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文素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作者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将“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创设生动的情境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乏味、难懂的。因此情境教学借助一些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老师找一些有关银河、宇宙的图片,并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现在你们已经来到了浩瀚的宇宙中了,你们看见银河了吗?你们想说些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的兴趣可能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之也就有可能会提高。再例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先配乐播放一些关于台湾的风景,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其慢慢融入课堂中,接着在黑板上画出几座山,并引读“台湾的山多,山谷......”学生看到简笔画就来了兴趣,纷纷和老师一起读句子。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蝴蝶,找几个学生把蝴蝶“送回家”,学生都非常积极,高高地举起小手,争抢着要把蝴蝶“送回家”。这一简单的举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氛围,改变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教学的课堂氛围之中,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的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的。基于小学生心理上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春笋》一课时,教师带一只春笋进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首先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学生都看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你看你看,春笋外面的衣服真的是浅褐色的。”有的说:“原来这就是浅褐色呀!”学生观察完它的外形后,再剥开外面的壳,学生再次观察。剥的过程中,听见小朋友不断地说:“哇,它的外衣好多呀,剥也剥不完。”有的说:“我见过妈妈也这样剥过春笋,一层又一层,里面是白白的。”还有的说:“我吃过这个,我最喜欢吃春笋了。”就这样让语文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乐趣,有兴趣。这样一来,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起来学生也觉得轻松。再例如,教学写话《未来的交通工具》时,先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谈一谈如今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并一一板书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每说到一个交通工具,并被老师记录在黑板上时,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再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坐上去的感受,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存在的缺陷。学生一谈起这样的话题,就开始滔滔不绝了,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气氛非常好。做好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再开始切入主题,让学生结合刚才所说的现有交通工具的特点,来谈谈希望未来会出现怎样的交通工具。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构思,虽然课堂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效果很不错。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来谈,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
三、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归根结底,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為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做任何事要在做上学,要在做上教,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以我们要以“做”为中心。那么,在语文教学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例如,在教学《学棋》一课时,不单单要让学生知道学棋的这两位学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的时候走了神儿,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说,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学棋还是学其他的东西,语文也好,数学也好都要专心致志,只有一心一意学习的小朋友才能学有所成。同时,也可以结合班级里面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和学生们探讨,问一问小朋友觉得班长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同学们都说很认真、很专心,老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专心致志。”老师进而告诉学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当上班长。学生从自己的身边也发现了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比以前更加认真、更加专心。再例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我先创设情境:“小河流过了一片树林,树林里也有一对好邻居,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出示小鸟和树林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让学生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启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热爱语文,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文素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作者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将“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创设生动的情境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乏味、难懂的。因此情境教学借助一些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老师找一些有关银河、宇宙的图片,并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现在你们已经来到了浩瀚的宇宙中了,你们看见银河了吗?你们想说些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的兴趣可能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之也就有可能会提高。再例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先配乐播放一些关于台湾的风景,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其慢慢融入课堂中,接着在黑板上画出几座山,并引读“台湾的山多,山谷......”学生看到简笔画就来了兴趣,纷纷和老师一起读句子。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蝴蝶,找几个学生把蝴蝶“送回家”,学生都非常积极,高高地举起小手,争抢着要把蝴蝶“送回家”。这一简单的举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氛围,改变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视听教学的课堂氛围之中,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的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的。基于小学生心理上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语文。例如在教学《春笋》一课时,教师带一只春笋进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首先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学生都看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你看你看,春笋外面的衣服真的是浅褐色的。”有的说:“原来这就是浅褐色呀!”学生观察完它的外形后,再剥开外面的壳,学生再次观察。剥的过程中,听见小朋友不断地说:“哇,它的外衣好多呀,剥也剥不完。”有的说:“我见过妈妈也这样剥过春笋,一层又一层,里面是白白的。”还有的说:“我吃过这个,我最喜欢吃春笋了。”就这样让语文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乐趣,有兴趣。这样一来,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起来学生也觉得轻松。再例如,教学写话《未来的交通工具》时,先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谈一谈如今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并一一板书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每说到一个交通工具,并被老师记录在黑板上时,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再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坐上去的感受,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存在的缺陷。学生一谈起这样的话题,就开始滔滔不绝了,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气氛非常好。做好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再开始切入主题,让学生结合刚才所说的现有交通工具的特点,来谈谈希望未来会出现怎样的交通工具。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构思,虽然课堂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效果很不错。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来谈,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
三、结合“教学做合一”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归根结底,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為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做任何事要在做上学,要在做上教,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以我们要以“做”为中心。那么,在语文教学上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例如,在教学《学棋》一课时,不单单要让学生知道学棋的这两位学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因为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的时候走了神儿,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说,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学棋还是学其他的东西,语文也好,数学也好都要专心致志,只有一心一意学习的小朋友才能学有所成。同时,也可以结合班级里面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和学生们探讨,问一问小朋友觉得班长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同学们都说很认真、很专心,老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专心致志。”老师进而告诉学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当上班长。学生从自己的身边也发现了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比以前更加认真、更加专心。再例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我先创设情境:“小河流过了一片树林,树林里也有一对好邻居,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出示小鸟和树林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让学生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启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热爱语文,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