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教学相长铸正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如拾阶登山,在山脚、山腰、山顶所见,皆不同。如果能在这三个节点,欣赏到同一片风景,此种滋味,妙不可言。其实,教学一篇文章,由于所站高度不同、抑或阅读体悟的深浅,也会产生别样的感受。尤其是立于教学之山顶,拨去风尘云雾,豁然开朗,此乃教学之一大乐事。
  笔者教学数十载,有幸多次执教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经历了教学《项脊轩志》的三重奏。在默默地探索中,教学《项脊轩志》的三次改动,尤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时刻欣喜于教学教研之路的曲径通幽、博大精深。
  一、第一重:隙中窥月
  记得第一次执教《项脊轩志》,更多的是不安和惶恐。再加上初出茅庐,经验不足,更多的是依赖教学参考书。经过一番琢磨,我確定了以“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作为中心来教学课文。先是带领同学梳理全文字词,然后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作为引子展开,按部就班,先分析文章第一节,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再分析后面四节,写可悲之事:家庭的分崩离析,母亲、祖母、妻子的相继离世。然后重点分析了母亲、祖母、妻子的形象:母亲对儿女慈爱,对下人宽厚。祖母对“我”寄予厚望、给我教诲、给我激励与鞭策,是一位通达明理的老祖母。而妻子则是温柔和顺,与“我”相亲相爱……
  虽然在教学上初具雏形,五脏齐全,但过于大众化,枯燥乏味,没有新意。一篇经典的作品,如此去上,真是有被糟蹋之嫌。以此来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第二重:庭中望月
  再次执教时,春秋五载。知识的积淀,更是一种素养的提升,这使我的教学境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庭中望月”,带给我难以言说的快乐与充实。对于《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我开始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除了在梳理文言知识点之外,在对待“悲”与“喜”的关系上,有了让自己欣喜的发现。
  第二次讲解《项脊轩志》的内容时,我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老盯着“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让学生误以为这篇文章只有两种情感:“喜”与“悲”。经过仔细的品读、体会,就会发现,《项脊轩志》中,不是只存在“喜”与“悲”两种情感,“喜”与“悲”并不单一,而是“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五味杂陈。我们知道,《项脊轩志》第一段是公认地用来表达归有光先生“喜”这种情感的。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环境固然清幽、静谧,“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却只能“冥然兀坐”,孤芳自赏,如再联想到下文的“竟日默默”,难道没有无尽的寂寞、悲凉之情?思维被打开了,我也引导学生去想想2—4节,难道仅仅只有悲吗?学生也能更加畅所欲言了。《项脊轩志》的第2、3、4段,写了家族破败,亲人去世,分崩离析,何其悲哉!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份悲伤中,找到一份“温情”。母亲的那句“儿寒乎?欲食乎?”饱含了慈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的动作,是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少年夫妇的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的依依情话……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到慰藉?又怎能不让人感到快乐呢?经过这些“新发现”之后,学生们豁然开朗:在《项脊轩志》中,“喜”与“悲”的情感内涵都是丰富的,并且是互依互存的。
  三、第三重:台上玩月
  第三次教学《项脊轩志》时,已是十年之后。虽不至于沧海桑田,但人生已有了阅历,也深知教学内容取舍的重要性。
  《项脊轩志》作为传统文言的经典篇目,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非教学文本,可以让读者从中管窥作者归有光的文学才华与情感世界;进入教学视野,其教学价值也值得关注。如何解决丰富的教学价值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冲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是大势所趋。
  当前《项脊轩志》“言”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现象、翻译等知识的掌握。“文”的教学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文章学角度的分析:段落内容概括、结构思路安排、情感理解、主旨概括、写作手法赏析。具体体现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文中的作用、作者“喜”与“悲”情感内容的概括、补记内容的概括、最后一段品赏、文章主旨分析、细节描写手法的赏析、以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并表情达意等写作方法的学习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言”的教学大同小异,已无需赘言。但在“文”的教学上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空间。如何使得文言文中“文”的教学不流于表面,教出深度,教出新意,这是文言文教学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破不立,这次我没有像众多教学者那样盯着“悲”和“喜”做文章,而是另辟蹊径,以“项脊轩”这一重要物象作为我教学的“支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台上玩月”,方为教学之大道!经过了三番五次的修改、打磨,我将《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细读文本,揣摩《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创作意图。
  四、反思
  教学《项脊轩志》,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改动,也让我体会到了“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这样教学变奏的快乐与美好。在经历教学三重奏之后,适时地反思,必不可少。
  其实,回头来看,教学《项脊轩志》的三重奏,演奏得并不完美,还有很多的不足与局限。第三次改动还远远没有达到“台上玩月”的至高境界,笔者仅仅在文章的内容主题方面下功夫,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获得了“生长”。但在文章的语言揣摩上,还有不少欠缺。在语言细微处见真章,才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因此,在第三次改动之后的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品一品文章的语言,倒弥补了我的一些不足,并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如果语文教学工作者还拿着陈旧的教案,照本宣读,不仅自己教得无趣,学生听得也枯燥乏味。所以,让自己的课堂有变化,有适当的深度,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品味语言,这是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的。
  ★作者通联:江苏盱眙中学。
其他文献
问题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常见的模式化的狭隘提炼,也并不是能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肤浅问题,而是带有提领价值、富有启发作用,对主题的挖掘具有基础与前提作用的、深入思考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由此可见,问题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培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版)倡导开展群文阅读,笔者认为可以将教材整合作为群文阅读的发端,在此基础上灵活开展专题教学,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专题教学强调课程的选择性,通过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此,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为例,依据学情,整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大陆”。  一、抓住学生特点,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语
情感教学是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会用心灵触摸大千世界。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感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丰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我与地坛》情感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单位,“文学阅读与写作”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课程,2.5个学分。这个任务群的教学要从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规律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继承它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继承优秀文化思想,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更新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作用,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大传统文化的考核力度,积极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高考是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亡人逸事》是作家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完成于妻子过世十二年之后。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情感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缠绵,但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随文章渐行渐深的愧疚之情。  文章一共四个部分,分别是“天作之和”、“初次见面”、“为人妻母”、“临终感言”。全文从妻子对“天作之合”婚姻的“点头笑”开始,到妻子临终时为着丈夫寄两丈花布至娘家而展现“幸福的笑容”结束
写人散文怎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的形神兼备呢?“典型性”的选材和描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只有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鲜明个性的“典型性”事件以及人物身上颇具标志性的外貌言行等内容加以记叙描写,才能成功塑造出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写人散文的精妙。汪曾祺先生深谙此道,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选取典型性的事件,描写典型性的特征,塑造出一个典型的独立自由的西南联大教授。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突破文言文学习的困局,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审慎思考的大问题。笔者从课堂教学入手,摸索出“盲读”与“盲译”结合的课堂学习方法,具体阐释如下。  一、“盲读”“盲译”的概念界定  盲读,是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去除教材原文的所有标点及注释,通过语音停顿来重新断句的朗读方法。其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充分的预习是盲读的基础。学生在课文注释、工具书等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近几年的高考对“语言得体”这个考点的考查频率非常高,因此对语言得体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全国各省市的命题情况来看,课标区考卷对“得体”的考查一般都会单独设题考查,主要题型有语言修改和语境补写两种,另外,把它放在一个综合的语言情景中与其他考点,如连贯、生动等一起考查。有时,成语题考查中也会涉及到在特定语境中对含
陈永平教授强调,智慧课堂是通过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潜能进行基础性开发。要求课堂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余文森教授在他的《有效教学十讲》中指出,有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就是让“教”和“学”达到最优化的配置。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当下,有效、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一、智慧语文课堂呼唤教师美丽转身——闲中指导  智慧语文课堂必须将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