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一)“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儿童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儿童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少有“这一个”儿童。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激情投入,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此语文当然远离儿童,如此课堂必然高耗低效。
(二)“伪儿童化”泛滥成灾
所谓“伪儿童化”,就是表面儿童化、虚假儿童化,看似尊重儿童,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实则是让儿童扮演群众演员,配合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师大“秀”课堂教学的技巧的同时,学生几无所得。有的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语言文字不见踪影;有的教师让学生拓展资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拓展内容与文本的教学相去甚远;有的教师无视儿童错误的价值取向,对“白骨精孝敬父母”这类生成拍手叫好,将儿童引入歧途;“有的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在引导中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有的硬要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有的苛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只要回答不是教师的预设就是错误的……”
(三)教学目标定位失当
儿童是成长中的“这一个”,他们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所以教学提倡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进而抵达儿童的“最优发展区”。
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的文本内容上转圈圈,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小动物过冬》一课,除了学习几个生字,就是带着学生学习文中几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另外再补充介绍其他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其名曰:拓展阅读。至于阅读这类童话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学生则不得而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童话,还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乐于阅读、自主阅读、读有所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一)教科学的语文
用“科学”来界定语文,似乎并不科学,这种认识正是造成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需要感悟、品味,但并不代表语文教学就不需要精确和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确和科学的。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
(二)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四)教有用的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生字词语的固化讲解、课文读背的反复操作、练习试题的铺天盖地)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总之,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一)“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儿童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儿童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少有“这一个”儿童。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激情投入,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此语文当然远离儿童,如此课堂必然高耗低效。
(二)“伪儿童化”泛滥成灾
所谓“伪儿童化”,就是表面儿童化、虚假儿童化,看似尊重儿童,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实则是让儿童扮演群众演员,配合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师大“秀”课堂教学的技巧的同时,学生几无所得。有的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语言文字不见踪影;有的教师让学生拓展资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拓展内容与文本的教学相去甚远;有的教师无视儿童错误的价值取向,对“白骨精孝敬父母”这类生成拍手叫好,将儿童引入歧途;“有的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在引导中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有的硬要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有的苛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只要回答不是教师的预设就是错误的……”
(三)教学目标定位失当
儿童是成长中的“这一个”,他们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所以教学提倡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进而抵达儿童的“最优发展区”。
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的文本内容上转圈圈,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小动物过冬》一课,除了学习几个生字,就是带着学生学习文中几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另外再补充介绍其他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其名曰:拓展阅读。至于阅读这类童话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学生则不得而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童话,还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乐于阅读、自主阅读、读有所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一)教科学的语文
用“科学”来界定语文,似乎并不科学,这种认识正是造成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需要感悟、品味,但并不代表语文教学就不需要精确和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确和科学的。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
(二)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四)教有用的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生字词语的固化讲解、课文读背的反复操作、练习试题的铺天盖地)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总之,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