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
请看《小稻秧历险记》教学片段: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教师作势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体现“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朗读是一种感悟,指导的方法很多,可以听录音,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来读,自己觉得读得好,大家听着觉得好就可以了。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第八次》第4自然段,一个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没有读出感情。我又让另一个学生读这一节,该生读得非常投入。我立刻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前一个同学读得没有感情,第二个同学读得“有感情”。
生2:前一个同学仿佛只是把课文读出来了,但缺少点什么。后一个同学读书是……他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声音是从心里发出的”,多么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也是学生的感悟。我们常给学生讲,朗读要“有感情”,学生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是呀,这么多年的企盼找到答案了:朗读就是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是把纯理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如听天书,就是不理解。今天,他们一下子找到了朗读的“诀窍”。
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如教学《西门豹》我采取以读为主,先让学生试读,熟悉人物,然后细读,了解课文内容,再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体会西门豹怎样关心邺地百姓,与作者的情感相融,最后通过赛读、分角色读、复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惩办巫婆方法之妙,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
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
朗读也要注意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如《维生素C故事》中的两个句子:“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他们还活着!”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个感叹号是哥伦布想到与他朝夕相处的船员此次已经不能与他一起回到故乡,特别伤心!要读出哥伦布内心的难受。第二个感叹号表达了哥伦布本来想他们必死无疑,但是没有想到他们不治而愈,居然还活着,真是一个奇迹。要读出又惊又喜的心情。
3.适时范读。教师适时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但范读不能故意拿腔作调,应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如范读课文《小珊迪》,由于老师读得饱含感情,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不少学生的脸上挂着泪珠。读完后,一位学生说:“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我课前预习,读‘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通红……’这一段怎么也体会不了句子中蕴含的情感,现在听老师读完后,我知道应该怎样读了。”
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如教学古诗《绝句》,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黄鹂欢唱、白鹭飞翔、远山积雪、江边泊船的生机盎然的画面已经映入学生脑海,任由他们展开想象,自由驰骋。又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联想和想象,通过“白浪翻滚”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像;由“浪潮越来越近”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感受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使想象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5.品评升华。品评朗读本身就是理解文本、学习和运用朗读技巧的过程。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专心听,动口说,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单位 昆明高新一小
◇责任编辑:刘岭南◇
请看《小稻秧历险记》教学片段: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教师作势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体现“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朗读是一种感悟,指导的方法很多,可以听录音,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来读,自己觉得读得好,大家听着觉得好就可以了。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第八次》第4自然段,一个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没有读出感情。我又让另一个学生读这一节,该生读得非常投入。我立刻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前一个同学读得没有感情,第二个同学读得“有感情”。
生2:前一个同学仿佛只是把课文读出来了,但缺少点什么。后一个同学读书是……他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声音是从心里发出的”,多么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也是学生的感悟。我们常给学生讲,朗读要“有感情”,学生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是呀,这么多年的企盼找到答案了:朗读就是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是把纯理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如听天书,就是不理解。今天,他们一下子找到了朗读的“诀窍”。
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如教学《西门豹》我采取以读为主,先让学生试读,熟悉人物,然后细读,了解课文内容,再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体会西门豹怎样关心邺地百姓,与作者的情感相融,最后通过赛读、分角色读、复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惩办巫婆方法之妙,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
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
朗读也要注意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如《维生素C故事》中的两个句子:“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他们还活着!”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个感叹号是哥伦布想到与他朝夕相处的船员此次已经不能与他一起回到故乡,特别伤心!要读出哥伦布内心的难受。第二个感叹号表达了哥伦布本来想他们必死无疑,但是没有想到他们不治而愈,居然还活着,真是一个奇迹。要读出又惊又喜的心情。
3.适时范读。教师适时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但范读不能故意拿腔作调,应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如范读课文《小珊迪》,由于老师读得饱含感情,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不少学生的脸上挂着泪珠。读完后,一位学生说:“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我课前预习,读‘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通红……’这一段怎么也体会不了句子中蕴含的情感,现在听老师读完后,我知道应该怎样读了。”
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如教学古诗《绝句》,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黄鹂欢唱、白鹭飞翔、远山积雪、江边泊船的生机盎然的画面已经映入学生脑海,任由他们展开想象,自由驰骋。又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联想和想象,通过“白浪翻滚”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像;由“浪潮越来越近”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感受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使想象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5.品评升华。品评朗读本身就是理解文本、学习和运用朗读技巧的过程。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专心听,动口说,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单位 昆明高新一小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