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点评“五要五不要”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智慧和魅力的随机点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该如何进行课堂点评呢?
  
  一、要真情激励,不要含糊应对
  
  情感需要共鸣,当学生流露真情时,教师如果给以真情点评,课堂就可能形成情感的浪潮。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舍得让学生说,因为只有学生会说了,得到发展了,课堂才算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其次,我们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说完,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
  
  二、要明辨是非,不要褒贬错位
  
  点评只有明辨是非,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激情引导到正确而健康的轨道上。新课程并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教师过度的激励、赏识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低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使激励性评价贬值。请看下面这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
  生:我自由,我快乐。小时候,我被爸妈关在一间很小的屋子里。我想,与其这样被关着,不如追求自由去。于是,我便爬到了窗台上,看窗台离地面不高,我便勇敢地跳了下去。(生笑)那次,我的脚疼了好几天。后来,爸妈再也不敢让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师:为了自由,你豁出去了。当然,这种勇敢太危险了。
  这样的点评因势利导,先扬后抑,及时地修正了学生的认识,也给其他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激励不等同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三、要准确入微,不要空泛单调
  
  教师的点评要尽量准确到位,细致入微,要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或延伸,或挖掘,或发挥,或引导,让发言者和其他学生都能产生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
  为此,点评必须适时,适度,适人。所谓适时是指课堂点评应该抓住最佳时机。所谓适度就是指教师能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认识水平。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因人而异进行点评,对“强势群体”的学生以指正性点评为主,对“弱势群体”的同学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
  
  四、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点评要实事求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评说。比如一个学生读书比较流利而又有感情,不妨这样点评:“好!这篇课文是刚刚学的,你就读得这么好,真让人佩服!”
  其次,尽量不要用“最”“从来没有”等词语。例如“你是班中最出色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美妙的声音”,这些话过于极端,一是容易使自己被动,二是让人难以置信。
  再次,注重点评的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肯定。如:“你答题时总是面带微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
  
  五、要变化多样,不要千篇一律
  
  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上应力求多样化。
  从点评的主体看,要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具有生命的人,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教师应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教师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然而除此之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彩的点评,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一、案例    基本情况:  王某,男,15岁,初四(4)班。父母离异多年,母亲重新嫁人,并且又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也成立新家,搬到外地居住了。于是,他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事件简述:  “聂老师,小王同学在数学课上又钻到课桌底下玩了一节课!”“聂老师,今天的物理课,小王同学逃课了!”“聂老师,这是我在英语课上没收的小王同学的一本网游小说!”一本厚厚的书递到我的手中。  这是班会课刚下,我走在回
期刊
新教学理念下尝试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它把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在身心放松的状况下,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愉快的,能创造性的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  一、创新朗读  真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类,抒情类文章,要学生多读。如莫怀戚的《散步》,深情的朗读,眼前展现画面,力争读懂文章,找到与
期刊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我校结合学习山东杜朗口中学教学模式活动,组织了一系列以“学杜朗口,树课改新风”为主题的教学观摩活动,笔者作为评课组的一员,听了大量的展示课。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要么满堂问,要么只见学生动,教师、学生、文本间的交流不够深入。现就其中一节作点评析。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节课采用三步读书法。一读,注意字词,概括每节课文的大意;二读,重点赏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
期刊
执教多年,感受着对语文教材内容处理的几多变化。近年来我们本地中考更明确规定了只考察教材中的文言文,导致了很多老师对现代文教学的简单化——只重字词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及对学生应有的情感渗透。我们在工作中又该如何对待文本教学呢?  一、广泛阅读,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学奠基  虽然我们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永远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
期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阅读课文30篇(不含“推荐名著阅读”),其中有13篇课文后设计了作文练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写法模仿类:如《阿长与》文后要求学生写出童年生活中阿长这样深刻印象的人;《核舟记》文后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你所喜欢的工艺品”(选做)。  2.课文改写类:如《杜甫诗三首》文后要求学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短剧”;《观潮》文后要求学生把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期刊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重视学情、教情、人本情,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情,是教师施教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洞悉学生的学情,才能明白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怎么去教,绘制出教学流程的计划,才能按照课程标准为
期刊
一、要理解学生    作为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说话,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乐于领会教师的意图。如一位教师看到学生紧张说:“站起来念书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特别是在这么多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大声念文言文课文更不容易,请坐下。”那么,相信几天后,这位教师若再次让他读书时,定会毫不犹豫地大声朗读。这位老师因能理解学生的心情,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所以他的话能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动力。    二、要体贴学
期刊
一、 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名艺术,如何在你的课堂上展示这门艺术的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地这门课的兴趣以及投入的热情和努力程度,笔者认为整个课堂的组织结构固然重要,各个环节的精心构思更是不容忽视,尤其是如何在一节课的“开场”先声夺人更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索。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长期坚持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把它作为一道语文学习的“开胃菜”呈现给学生,这项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给孩子们
期刊
一、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    无论写什么文章,动笔之前总要先考虑写什么,体现什么思想,确立一个什么主题,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制约着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选择。可见写文章不是词、句的简单堆砌,材料的无序组合,而是作者精心立意构思、认真选择选材、周密布局、真情表达的创作过程。所以,只有笔下先有意,才会行文有纲,才会言之有理有序。否则,就是“无帅之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