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新课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新课改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完不成教学任务,放得太开,收不回来;围绕一个问题大肆争论,费时低效;任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课堂上没了重点……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那么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纯度,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备好课。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力求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我记得教学一年级《比尾巴》一课,当教学生字词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老师,您错了。 ‘巴’在生字表里标了声调,在课题上,没有标声调,为什么?”我立即停下来,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提得问题很好!同学们看过来,‘巴’字很有趣,单个字出现时读本音‘bā’,与‘尾’字交朋友时,要读轻声‘ba’,‘wěiba’不标调!再读……”。因为有了这次深刻的生成教学,在以后出现的关于“漂亮、窗户”等这些生字变音问题,学生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正因为上课之前我不仅认真钻研了教材,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在此处会有疑问。可以说我既做好了预设,又善于把握“生成”资源。这个教学环节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二、抓好课前预习,有话可说,有备而来。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如教学《画杨桃》、《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类课文前,我让学生课前有条件的情况下看看杨桃的样子、尝尝杨梅的味道。像《太阳》、《新型玻璃》这类课文,就需要学生课前查阅与之有关的资料。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求知欲和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并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学会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认真探究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学习《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四、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
比如: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带领学生从字的结构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像“马”、“木”、“车”这样的独体字用数笔画的方法识记;像“去”就是“云”字加一竖;“鸟”就是“乌”字加一点;“天”就是“大”字加一横。这就是熟字加部件,加偏旁。在扩展为熟字换偏旁等等。这样一个学期结束,几乎所有的學生都学会了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字就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活动了。
五、注重精讲和精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全班交流展示学习体会。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必做到精心编制和挑选,以增强针对性。(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3)及时批改,及时查漏补缺。下课后教师通过及时批改,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新课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新课改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完不成教学任务,放得太开,收不回来;围绕一个问题大肆争论,费时低效;任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课堂上没了重点……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那么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纯度,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备好课。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力求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我记得教学一年级《比尾巴》一课,当教学生字词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老师,您错了。 ‘巴’在生字表里标了声调,在课题上,没有标声调,为什么?”我立即停下来,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提得问题很好!同学们看过来,‘巴’字很有趣,单个字出现时读本音‘bā’,与‘尾’字交朋友时,要读轻声‘ba’,‘wěiba’不标调!再读……”。因为有了这次深刻的生成教学,在以后出现的关于“漂亮、窗户”等这些生字变音问题,学生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正因为上课之前我不仅认真钻研了教材,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在此处会有疑问。可以说我既做好了预设,又善于把握“生成”资源。这个教学环节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二、抓好课前预习,有话可说,有备而来。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如教学《画杨桃》、《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类课文前,我让学生课前有条件的情况下看看杨桃的样子、尝尝杨梅的味道。像《太阳》、《新型玻璃》这类课文,就需要学生课前查阅与之有关的资料。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求知欲和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并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学会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认真探究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学习《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四、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
比如: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带领学生从字的结构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像“马”、“木”、“车”这样的独体字用数笔画的方法识记;像“去”就是“云”字加一竖;“鸟”就是“乌”字加一点;“天”就是“大”字加一横。这就是熟字加部件,加偏旁。在扩展为熟字换偏旁等等。这样一个学期结束,几乎所有的學生都学会了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字就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活动了。
五、注重精讲和精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全班交流展示学习体会。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必做到精心编制和挑选,以增强针对性。(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3)及时批改,及时查漏补缺。下课后教师通过及时批改,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