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类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也是人们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应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猜想假设、动手实践、激励评价等内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猜想假设,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提前预设的教学环节,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作出与教案预设一致的猜想,制订统一的观察、实验活动计划,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固然十分流畅,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却远远比不上有问题冲突的课堂。
我在教学《寻找光的传播路线》一课时进行过如下尝试。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出示了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学生很迅速地提出了“光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猜想。之后制订计划、实验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也很轻松地得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课后我反思,觉得这样的科学探究,学生的思维深度是不够的。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尝试只出示大量有关光与影的图片、影像情境,没有了指向性的导语,不给学生暗示。这样,学生作出了多种猜想,如光可能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光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等,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制订计划时就自主选择了我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思考也更加投入,讨论的过程也因为矛盾冲突而更加激烈。
从上述尝试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学时结论的得出虽然颇费周折,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却优于第一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产发了激烈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
动手实践,发展科学思维
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让他们的思维积极运转。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使他們学会科学地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真正建构科学认知。
在教学《巧推棋子》一课时,我依据教材提供的参考,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推棋子游戏”,让他们体验和研究摩擦力。我发给学生围棋子、一面比较粗糙另一面很光滑并预先划分好分值区域的长木板等材料后,提醒他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将实验台或地板(光滑程度不同)作为滑道,比较围棋在不同表面滑出的“成绩”。
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想到可以利用地板、A4纸、毛巾抹布等多种材料,并思考究竟是什么力使围棋子慢慢停下来的。学生通过“玩中学”“做中思”,初步感受并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联系。他们寻找和利用身边材料的过程伴随着积极的科学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材料表面滑动棋子”环节给予了学生更自由的思维活动空间,同时也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巧妙地将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向了深处。
又如之前提及的《寻找光的传播路线》的第二次教学。学生之所以会提出“光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猜想,是因为学生体验了“暗箱里一按开关,整个暗箱就都亮了”的观察活动。接下来,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发现只有透过沿直线对齐的小圆孔硬纸卡、拉直的软管,才能看到光来自何处,发现在装有烟雾的暗箱里能观察到一束光的传播,于是建构了“光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认知。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暗箱里的电灯点亮时发出了很多束光,这些光束射向各个方向,整个暗箱就被照亮了,而每一束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分析了观察不同物体投影的形状与原物体的形状十分相似,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探究实践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去伪存真,不仅获得了科学的认知,还运用科学结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光现象,这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课堂应该追求的境界。
激励评价,启迪科学思维
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赏识自我,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创新,训练他们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破旧立新、超越已知,开启原创性的科学思维。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富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防止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而急于求成地、过于包办地指引学生。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教师才能对其思维进行良好的训练,进而培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浮与沉》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观察物体的浮与沉”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就自己的已有认知初步判断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还是沉?学生做出了如下判断:小铁盒是沉的,木块是浮的,乒乓球是浮的,有盖的小玻璃瓶是沉的,橡皮擦是浮的等。接着,通过实验,很多学生发现小铁盒开口向上且正放时是不沉的,有盖的空玻璃瓶也是不沉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不急于作出结论性评价,对学生分析的小铁盒开口朝向、空玻璃瓶等不同意见进行分析,对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启迪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401420)
猜想假设,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提前预设的教学环节,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作出与教案预设一致的猜想,制订统一的观察、实验活动计划,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固然十分流畅,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却远远比不上有问题冲突的课堂。
我在教学《寻找光的传播路线》一课时进行过如下尝试。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出示了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学生很迅速地提出了“光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猜想。之后制订计划、实验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也很轻松地得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课后我反思,觉得这样的科学探究,学生的思维深度是不够的。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尝试只出示大量有关光与影的图片、影像情境,没有了指向性的导语,不给学生暗示。这样,学生作出了多种猜想,如光可能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光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等,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制订计划时就自主选择了我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思考也更加投入,讨论的过程也因为矛盾冲突而更加激烈。
从上述尝试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学时结论的得出虽然颇费周折,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却优于第一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产发了激烈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
动手实践,发展科学思维
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让他们的思维积极运转。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使他們学会科学地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真正建构科学认知。
在教学《巧推棋子》一课时,我依据教材提供的参考,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推棋子游戏”,让他们体验和研究摩擦力。我发给学生围棋子、一面比较粗糙另一面很光滑并预先划分好分值区域的长木板等材料后,提醒他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将实验台或地板(光滑程度不同)作为滑道,比较围棋在不同表面滑出的“成绩”。
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想到可以利用地板、A4纸、毛巾抹布等多种材料,并思考究竟是什么力使围棋子慢慢停下来的。学生通过“玩中学”“做中思”,初步感受并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联系。他们寻找和利用身边材料的过程伴随着积极的科学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材料表面滑动棋子”环节给予了学生更自由的思维活动空间,同时也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巧妙地将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向了深处。
又如之前提及的《寻找光的传播路线》的第二次教学。学生之所以会提出“光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猜想,是因为学生体验了“暗箱里一按开关,整个暗箱就都亮了”的观察活动。接下来,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发现只有透过沿直线对齐的小圆孔硬纸卡、拉直的软管,才能看到光来自何处,发现在装有烟雾的暗箱里能观察到一束光的传播,于是建构了“光是沿直线路径前进”的认知。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暗箱里的电灯点亮时发出了很多束光,这些光束射向各个方向,整个暗箱就被照亮了,而每一束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分析了观察不同物体投影的形状与原物体的形状十分相似,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探究实践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去伪存真,不仅获得了科学的认知,还运用科学结论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光现象,这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课堂应该追求的境界。
激励评价,启迪科学思维
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赏识自我,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创新,训练他们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破旧立新、超越已知,开启原创性的科学思维。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富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防止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而急于求成地、过于包办地指引学生。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教师才能对其思维进行良好的训练,进而培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浮与沉》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观察物体的浮与沉”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就自己的已有认知初步判断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还是沉?学生做出了如下判断:小铁盒是沉的,木块是浮的,乒乓球是浮的,有盖的小玻璃瓶是沉的,橡皮擦是浮的等。接着,通过实验,很多学生发现小铁盒开口向上且正放时是不沉的,有盖的空玻璃瓶也是不沉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不急于作出结论性评价,对学生分析的小铁盒开口朝向、空玻璃瓶等不同意见进行分析,对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启迪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4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