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那么,怎么样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 兴趣 ——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要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较差。而学习却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教师只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指导,但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动力,主动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厌恶或反感一门课程,那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往容器里倒满了水。第二次老师又提出谁能很快的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2/3玻璃容器的水。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小竞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始至终地主动学习。
二、探索 —— 激发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只朝教师设计好的一个方向去寻找答案,应该在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使其对结果作出大胆的猜想,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时,再引导他们去探索,从而碰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除法与分数的关系:3÷5=( )/(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3个圆片,平均分成5份,用剪下的拼成,得出3÷5=3/5。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向性单一,学生思维含量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可以作这样的调整,根据1÷5=1/5,让学生大胆猜想:3÷5=(3)/(5),对不对呢?正当大家为此疑惑、争议时,教师启发,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学生想了许多办法来验证3÷5=3/5,包括上面说的一般方法,效果较好。像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并不发号施令,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当学生发现问题,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时,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其探索的主动性,等到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成功感也会特别大,这对于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内驱力,很有必要。
三、激励 —— 最好的主动策略。
作为教师不应吝啬“激励语言”。因为正确运用“激励”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欲望,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上数学课时,要采用不断变换“激励”策略的方法来使学生感到“新”,以常“新”来促使学生常“主动”。首先,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对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对好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两个星期以后,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发言比较踊跃了,学习风气有了明显好转。总之,正确使用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运用迁移规律 ——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的广泛获得及广泛的迁移实现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实践证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更不能抑制学生发展,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主动地发展自己,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兴趣 ——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要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比较差。而学习却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教师只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指导,但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动力,主动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厌恶或反感一门课程,那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往容器里倒满了水。第二次老师又提出谁能很快的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2/3玻璃容器的水。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小竞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始至终地主动学习。
二、探索 —— 激发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只朝教师设计好的一个方向去寻找答案,应该在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使其对结果作出大胆的猜想,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时,再引导他们去探索,从而碰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除法与分数的关系:3÷5=( )/(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3个圆片,平均分成5份,用剪下的拼成,得出3÷5=3/5。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向性单一,学生思维含量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可以作这样的调整,根据1÷5=1/5,让学生大胆猜想:3÷5=(3)/(5),对不对呢?正当大家为此疑惑、争议时,教师启发,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学生想了许多办法来验证3÷5=3/5,包括上面说的一般方法,效果较好。像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并不发号施令,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当学生发现问题,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时,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其探索的主动性,等到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成功感也会特别大,这对于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内驱力,很有必要。
三、激励 —— 最好的主动策略。
作为教师不应吝啬“激励语言”。因为正确运用“激励”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欲望,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上数学课时,要采用不断变换“激励”策略的方法来使学生感到“新”,以常“新”来促使学生常“主动”。首先,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对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对好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两个星期以后,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发言比较踊跃了,学习风气有了明显好转。总之,正确使用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运用迁移规律 ——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的广泛获得及广泛的迁移实现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作如下提问:
1.求三角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实践证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展,更不能抑制学生发展,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主动地发展自己,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