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情绪认知理论护理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门诊输液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认知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情绪认知护理有利于提高门诊输液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输液情绪认知护理干预配合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47-02
小儿是静脉输液中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静脉血管较细、易滑动、难固定,加之患儿对静脉穿刺的依从性和配合性较差,这些都给静脉穿刺带来了难度。若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降低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医疗纠纷[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穿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院自2013年以来对门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情绪认知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门诊输液的患者,纳入标准:均由家长陪护入院;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入院有晕厥现象、皮肤出现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2个月46例,1~3岁24例,4~7岁17例,>7岁13例;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扁桃体炎42例,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25例,急性腹泻10例,其他23例。将该组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输液种类、输液量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队患儿及家长进行常规的解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认知干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输液前护理:护士在输液室门口迎接患者,衣帽整齐,仪表端庄,微笑服务,应该主动、热情地对患者表示关心,引导患儿进入输液室。与患儿家探视注意运用和藹的语言,多采用昵称和抚摸的方式,通过眼神、表情等暗示性手法,让患儿受到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2]。
(2)穿刺时的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给与鼓励性、夸奖性的语言。对于配合度较差的患儿,鼓励其培养勇敢意识,可让患儿观看正在接受输液的其他患儿,引起他们的竞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一次穿刺不成功,则要主动向患者道歉,征得患者同意后换人操作。恰当地应用肢体语言,注意细微环节的安抚性动作,输液过程中药勤巡视,发现可能导致局部液体渗出的行为及时给予温馨的提示,并纠正。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以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1)治疗配合度:①配合,患儿无哭闹及抵抗行为,能够较好的配合护士进行穿刺,整个操作在安静状态下完成。②坚持配合,患儿有出汗,面部表情较为紧张,但无明显哭闹和抵抗,能够较顺利的完成穿刺。③不配合,患儿大声哭闹,拒绝操作。配合和坚持配合计入配合度。
(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20个项目,满分100分。所选取患儿家属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4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输液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具有给药方便,起效迅速等特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小儿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来自于环境信息,并依赖于短时的评价或持续的评价[3]。良好的情绪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即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度。我院对50例静脉输液患儿采用情绪认知护理,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情绪类别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患儿对输液的配合度。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情绪认知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情绪的积极性使之带着愉快的情绪接受治疗,提高门诊输液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温惠娟.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5):118-119
[2]张雪好,尚睿睿.优质护理在门急诊小儿输液区的运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54-355
[3]梁敏.情绪认知理论对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的情绪分析及心理干预[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5):610-611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门诊输液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认知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情绪认知护理有利于提高门诊输液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输液情绪认知护理干预配合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47-02
小儿是静脉输液中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静脉血管较细、易滑动、难固定,加之患儿对静脉穿刺的依从性和配合性较差,这些都给静脉穿刺带来了难度。若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降低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医疗纠纷[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穿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院自2013年以来对门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情绪认知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门诊输液的患者,纳入标准:均由家长陪护入院;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入院有晕厥现象、皮肤出现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2个月46例,1~3岁24例,4~7岁17例,>7岁13例;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扁桃体炎42例,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25例,急性腹泻10例,其他23例。将该组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输液种类、输液量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队患儿及家长进行常规的解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认知干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输液前护理:护士在输液室门口迎接患者,衣帽整齐,仪表端庄,微笑服务,应该主动、热情地对患者表示关心,引导患儿进入输液室。与患儿家探视注意运用和藹的语言,多采用昵称和抚摸的方式,通过眼神、表情等暗示性手法,让患儿受到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2]。
(2)穿刺时的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给与鼓励性、夸奖性的语言。对于配合度较差的患儿,鼓励其培养勇敢意识,可让患儿观看正在接受输液的其他患儿,引起他们的竞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如果一次穿刺不成功,则要主动向患者道歉,征得患者同意后换人操作。恰当地应用肢体语言,注意细微环节的安抚性动作,输液过程中药勤巡视,发现可能导致局部液体渗出的行为及时给予温馨的提示,并纠正。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以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1)治疗配合度:①配合,患儿无哭闹及抵抗行为,能够较好的配合护士进行穿刺,整个操作在安静状态下完成。②坚持配合,患儿有出汗,面部表情较为紧张,但无明显哭闹和抵抗,能够较顺利的完成穿刺。③不配合,患儿大声哭闹,拒绝操作。配合和坚持配合计入配合度。
(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20个项目,满分100分。所选取患儿家属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4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输液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具有给药方便,起效迅速等特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小儿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来自于环境信息,并依赖于短时的评价或持续的评价[3]。良好的情绪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即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度。我院对50例静脉输液患儿采用情绪认知护理,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情绪类别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高患儿对输液的配合度。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情绪认知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情绪的积极性使之带着愉快的情绪接受治疗,提高门诊输液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温惠娟.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5):118-119
[2]张雪好,尚睿睿.优质护理在门急诊小儿输液区的运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54-355
[3]梁敏.情绪认知理论对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的情绪分析及心理干预[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5):6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