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巧于“突破”离不开课堂引导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不会阅读,既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能力,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寻找阅读的“突破口”,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作者的匠心,透视出文章的内容。独特新颖的,能够亮人眼目;平实质朴的,往往藏巧于拙,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迹”,能够掌控文章的根本所在。无疑,对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也值得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
  《甜甜的泥土》,一个“甜甜”,让人们舌底生津,而用以限制泥土,则难免让人生疑,泥土是甜的,是真的吗?怎么回事?《蓝蓝的威尼斯》一个“蓝蓝”,唤起人们美好的想象,一个立体的威尼斯似乎赫然出现,那样神奇,那样富有魅力,让我们悠然为之神往。
  《背影》虽然普通,可一个背影藏着一份艰辛,藏着无限温馨,有父子情感的碰撞和交流,看似普通,实则为作者情之所在,意之所在,它是行文的线索,亮点之所在。更不用说《飞红滴翠记黄山》中“飞红滴翠”的夺人眼球,《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人疑虑重重,那《幽径悲剧》《画山绣水》……一样的引领我们去探究,去思索。
  由题目入手细加品味,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独可以掌握题目拟制的技巧,题目拟制的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对题目的分析,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题目、品味题目,以便领悟作者的匠心。
  二、阅读的“突破”在于“考察”过渡。
  文章中有效的过渡可以使文章上下贯通一气,结构上榫眼缝合,借助于过渡,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匠心,方便于我们解读文章的内容,借助对过渡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意识。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虽是简单的一句,“最妙”也是赞语,可我们由此会想到济南的冬天,有阳光下的温情之妙,也有雪后小山的装扮之景。其承接传送的作用是可以看得出的。
  三、阅读的“突破”在于“体会”抒情和议论。
  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又一焦点,它往往是作者观点的显露之所,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迸发,对这些地方细加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
  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分析,例如《白杨礼赞》不仅有“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赞美声声”,更有强化文章主旨的含情的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唯此,文章的主旨得以更高的彰扬,更重的强化。
  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文字需要我们去揣摩,去思考,由抒情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脉搏,由议论的话语,我们能够明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主张。引导学生于此用力,可说是阅读的又一条捷径。
  四、阅读的“突破”在于“思考”结尾的匠心。
  “画龙”还需巧“点睛”,文章的作者往往不仅注意精心打造开头,运筹中间,而且在结尾上也颇为用心,以求得“撞钟”之效,使之余音不绝,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阅读文章,必须注意对结尾的考究,以明确其“匠心”所在。
  文章不同,内容不同,其“点睛”的手法当然会有所区别。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尾是这样的简洁,但文章流露的冷漠的态度,孔乙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却无不赫然在目,其让人心酸之况,让人们感同身受。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的结尾张扬出时代的主旋律,基调高昂,情绪饱满,其情如火山般喷涌,给人鼓舞,促人振奋,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个旋律之所以能够如此昂扬,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步步推出的,没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哪里会这样的效果,虽戛然而止,而回声不绝。因而考究“睛”不能也不可忽视“龙身”,因了“龙身”,“睛”才有所依托,才更明更亮,更灵动飞扬。
  《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向我们示意:‘课完了……你们走吧。’”之所以能撼动人心,就在于韩麦尔先生的无语,他的痛,他的哀尽在于此,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当我们明确了阅读应该在哪里下功夫,当我们的课堂对学生引导成功,学生必然可以在阅读上得以“突破”,从而让阅读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变成一种内部力量。但人的兴趣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如果我们教师引入新课都是“请同学们翻开第几页”,那就变成了例行公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则不同,通过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进入“共振”的境界,学生就会兴趣大增,主动性就发挥出来了。  二、易位对
期刊
一、关注弱势群体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会经常性地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瞧瞧,你现在的表现不错,只要能够长期坚持,更多的成功等着你。”“这个问题你说得
期刊
语文是极具魅力的一门学科。它有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情感的净化,人格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就必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在情境中享受语文,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语文,犹如汤之于盐。盐须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语文需
期刊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
期刊
语文学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广泛地积累、不断地拓展,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那么,在新课改强调积累的情况下,语文学习应改积累什么?又有哪些好的积累方法呢?  首先是积累什么的问题。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语文要积累基础知识,比如字音、字形、成语以及古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等,当然也包括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还有学习方法的积累,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语文活动的开展,使考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和名家名著常识,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这些都是考生展示才情,厚实文化底蕴的资本。考场作文若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打开积累的宝库,巧联妙引,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文章增添几分书卷气,增添几丝文化厚重,令阅卷老师爱不释手。那么,如何运用巧联妙引法从
期刊
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教学实践中,应在“精”字上下功夫。  其一,内容精。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全抓不可以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一、范读  文言文风格古朴,语言典雅。从美学角度讲,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对审美主体而言,在范读阶段不仅要注意一些僻字、通假字和形同义异异读字。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去完整地把握理想的审美知觉。如讲授《爱莲说》首先营造一个古声古韵的氛围,可利用音乐的感
期刊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
期刊
谈起作文教学,恐所有同行都又爱又恨:爱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只要让学生多读书,多模仿,多练习,得个良好是不成问题的,考试也落不了多少分,老师也不用太费心;恨的是得高分太难,想提高太难,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遣词、书写,方方面面都抓阅卷老师金睛,多得几分,那可也真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终于明白了孔老夫子的话“因材施教”。抓住了这个教学真谛,我发现:作文提高并不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