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对学生导行呢?我的做法是:榜样导向法;目标激励法;实践体验法对;对比辨析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对学生导行 做法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对学生导行呢?我的做法是:
1. 榜样导向法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用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 注意榜样的典型性。选择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弓召力的典型形象作为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激励。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周总理这样的伟大人物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从小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2 注意榜样的接近性。选择身边的同学、教师等作榜样,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学,心服口服。如学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课,为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新型关系,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用本地一个学生患白血病,学校领导、老师、同学踊跃捐款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的感染更加深刻。
1.3 注意榜样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榜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如在《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生活好了,还用得着勤俭节约吗?在教学中,我们补充用学生熟悉的《周总理的睡衣》这个材料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解放后,应该说生活条件是可以的,但周总理一件睡衣却是补了又补。我们与周总理相比,有多大差距啊!这样的教育,收效要好得多。
1.4 注意榜样的适应性。有些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教育学生学习榜样是要学习其精神,而不是外在行为的简单模仿。如教学《做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赖宁是要学习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他爱护集体财产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像赖宁那样奋不顾身去救火。
2. 目标激励法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行为的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事要有毅力》这一课,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有毅力,能长期地、不用疲倦地、毫不松懈地努力。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如学生的晨跑,先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在体育场跑完三圈,能坚持一个星期,教师给予鼓励;再提出每天跑四圈的目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反映开始的时候腰酸腿痛,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越跑越轻松了,不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大家都体会到毅力的巨大作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启发学生,跑步如此,做其他事情呢?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定能获得成功。
3. 实践体验法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纽带。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内外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体验。在《让祖国大地常绿》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绿化祖国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了让学生去体验植树造林的艰辛,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我们布置学生在宅前屋后种活两棵树,同时指导学生植树护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体会到了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同学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样,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快中,产生了良好的导行效应。
4.对比辨析法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作“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对学生导行 做法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对学生导行呢?我的做法是:
1. 榜样导向法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用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 注意榜样的典型性。选择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弓召力的典型形象作为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激励。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周总理这样的伟大人物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从小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2 注意榜样的接近性。选择身边的同学、教师等作榜样,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学,心服口服。如学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课,为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新型关系,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用本地一个学生患白血病,学校领导、老师、同学踊跃捐款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的感染更加深刻。
1.3 注意榜样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榜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如在《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生活好了,还用得着勤俭节约吗?在教学中,我们补充用学生熟悉的《周总理的睡衣》这个材料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解放后,应该说生活条件是可以的,但周总理一件睡衣却是补了又补。我们与周总理相比,有多大差距啊!这样的教育,收效要好得多。
1.4 注意榜样的适应性。有些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教育学生学习榜样是要学习其精神,而不是外在行为的简单模仿。如教学《做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赖宁是要学习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他爱护集体财产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像赖宁那样奋不顾身去救火。
2. 目标激励法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行为的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事要有毅力》这一课,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有毅力,能长期地、不用疲倦地、毫不松懈地努力。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如学生的晨跑,先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在体育场跑完三圈,能坚持一个星期,教师给予鼓励;再提出每天跑四圈的目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反映开始的时候腰酸腿痛,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越跑越轻松了,不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大家都体会到毅力的巨大作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启发学生,跑步如此,做其他事情呢?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定能获得成功。
3. 实践体验法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纽带。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内外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体验。在《让祖国大地常绿》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绿化祖国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了让学生去体验植树造林的艰辛,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我们布置学生在宅前屋后种活两棵树,同时指导学生植树护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体会到了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同学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样,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快中,产生了良好的导行效应。
4.对比辨析法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作“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