行经营费用的收入减少,则中央银行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虽然中央银行有很多的收入来源,但是一些中央银行的经费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部门,这样使得其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另外,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与传统货币相比,更加方便,消费者既可以使用由本国相关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进行外国产品的购买,也可以直接用国外电子货币发行机构以外币或者本币发行的电子货币进行消费,还有可能出现居民利用Internet网络外外国厂商提供智力服务,并将其所得收益直接转成电子货币在国内外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这样的情形很难进行限制。另外,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交易市场的开放性、全天候和无限制等特点,使得网络经济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一国的货币政策很难不再受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使得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就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使得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三)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而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用手段,包括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1、法定准备金。
由传统理论可以知道,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一般来说,基础货币B是由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现金C组成的,而货币供给Ms是由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总额D和流通中的现金C组成,即B=R+C,Ms=D+C,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
在上式中,k表示现金比率,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在现金比率稳定时,中央银行可以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这是法定准备金成为影响力比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原因。显然,这里的基础假设是现金比率的稳定。
但是,在金融机构大力发行电子货币的基础下,模糊了现金和存款的货币层次,而法定准备金的征收是严格按照货币层次划分的,现金并不在法定准备金的征收范围之内。假设电子货币余额为E,则新的货币供应量为:,其中、表示考虑电子货币因素下的现金和存款余额。相应地,货币乘数的公式变为:
上式中e表示电子货币的比率。
若电子货币替代的是存款,则=C,+E与D大致相等,这使得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率的下降,从而m实际上变大了;但是若电子货币替代的现金,则计算货币乘数的分子没有变化,而分母由于电子货币替代了现金,使得现金比率下降,则货币乘数也会变大 。由此可知,电子货币部分替代存款和现金,使得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降和现金比率的不稳定,货币乘数将变大。并且客户可以利用电子货币在现金和储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快速转换,中央银行对这种随机性无法预测,从而央行想准确预测货币乘数变得困难,故想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也增大。
2、再贴现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价格,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来影响资金价格和货币供给。但是在电子货币出现后,网络银行的运营费用低,利率的竞争加剧,在利率自由化的条件下,市场的长期均衡利率比较低,中央银行调节的空间有限。电子货币的发行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调节头寸,保持流动性并扩大或缩小信用规模。由于再贴现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工具,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而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意愿降低。而再贴现政策的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从而电子货币下再贴现政策对调节货币供给的作用会大大降低。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电子货币对公开市场操作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电子货币大规模流通的情况下,银行利率的变动变得十分敏感,而货币资金将随着利率的变动迅速转移,追逐更高收益的状态,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时间将大大缩短,对货币的调节更加迅速。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者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市场买卖,这在客观上响应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四)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预定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效果,分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从目前中央银行的发展来看,一般选择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作为央行的中介目标。而我国,目前是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但是,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今天,货币供应量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其中介目标的作用,有待我们的进一步讨论。
首先,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层次货币的转换等方面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说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很强,是因为依据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的货币层次,而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M0与M1这两个层次,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定义和计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在可控性方面,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的或者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即为可测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和控制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总量性中介目标的规模和程度。但是,电子货币打破了这一理论假设,它使货币流通速度出现随即游走,使得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出现偏差。在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上,基础货币或银行体系储备在本质上是中央银行负责的一部分,并且由于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需求和供给的统计和计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与经济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程度大大下降了。其次,我们看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更加适合。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理论上来说,所受的影响比把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要小。只是利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复杂而已。由于价格信号是市场运行的结果,电子货币的发展通过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水平提高了价格信号的质量,因此电子货币条件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更加适合,更符合金融市场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中央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挑战。对此,央行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首先,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平衡电子货币发行中的社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央行应该在现行货币发行的基础上,统一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建立电子货币的发型资格认证制度,对发型电子货币的名称、流通范围、流通方式等进行规范和合理的资格认证,加强电子货币发行的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保证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支付转账网络系统,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通过发挥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中的领导作用,来实现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发行规模、交易领域、资金流向等的监控。最后,中央银行应积极相机调整货币政策。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调整法定准备金率,逐步放开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的脚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向利率转变,力保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数量经济学,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Reynolds Griffith, Stephen F. Electronic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2]William Jack, Tavneet Suri, Robert Townsend, 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2010:83-122;
[3]C. Freedman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Will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 2000;
[4]Christopher Fogelstrom ,Ann L.Owen , Monetary policy in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currency: an empirical analysis,2004,
关键词 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 法定准备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发行主要包括了信用卡、有存储性质的预付卡以及纯电子系统形式的用户号码数据文件等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币成为当今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没有金额对象和区域的限制,并且信息流、资金流在网络上传递十分迅速,使得电子货币的规模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得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对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提出了挑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进一步讨论。
二、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其对于中央银行职能及其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和实施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是否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独立的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是指对于已经制定好的货币政策,央行能否独立的执行。可是,电子货币对这两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银行是否拥有独立的收入。而铸币税收入是中央银行收入的很大一个部分。铸币税是指中央银行发行零利率或低于市场利率的负债(通货和准备金)来换取利息性资产的收益。对于央行来讲,铸币税收入是维持其独立性的一个重要保证。电子货币的竞争发行将严重影响铸币税,中央银行发行电子货币的竞争力越弱、其操作成本越大,铸币税减少的程度越明显。随着铸币税的减少,央行经营费用的收入减少,则中央银行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虽然中央银行有很多的收入来源,但是一些中央银行的经费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部门,这样使得其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另外,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与传统货币相比,更加方便,消费者既可以使用由本国相关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进行外国产品的购买,也可以直接用国外电子货币发行机构以外币或者本币发行的电子货币进行消费,还有可能出现居民利用Internet网络外外国厂商提供智力服务,并将其所得收益直接转成电子货币在国内外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这样的情形很难进行限制。另外,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交易市场的开放性、全天候和无限制等特点,使得网络经济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一国的货币政策很难不再受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使得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就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使得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三)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而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用手段,包括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1、法定准备金。
由传统理论可以知道,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一般来说,基础货币B是由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现金C组成的,而货币供给Ms是由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总额D和流通中的现金C组成,即B=R+C,Ms=D+C,货币乘数可以表示为:
在上式中,k表示现金比率,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在现金比率稳定时,中央银行可以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这是法定准备金成为影响力比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原因。显然,这里的基础假设是现金比率的稳定。
但是,在金融机构大力发行电子货币的基础下,模糊了现金和存款的货币层次,而法定准备金的征收是严格按照货币层次划分的,现金并不在法定准备金的征收范围之内。假设电子货币余额为E,则新的货币供应量为:,其中、表示考虑电子货币因素下的现金和存款余额。相应地,货币乘数的公式变为:
上式中e表示电子货币的比率。
若电子货币替代的是存款,则=C,+E与D大致相等,这使得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率的下降,从而m实际上变大了;但是若电子货币替代的现金,则计算货币乘数的分子没有变化,而分母由于电子货币替代了现金,使得现金比率下降,则货币乘数也会变大 。由此可知,电子货币部分替代存款和现金,使得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降和现金比率的不稳定,货币乘数将变大。并且客户可以利用电子货币在现金和储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快速转换,中央银行对这种随机性无法预测,从而央行想准确预测货币乘数变得困难,故想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也增大。
2、再贴现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价格,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来影响资金价格和货币供给。但是在电子货币出现后,网络银行的运营费用低,利率的竞争加剧,在利率自由化的条件下,市场的长期均衡利率比较低,中央银行调节的空间有限。电子货币的发行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调节头寸,保持流动性并扩大或缩小信用规模。由于再贴现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工具,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而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意愿降低。而再贴现政策的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从而电子货币下再贴现政策对调节货币供给的作用会大大降低。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电子货币对公开市场操作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电子货币大规模流通的情况下,银行利率的变动变得十分敏感,而货币资金将随着利率的变动迅速转移,追逐更高收益的状态,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时间将大大缩短,对货币的调节更加迅速。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者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市场买卖,这在客观上响应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四)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预定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效果,分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从目前中央银行的发展来看,一般选择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作为央行的中介目标。而我国,目前是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但是,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今天,货币供应量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其中介目标的作用,有待我们的进一步讨论。
首先,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层次货币的转换等方面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说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很强,是因为依据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的货币层次,而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M0与M1这两个层次,使得中央银行难以准确定义和计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在可控性方面,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的或者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即为可测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和控制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总量性中介目标的规模和程度。但是,电子货币打破了这一理论假设,它使货币流通速度出现随即游走,使得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出现偏差。在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上,基础货币或银行体系储备在本质上是中央银行负责的一部分,并且由于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需求和供给的统计和计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与经济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程度大大下降了。其次,我们看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更加适合。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理论上来说,所受的影响比把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要小。只是利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复杂而已。由于价格信号是市场运行的结果,电子货币的发展通过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水平提高了价格信号的质量,因此电子货币条件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更加适合,更符合金融市场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中央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挑战。对此,央行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首先,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平衡电子货币发行中的社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央行应该在现行货币发行的基础上,统一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建立电子货币的发型资格认证制度,对发型电子货币的名称、流通范围、流通方式等进行规范和合理的资格认证,加强电子货币发行的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保证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支付转账网络系统,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通过发挥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中的领导作用,来实现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发行规模、交易领域、资金流向等的监控。最后,中央银行应积极相机调整货币政策。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调整法定准备金率,逐步放开对市场利率的管制,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的脚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向利率转变,力保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数量经济学,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Reynolds Griffith, Stephen F. Electronic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2]William Jack, Tavneet Suri, Robert Townsend, 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2010:83-122;
[3]C. Freedman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Will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 2000;
[4]Christopher Fogelstrom ,Ann L.Owen , Monetary policy in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currency: an empirical analysi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