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4万人,外来暂住人口100万。全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地区办事处。全区日产生活垃圾3600吨,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前,垃圾处理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前端混合投放,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二是收运体系混乱,不能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三是密闭式清洁站不具备分类收集条件;四是末端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分类处理设施。针对这四大薄弱环节,经过实践摸索,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技术路线,探索出成功模式,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3月,在北京市垃圾分类总结表彰大会上,朝阳区荣获“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优秀奖第一名”、“2010年度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区县及地区贡献奖第一名”、“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资源化优秀奖(城区)第一名”、“北京市2010年度生活垃圾无害化优秀奖(城区)第一名”四项沉甸甸的荣誉。
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自2010年以来,全区街道系统已有800余个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共覆盖52万户、161万人,垃圾分类覆盖率大于55%。2011年,在全市1200个小区中,朝阳区涉及330个,连续两年任务量超过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
创新工作之一:坚持全过程分类,推广三种工作模式,强化厨余(餐厨)专业收运
2009年9月,朝阳区率先在“三街两乡”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区乃至全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生活垃圾作为固体废弃物的一部分,其管理过程包括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处理和处置多个环节。长期以来,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中只重视了垃圾的前端收集和末端处理,而忽视了中间运输环节。因此,在以往宣传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经常有居民反映在家分类了,可是环卫工人又混在一起运走了。这就大大打击了市民的分类积极性。科学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必然是全过程的分类,实现垃圾从收集、运输、转运到处理全过程的分类模式,这是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条件。
朝阳区结合不同小区情况,大胆创新,试点了三类垃圾分类运输的工作模式,坚持按照“绿灰蓝”三条线进行运输和处理。第一种模式是环卫作业关口前移,桶换桶,垃圾不落地。在团结湖街道和麦子店街道,采取将环卫作业关口由垃圾楼前移到垃圾桶站的模式,采用专用电瓶车进行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第二种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作业主体。按照花钱少、效果好的原则,在原清运主体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电动三轮车来解决垃圾分类运输问题。第三种模式是尝试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劲松街道利用回收公司承担二次分拣及运输工作,节约政府成本。三种模式的有效探索,为朝阳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厨余(餐厨)垃圾,强化专业收运,配备餐厨废弃物收集车辆38台,组织成立由80人组成的餐厨废弃物收集队伍,餐厨废弃物收集体系初步建立。在推进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中,2010年朝阳区全面实施了垃圾分类“2010工程”。其中“20”指的是两个“零”目标,即:可回收物“零废弃”,餐厨垃圾“零私运”;“10”指的是参与活动的每个社会单位至少设1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2011年,朝阳区作为唯一代表北京市参加申报的城区,详细编制了《朝阳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同时,向国家发改委郑重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统筹餐厨废弃物和废油脂的一体化处理,采取必要措施,规范“地沟油”的收运、处理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
创新工作之二:改造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配合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重点对辖区的垃圾楼、垃圾桶及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和配发。目前,已整体改造了98座垃圾楼,配发垃圾分类公用桶37626个、户用桶106.1万个,分类电动车630辆。对不具备分类收运的单体垃圾楼,实行就近组合方式,确保将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实现分类收运。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思路,末端现行,建成了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集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教功能为一体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位于朝阳区金盏乡南部,前身是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是北京市唯一初具规模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绿色北京新八景之一,稳步迈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固废处理行业的“领头兵”行列。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设施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
在北京率先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系统,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日设计填埋规模为1000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53.3万吨,余热发电每年额定发电量2.2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高安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整个项目运行后,可基本解决朝阳区餐厨垃圾处理问题。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实现分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设施保障,并且为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立下汗马功劳。
为实现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的长足进步和跨越式发展,朝阳区还投资7000余万元进行高安屯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完成“垃圾大坝”治理,实现园区绿化美化、景观公园、雕塑小品、喷灌系统等系列工程建设,彻底改变了高安屯地区脏乱差环境,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
创新工作之三:抓管理,强化“五员”,监督考核,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
朝阳区创新工作,建立“五员”工作制和多方联动加强考核来确保工作效果。“五员”指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二次分拣员、巡视监督员、街道联络员、业务管理员。
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主要负责入户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会居民怎么分类;二次分拣员,负责桶站垃圾的二次分类,对于分类不好的居民给予指点;巡视监督员,负责对前两员上岗情况及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街道联络员,每街道一名,负责了解情况、监督检查及协调推进;业务管理员,负责对垃圾运送单位、时段、产生量、种类等进行记录。同时制定“五员”的各项工作规范和指导意见,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多方联动,监督考核,先后制定下发了《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试行)》,初步建立朝阳区市政市容委、社会办、城管监督中心共同参与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和通报,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效能监察,形成街乡争先创优的积极局面。朝阳区达标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纳入区网格监督系统,对各街乡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检查结果纳入朝阳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综合考评办法》和考核奖励依据,对各街乡进行加权考核,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通过对“五员”的考核,对“街乡”的考核,整个区的垃圾分类管理进入一个良性轨道,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责任到人,责任到小区,责任到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创新工作之四:绿馨小屋变废为宝,垃圾值多少
走进朝阳劲松中社区公园,您肯定会被门口左侧的“绿馨小屋”所吸引,在小屋里,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上一尘不染,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热情地接过居民手中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经过称重后,折算成相应的积分并进行认真记录。通过积分换购建立社区分类奖励机制体系,评选居民垃圾分类先进者,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劲松中社区,大约有800户居民,在绿馨小屋,工作人员会指导您分类、称量、回收,最后会折算成相应的积分。每月每户可累计400左右积分,可兑换价值50元的礼物。小屋还设置了小书架,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
这个“绿馨小屋”是朝阳区劲松街道引进中环创新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垃圾值多少”为宣传口号,设立的一站式垃圾分类站,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种新形式。绿馨小屋作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通过直观的宣传指导,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达到预期效果,就此拉开了垃圾分类回收企业模式进社区的序幕。同时,开展形式多样、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全面的宣传方式,使广大居民对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从漠不关心到参与其中,从有所了解到有所认识,再到有所行动。
创新工作之五:垃圾分类党员包干制
听说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头一次听说垃圾分类也能包干,具体来讲,就是居民党支部包片、楼委会包楼、示范户党员志愿者包户、包院、包楼门的党员包干责任制制度。发明人就是殷金凤,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
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是一个五六十年代建成、没有物业公司服务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小区有34栋居民楼,四个平房院,社区共有3000多户居民,其中已有572户成为垃圾分类示范户,70%的垃圾实现了分类。这是个老旧社区,但干净整洁的路上没有任何垃圾,垃圾桶外没有任何残余垃圾,这是与其他社区垃圾桶内扔垃圾、垃圾桶外堆垃圾不同的地方。
自从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呼家楼街道社区居民的观念和自觉习惯逐渐在提高,现在社区里除了能看到几个不固定的二次分拣员,各类志愿者们的身影已逐渐退出。现在,这里垃圾桶周围的脏乱垃圾不见了;频繁更换损坏的垃圾桶的现象没有了;垃圾桶变干净了;垃圾站没有异味了;清理垃圾时也不用倒桶了。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文明素质提高了。
作为社区主任,殷金凤充分发挥党员的能动性,要求示范户党员人人做到三个明白:明白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白减量的办法,明白分类的方法。人人做到三个带头:带头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义,带头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实行垃圾减量,将低碳生活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带头从自身做起搞好垃圾分类,为身边的居民做好榜样,做好示范。通过党员示范户、环保小卫士的榜样示范监督工作机制,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一点一点普及,一点一点渗透,一点一点扩展,慢慢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覆盖。
(责任编辑:赵静)
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自2010年以来,全区街道系统已有800余个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共覆盖52万户、161万人,垃圾分类覆盖率大于55%。2011年,在全市1200个小区中,朝阳区涉及330个,连续两年任务量超过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
创新工作之一:坚持全过程分类,推广三种工作模式,强化厨余(餐厨)专业收运
2009年9月,朝阳区率先在“三街两乡”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区乃至全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生活垃圾作为固体废弃物的一部分,其管理过程包括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处理和处置多个环节。长期以来,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中只重视了垃圾的前端收集和末端处理,而忽视了中间运输环节。因此,在以往宣传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经常有居民反映在家分类了,可是环卫工人又混在一起运走了。这就大大打击了市民的分类积极性。科学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必然是全过程的分类,实现垃圾从收集、运输、转运到处理全过程的分类模式,这是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条件。
朝阳区结合不同小区情况,大胆创新,试点了三类垃圾分类运输的工作模式,坚持按照“绿灰蓝”三条线进行运输和处理。第一种模式是环卫作业关口前移,桶换桶,垃圾不落地。在团结湖街道和麦子店街道,采取将环卫作业关口由垃圾楼前移到垃圾桶站的模式,采用专用电瓶车进行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第二种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作业主体。按照花钱少、效果好的原则,在原清运主体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电动三轮车来解决垃圾分类运输问题。第三种模式是尝试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劲松街道利用回收公司承担二次分拣及运输工作,节约政府成本。三种模式的有效探索,为朝阳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厨余(餐厨)垃圾,强化专业收运,配备餐厨废弃物收集车辆38台,组织成立由80人组成的餐厨废弃物收集队伍,餐厨废弃物收集体系初步建立。在推进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中,2010年朝阳区全面实施了垃圾分类“2010工程”。其中“20”指的是两个“零”目标,即:可回收物“零废弃”,餐厨垃圾“零私运”;“10”指的是参与活动的每个社会单位至少设1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2011年,朝阳区作为唯一代表北京市参加申报的城区,详细编制了《朝阳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同时,向国家发改委郑重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统筹餐厨废弃物和废油脂的一体化处理,采取必要措施,规范“地沟油”的收运、处理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
创新工作之二:改造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配合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重点对辖区的垃圾楼、垃圾桶及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和配发。目前,已整体改造了98座垃圾楼,配发垃圾分类公用桶37626个、户用桶106.1万个,分类电动车630辆。对不具备分类收运的单体垃圾楼,实行就近组合方式,确保将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实现分类收运。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思路,末端现行,建成了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集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教功能为一体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位于朝阳区金盏乡南部,前身是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是北京市唯一初具规模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产业园区,绿色北京新八景之一,稳步迈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固废处理行业的“领头兵”行列。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设施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
在北京率先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系统,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日设计填埋规模为1000吨,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53.3万吨,余热发电每年额定发电量2.2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高安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400吨,整个项目运行后,可基本解决朝阳区餐厨垃圾处理问题。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实现分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设施保障,并且为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立下汗马功劳。
为实现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的长足进步和跨越式发展,朝阳区还投资7000余万元进行高安屯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完成“垃圾大坝”治理,实现园区绿化美化、景观公园、雕塑小品、喷灌系统等系列工程建设,彻底改变了高安屯地区脏乱差环境,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
创新工作之三:抓管理,强化“五员”,监督考核,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
朝阳区创新工作,建立“五员”工作制和多方联动加强考核来确保工作效果。“五员”指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二次分拣员、巡视监督员、街道联络员、业务管理员。
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主要负责入户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会居民怎么分类;二次分拣员,负责桶站垃圾的二次分类,对于分类不好的居民给予指点;巡视监督员,负责对前两员上岗情况及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街道联络员,每街道一名,负责了解情况、监督检查及协调推进;业务管理员,负责对垃圾运送单位、时段、产生量、种类等进行记录。同时制定“五员”的各项工作规范和指导意见,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多方联动,监督考核,先后制定下发了《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试行)》,初步建立朝阳区市政市容委、社会办、城管监督中心共同参与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和通报,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效能监察,形成街乡争先创优的积极局面。朝阳区达标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纳入区网格监督系统,对各街乡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检查结果纳入朝阳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综合考评办法》和考核奖励依据,对各街乡进行加权考核,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通过对“五员”的考核,对“街乡”的考核,整个区的垃圾分类管理进入一个良性轨道,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责任到人,责任到小区,责任到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创新工作之四:绿馨小屋变废为宝,垃圾值多少
走进朝阳劲松中社区公园,您肯定会被门口左侧的“绿馨小屋”所吸引,在小屋里,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上一尘不染,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热情地接过居民手中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经过称重后,折算成相应的积分并进行认真记录。通过积分换购建立社区分类奖励机制体系,评选居民垃圾分类先进者,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劲松中社区,大约有800户居民,在绿馨小屋,工作人员会指导您分类、称量、回收,最后会折算成相应的积分。每月每户可累计400左右积分,可兑换价值50元的礼物。小屋还设置了小书架,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
这个“绿馨小屋”是朝阳区劲松街道引进中环创新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垃圾值多少”为宣传口号,设立的一站式垃圾分类站,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种新形式。绿馨小屋作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通过直观的宣传指导,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达到预期效果,就此拉开了垃圾分类回收企业模式进社区的序幕。同时,开展形式多样、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全面的宣传方式,使广大居民对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从漠不关心到参与其中,从有所了解到有所认识,再到有所行动。
创新工作之五:垃圾分类党员包干制
听说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头一次听说垃圾分类也能包干,具体来讲,就是居民党支部包片、楼委会包楼、示范户党员志愿者包户、包院、包楼门的党员包干责任制制度。发明人就是殷金凤,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
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是一个五六十年代建成、没有物业公司服务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小区有34栋居民楼,四个平房院,社区共有3000多户居民,其中已有572户成为垃圾分类示范户,70%的垃圾实现了分类。这是个老旧社区,但干净整洁的路上没有任何垃圾,垃圾桶外没有任何残余垃圾,这是与其他社区垃圾桶内扔垃圾、垃圾桶外堆垃圾不同的地方。
自从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呼家楼街道社区居民的观念和自觉习惯逐渐在提高,现在社区里除了能看到几个不固定的二次分拣员,各类志愿者们的身影已逐渐退出。现在,这里垃圾桶周围的脏乱垃圾不见了;频繁更换损坏的垃圾桶的现象没有了;垃圾桶变干净了;垃圾站没有异味了;清理垃圾时也不用倒桶了。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文明素质提高了。
作为社区主任,殷金凤充分发挥党员的能动性,要求示范户党员人人做到三个明白:明白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白减量的办法,明白分类的方法。人人做到三个带头:带头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义,带头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实行垃圾减量,将低碳生活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带头从自身做起搞好垃圾分类,为身边的居民做好榜样,做好示范。通过党员示范户、环保小卫士的榜样示范监督工作机制,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一点一点普及,一点一点渗透,一点一点扩展,慢慢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覆盖。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