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多年,感受着对语文教材内容处理的几多变化。近年来我们本地中考更明确规定了只考察教材中的文言文,导致了很多老师对现代文教学的简单化——只重字词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及对学生应有的情感渗透。我们在工作中又该如何对待文本教学呢?
一、广泛阅读,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学奠基
虽然我们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永远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及时通过网络、书本等渠道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多角度审视作品。只有教师准备充分了,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我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就又重新浏览了他的《野草》,翻阅了《朝花夕拾》,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没有被编入《朝花夕拾》而被编入散文诗集《野草》的原因。也为鲁迅先生借向三弟周建人的忏悔,来向二弟周作人表达愧疚的良苦用心所感动。这样就很容易的回答了学生所提出的为什么只是一只风筝,而鲁迅却不厌其烦的给弟弟道歉的问题。
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教材所选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也有缺憾:如有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看法,不能粗暴否定而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学生初读,看到的只是一只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上翱翔的海燕,读到的是文章的节奏韵律美,欣赏的则是海燕的高傲与无畏,很多同学读完了都说很过瘾,很给力。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表现及讨论之后,才告诉了他们文章的象征意义,让他们在自我感觉“给力”的情况下又来了一次恍然大悟,使他们不仅了明白散文诗的特点,更懂得要学习海燕般的人物,在生活中的暴风雨中能够真正无所畏惧。从而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内在层面。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陌上桑》等。
三、课外拓展延伸,促进文本研读,让学生更深理解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如冰心的《谈生命》,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但我在教学时,总感觉文章美则美矣,但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得到的是较为空洞的感知,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孤儿院中的院长是如何指导一个悲观的小男孩去卖石头,从而理解了自己生命价值的故事。直到现在,还有学生提及那院长最后对小男孩说的话:“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四、有效开发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记得在上《吆喝》一课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和声调变化之美。为此,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找了不少与此有关的资料,侯宝林的相声《卖布》,更让学生对此有了听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导入时我还运用了《红灯记》中的一句“磨剪子咧——戗菜刀——”,让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有的同学还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文本之美,又发现了生活之美。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更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要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语文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广泛阅读,用提高自身素养为教学奠基
虽然我们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永远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及时通过网络、书本等渠道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多角度审视作品。只有教师准备充分了,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我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就又重新浏览了他的《野草》,翻阅了《朝花夕拾》,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没有被编入《朝花夕拾》而被编入散文诗集《野草》的原因。也为鲁迅先生借向三弟周建人的忏悔,来向二弟周作人表达愧疚的良苦用心所感动。这样就很容易的回答了学生所提出的为什么只是一只风筝,而鲁迅却不厌其烦的给弟弟道歉的问题。
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教材所选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也有缺憾:如有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看法,不能粗暴否定而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学生初读,看到的只是一只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上翱翔的海燕,读到的是文章的节奏韵律美,欣赏的则是海燕的高傲与无畏,很多同学读完了都说很过瘾,很给力。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表现及讨论之后,才告诉了他们文章的象征意义,让他们在自我感觉“给力”的情况下又来了一次恍然大悟,使他们不仅了明白散文诗的特点,更懂得要学习海燕般的人物,在生活中的暴风雨中能够真正无所畏惧。从而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内在层面。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陌上桑》等。
三、课外拓展延伸,促进文本研读,让学生更深理解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如冰心的《谈生命》,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但我在教学时,总感觉文章美则美矣,但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得到的是较为空洞的感知,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孤儿院中的院长是如何指导一个悲观的小男孩去卖石头,从而理解了自己生命价值的故事。直到现在,还有学生提及那院长最后对小男孩说的话:“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四、有效开发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记得在上《吆喝》一课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和声调变化之美。为此,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找了不少与此有关的资料,侯宝林的相声《卖布》,更让学生对此有了听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导入时我还运用了《红灯记》中的一句“磨剪子咧——戗菜刀——”,让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有的同学还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文本之美,又发现了生活之美。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更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要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语文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