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的第一年充满了争议,在移民、环保、安防等各个方面,特朗普总统的白宫都采取了令人咋舌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界。2017年8月初《纽约时报》爆料,美国司法部的内部文件显示,特朗普任命的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指示司法部的“民权办公室”调集资源,准备对美国大学入学的平权政策(Affirmafive Action)进行调查,以寻求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可能的种族歧视问题。
紧接着9月初,特朗普又宣布奥巴马的重大政绩之一“童年非法入境者暂缓遣返法令”(简称DACA,或者叫梦想者法案)有可能违宪,需要在六个月后终止,要求国会在此期间制定出替代的政策,此举引发大规模抗议,数百所美国大学校长纷纷发声,指示校警不要骚扰非法移民大学生,这类大学生最多的加州大学甚至于次日就把特朗普政府告上了法庭。中国读者可能对美国大学入学的审核标准和平权政策比较陌生,本文从平权政策的历史、在美国大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近年来引起的社会反弹,尝试对特朗普政府此举进行剖析,并探究此举对华裔大学生的可能影响。
什么是平权政策?
平权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美国建国以来,其移民国家的本质决定了种族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从北美大陆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与白人移民的各种争端,到黑奴引发的美国内战,再到近百年前的华人和日裔受歧视问题,20世纪中叶的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一系列民权抗争,以及最近几年的“Black LifeMatter”运动……美国各个种族都在为自己族群寻求公平和公正的待遇。1960年代,黑人平权运动在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带领下风起云涌,肯尼迪、约翰逊等几位总统相继签署法令,要求政府(包括公立大学)在雇佣和招生时不得有种族歧视,必须给予所有申请人平等的机会,也就是如今泛称的“平权政策”。
美国大学是怎样遵循平权政策招生的?
美国大学采取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并非唯一标准。平权政策出台以前,美国种族隔离严重,高等教育也是重灾区,特别是南方的大学,直到1961年黑人学生都不允许入白人就读的大部分大学。在笫二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的黑人士兵本来可以受到“士兵教育法案”的照顾,免费读大学的,却在国内的种族歧视面前败下阵来。虽然平权政策被总统签署成法令,但种族歧视当然没有因此立马消失。1963年6月,发生了一起标志性的事件: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全白人大学)在州长的带领下拒绝两名黑人学生入学,引发了三K党和国民警卫队的正面对抗——学校的去种族隔离化,成了平权运动中的分水岭。
平权政策磕磕碰碰,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美国大学,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早已忠实执行。虽然有些传统黑人大学并没有太多其他族裔入学,但是种族的确不能成为任何大学拒收学生的唯一原因。可是,平权政策到了现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意是为了纠正几百年来美国在种族歧视中犯下的严重错误,扶持因为受歧视而没有办法得到教育、就业等平等机会的少数族裔,因为美国大学招生政策的模糊性,却往往成为“反向歧视”白人的工具。许多美国大学不成文的规定甚至潜台词是,借“增加学生群体种族多样性”的名义对少数族裔实施倾斜,利用平权政策多招非白人学生,甚至不惜降低录取标准。比如几年前被白人女學生告上法庭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就规定了高中成绩排名在全校前10%的德州学生,可以获得自动录取,但是剩下的90%学生,则要看课外活动、领导才能等软实力,语焉不详。这位白人女学生,就是看到比自己成绩差的黑人朋友被录取而愤愤不平。虽然最后联邦最高法院选择站在了大学这边,但是类似状告大学的案件层出不穷,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平权政策的不满。
的确,数据显示,对比数间美国顶尖大学的2005年录取率依据种族的分布,黑人的录取率比总录取率高了至少39%,如麻省理工的总录取率为15.9%,黑人申请人的录取率却高达31.6%,也就是说高了将近一倍,如果说录取时没有向黑人倾斜,那真是很难让人信服。
事实上近年来不仅白人,亚裔也开始反对大学录取中的平权政策。亚裔虽然在美国总人口中仅占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族裔,但教育程度却是最高的,49%以上的亚裔美国人有本科或以上的学位,远高于美国平均的28%。他们的后代自然不甘落后,读书拔尖,这也导致了因为亚裔申请美国大学占人数比例太多,而惨被歧视。比如常青藤联盟一直有内部亚裔配额,其结果是尽管近20年来亚裔人口比例一直在增长,但亚裔录取比例却始终维持在17%左右。2012年,加州的另一位南美裔议员提出的SCA-5法案,想要改变209法案中“公共教育”的字眼,就是想让种族重新成为录取的决定因素,达到照顾南美裔的目的,结果遭到了亚裔的强烈反对。
再比如,最难考的医科大学明显向黑人和南美裔倾斜,来自于美国医科大学联合会的数据,分别列出了三个成绩段不同种族学生的录取率,可见,亚裔的录取率比别的种族低了一大截,甚至仅有黑人的1/4不到。
近年来也有加州议员提出了“亚裔细分法案”,意图把东南亚的亚裔和中韩日等地区分开,旨在脱离平权政策对亚裔的“反向歧视”,这项分裂和削弱亚裔政治力量的法案触发了华裔的抗议,最终没有通过。
美国社会为什么会对平权政策有争议?
以平权之名,行种族优待之实,平权政策却导致了不平等,不难想象,这个政策长期受到各种批评,原本意图解决种族问题的政策却成了种族冲突的导火索。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人和大学对簿公堂,挑战平权政策,控诉它违反了美国宪法中的“第十四条修正案”(保障所有美国人被平等对待)。尽管1977-1978年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一案就明确指出在大学录取中实施种族配额制度违宪,2003年的格鲁特诉密歇根大学案却得到了联邦法院的支持,指出只要不实施明确的种族配额,录取中考虑种族不违法。
文章开篇《纽约时报》爆料的司法部这个文件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特朗普指挥下的司法部打算绕过负责处理教育公平性问题的“教育机会办公室”,直接由特朗普手下的政客插手平权政策在教育界的实施。这是因为“教育机会办公室”里都是职业公务员,不受选举影响,而特朗普和塞申斯是出了名的反对非法移民,被视为对少数族裔很不友好。最近的例子是特朗普在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镇发生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左派反对民众的暴力冲突中,不愿一面倒的指责白人至上主义者,而是认为双方都有暴力行径,各打五十大板,被看作他不愿得罪保守的白人支持者的铁证。而塞申斯在阿拉巴马州当检察官期间,曾经试图找黑人民权积极分子的茬,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污点。
曾在里根和老布什政府里负责民权事务的罗杰克·罗格就表示,重审大学入学审核中平权政策的实施非常有必要,美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平权政策早就该重新修订,不能任其偏袒黑人和南美裔,以至于歧视白人甚至亚裔。可是同时,也有大批平权人士指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仍然十分严重,平权政策起到了巨大的良性作用,不能被废除。
对华裔大学生有没有影响?
基于上述种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貌似政治不正确的结论:美国如果取消了大学入学审核中的种族考量,很可能会对于亚裔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亚裔的背景不再成为牵绊,而是可以单凭能力和其他种族平等竞争了。因此,不少华人团体都在总统大选中支持了特朗普总统,为的就是这种来之不易的平等。
美国高等教育界大部分人都属于左派,对于少数族裔学生是非常欢迎的,所以在美国大学中少数族裔受歧视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近10年来美国适龄大学生减少,所以美国大学都在积极招揽中国留学生。
应该说,平权政策出发点具有巨大的善意,这半个世纪以来对于保护美国少数族裔的教育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平权政策不能成为某些种族逃避公平竞争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他们用于掠取其他种族的教育权益的工具。平权政策,的确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
紧接着9月初,特朗普又宣布奥巴马的重大政绩之一“童年非法入境者暂缓遣返法令”(简称DACA,或者叫梦想者法案)有可能违宪,需要在六个月后终止,要求国会在此期间制定出替代的政策,此举引发大规模抗议,数百所美国大学校长纷纷发声,指示校警不要骚扰非法移民大学生,这类大学生最多的加州大学甚至于次日就把特朗普政府告上了法庭。中国读者可能对美国大学入学的审核标准和平权政策比较陌生,本文从平权政策的历史、在美国大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近年来引起的社会反弹,尝试对特朗普政府此举进行剖析,并探究此举对华裔大学生的可能影响。
什么是平权政策?
平权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美国建国以来,其移民国家的本质决定了种族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从北美大陆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与白人移民的各种争端,到黑奴引发的美国内战,再到近百年前的华人和日裔受歧视问题,20世纪中叶的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一系列民权抗争,以及最近几年的“Black LifeMatter”运动……美国各个种族都在为自己族群寻求公平和公正的待遇。1960年代,黑人平权运动在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带领下风起云涌,肯尼迪、约翰逊等几位总统相继签署法令,要求政府(包括公立大学)在雇佣和招生时不得有种族歧视,必须给予所有申请人平等的机会,也就是如今泛称的“平权政策”。
美国大学是怎样遵循平权政策招生的?
美国大学采取自主招生,高考成绩并非唯一标准。平权政策出台以前,美国种族隔离严重,高等教育也是重灾区,特别是南方的大学,直到1961年黑人学生都不允许入白人就读的大部分大学。在笫二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的黑人士兵本来可以受到“士兵教育法案”的照顾,免费读大学的,却在国内的种族歧视面前败下阵来。虽然平权政策被总统签署成法令,但种族歧视当然没有因此立马消失。1963年6月,发生了一起标志性的事件: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全白人大学)在州长的带领下拒绝两名黑人学生入学,引发了三K党和国民警卫队的正面对抗——学校的去种族隔离化,成了平权运动中的分水岭。
平权政策磕磕碰碰,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美国大学,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早已忠实执行。虽然有些传统黑人大学并没有太多其他族裔入学,但是种族的确不能成为任何大学拒收学生的唯一原因。可是,平权政策到了现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意是为了纠正几百年来美国在种族歧视中犯下的严重错误,扶持因为受歧视而没有办法得到教育、就业等平等机会的少数族裔,因为美国大学招生政策的模糊性,却往往成为“反向歧视”白人的工具。许多美国大学不成文的规定甚至潜台词是,借“增加学生群体种族多样性”的名义对少数族裔实施倾斜,利用平权政策多招非白人学生,甚至不惜降低录取标准。比如几年前被白人女學生告上法庭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就规定了高中成绩排名在全校前10%的德州学生,可以获得自动录取,但是剩下的90%学生,则要看课外活动、领导才能等软实力,语焉不详。这位白人女学生,就是看到比自己成绩差的黑人朋友被录取而愤愤不平。虽然最后联邦最高法院选择站在了大学这边,但是类似状告大学的案件层出不穷,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平权政策的不满。
的确,数据显示,对比数间美国顶尖大学的2005年录取率依据种族的分布,黑人的录取率比总录取率高了至少39%,如麻省理工的总录取率为15.9%,黑人申请人的录取率却高达31.6%,也就是说高了将近一倍,如果说录取时没有向黑人倾斜,那真是很难让人信服。
事实上近年来不仅白人,亚裔也开始反对大学录取中的平权政策。亚裔虽然在美国总人口中仅占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族裔,但教育程度却是最高的,49%以上的亚裔美国人有本科或以上的学位,远高于美国平均的28%。他们的后代自然不甘落后,读书拔尖,这也导致了因为亚裔申请美国大学占人数比例太多,而惨被歧视。比如常青藤联盟一直有内部亚裔配额,其结果是尽管近20年来亚裔人口比例一直在增长,但亚裔录取比例却始终维持在17%左右。2012年,加州的另一位南美裔议员提出的SCA-5法案,想要改变209法案中“公共教育”的字眼,就是想让种族重新成为录取的决定因素,达到照顾南美裔的目的,结果遭到了亚裔的强烈反对。
再比如,最难考的医科大学明显向黑人和南美裔倾斜,来自于美国医科大学联合会的数据,分别列出了三个成绩段不同种族学生的录取率,可见,亚裔的录取率比别的种族低了一大截,甚至仅有黑人的1/4不到。
近年来也有加州议员提出了“亚裔细分法案”,意图把东南亚的亚裔和中韩日等地区分开,旨在脱离平权政策对亚裔的“反向歧视”,这项分裂和削弱亚裔政治力量的法案触发了华裔的抗议,最终没有通过。
美国社会为什么会对平权政策有争议?
以平权之名,行种族优待之实,平权政策却导致了不平等,不难想象,这个政策长期受到各种批评,原本意图解决种族问题的政策却成了种族冲突的导火索。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人和大学对簿公堂,挑战平权政策,控诉它违反了美国宪法中的“第十四条修正案”(保障所有美国人被平等对待)。尽管1977-1978年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一案就明确指出在大学录取中实施种族配额制度违宪,2003年的格鲁特诉密歇根大学案却得到了联邦法院的支持,指出只要不实施明确的种族配额,录取中考虑种族不违法。
文章开篇《纽约时报》爆料的司法部这个文件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特朗普指挥下的司法部打算绕过负责处理教育公平性问题的“教育机会办公室”,直接由特朗普手下的政客插手平权政策在教育界的实施。这是因为“教育机会办公室”里都是职业公务员,不受选举影响,而特朗普和塞申斯是出了名的反对非法移民,被视为对少数族裔很不友好。最近的例子是特朗普在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镇发生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左派反对民众的暴力冲突中,不愿一面倒的指责白人至上主义者,而是认为双方都有暴力行径,各打五十大板,被看作他不愿得罪保守的白人支持者的铁证。而塞申斯在阿拉巴马州当检察官期间,曾经试图找黑人民权积极分子的茬,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污点。
曾在里根和老布什政府里负责民权事务的罗杰克·罗格就表示,重审大学入学审核中平权政策的实施非常有必要,美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平权政策早就该重新修订,不能任其偏袒黑人和南美裔,以至于歧视白人甚至亚裔。可是同时,也有大批平权人士指出,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仍然十分严重,平权政策起到了巨大的良性作用,不能被废除。
对华裔大学生有没有影响?
基于上述种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貌似政治不正确的结论:美国如果取消了大学入学审核中的种族考量,很可能会对于亚裔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亚裔的背景不再成为牵绊,而是可以单凭能力和其他种族平等竞争了。因此,不少华人团体都在总统大选中支持了特朗普总统,为的就是这种来之不易的平等。
美国高等教育界大部分人都属于左派,对于少数族裔学生是非常欢迎的,所以在美国大学中少数族裔受歧视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近10年来美国适龄大学生减少,所以美国大学都在积极招揽中国留学生。
应该说,平权政策出发点具有巨大的善意,这半个世纪以来对于保护美国少数族裔的教育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平权政策不能成为某些种族逃避公平竞争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他们用于掠取其他种族的教育权益的工具。平权政策,的确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