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45-0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担。关注科技语文,也是今年来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向。
随着课堂观察的深入,发现教学这类作品时,有的只是局限于文本科学知识的积累;有的学习方式异化为科学课。以语文的方式教科学的内容,将科普选文上出“语文味”,使学生能够接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熏陶,这是科普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宗旨。
紧扣文体特点选择教学策略。这里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我是什么》为例来谈谈小学低段科普小品文的教学策略。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描写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出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到三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认识“雪、升、雹”等生字,继续学习借助部首理解字的含义,学习雨字头,书写“雪”字;借助朗读、图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水存在的多种形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继续学习默读。第二课时重点学习四到六自然段,了解水的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随文学习新部首两点水,拓展水的相关知识。为了达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有趣有理有得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一、左手科普,右手童话
本文中,學生最感兴趣的是水的变化,如何富有童趣地、形象生动地讲解,如何让孩子自主去探究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一开始,我设置生字趣味闯关游戏,引发孩子对水娃娃形象的期待,再引入学生熟悉的孙悟空,一下子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孩子心中树立神奇的水娃娃形象,并将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接着,我把水的变化分成清晰的两点,即变成什么、为什么会变。通过读文、图片、精美的板书、学生扮演水娃娃介绍等直观形象、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多元巧识字
识字学词,始终要作为低段教学重点。有的老师在科学常识的讲解上花费很多精力,忽视最基础的字词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检测预习,读准读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用有趣的闯关形式检测其预习效果。先将生字词分成3类,再用学生喜欢的开火车的形式拼读,现场纠音。针对另外一些难读词,如“灌溉、暴躁、冲毁”,将其放在句子情境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巧抓形声字特点进行字串学习。“雹、袍”是形声字,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区分两字,并带着孩子编儿歌来帮忙记住,扎实又富有童趣。
3.随文识字。雨字头是本课重点学习的部首之一,我将“雹、霜、露”等带有雨字头的字设计在同一时间出现,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点,引导其结合文本理解意思,再引入雨字头的书写,环环相扣,犹如层层剥笋。
4.自主认字。在讲解课文时,谈到气体“升”到天空,我就顺势播放动态图,让学生形象感知“升”的含义,再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三、入情入境,品味文字
这一点也正是语文课和科学课的区别所在。
1.读中感悟。比如《我是什么》一文中,“我会变”,是全文的中心句,将这句话的朗读贯穿始终。刚开始我引导学生体会水娃娃的心情,个性化朗读这句话,学生也由此进入角色;每个段落学习后,都以小结的形式再次激趣朗读。再如在教学“极小极小”一词,通过语速的减慢、语音的减弱,全场读出了理解,深深感染在场师生。
2.图片感知。在教学云的多种变化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再来配乐美美地朗读。再如教学“露珠”和“霜”时,也可配上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品味文字。
3.演示助力。在教学“打、飘、落”三个动词时,通过这三个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再引导孩子通过语速、轻重的变化来读出理解,潜移默化地植入生动、准确用词的意识。
四、不着痕迹,渗透语用
新课标前言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科普小品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不着痕迹地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融入其中。
1.渗透阅读方法。二年级处于阅读方法学习的初期,为此老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气体、点儿、云”,抓住太阳晒温度变高这一变化条件。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放手让孩子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默读、圈画。由扶到放,完成水变化的知识教学。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巧设语用练习。教学“打、落、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可设置连线题,再思考为什么这么连,去品味三个动词的不同。
以上所讲的仅仅只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的实践,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会有多种的改变。
总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含的语言因素。因为,我们要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了解科学知识,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正确定位科普选文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握的主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担。关注科技语文,也是今年来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向。
随着课堂观察的深入,发现教学这类作品时,有的只是局限于文本科学知识的积累;有的学习方式异化为科学课。以语文的方式教科学的内容,将科普选文上出“语文味”,使学生能够接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熏陶,这是科普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宗旨。
紧扣文体特点选择教学策略。这里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我是什么》为例来谈谈小学低段科普小品文的教学策略。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描写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出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到三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认识“雪、升、雹”等生字,继续学习借助部首理解字的含义,学习雨字头,书写“雪”字;借助朗读、图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水存在的多种形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继续学习默读。第二课时重点学习四到六自然段,了解水的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随文学习新部首两点水,拓展水的相关知识。为了达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有趣有理有得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一、左手科普,右手童话
本文中,學生最感兴趣的是水的变化,如何富有童趣地、形象生动地讲解,如何让孩子自主去探究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一开始,我设置生字趣味闯关游戏,引发孩子对水娃娃形象的期待,再引入学生熟悉的孙悟空,一下子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孩子心中树立神奇的水娃娃形象,并将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接着,我把水的变化分成清晰的两点,即变成什么、为什么会变。通过读文、图片、精美的板书、学生扮演水娃娃介绍等直观形象、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多元巧识字
识字学词,始终要作为低段教学重点。有的老师在科学常识的讲解上花费很多精力,忽视最基础的字词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检测预习,读准读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用有趣的闯关形式检测其预习效果。先将生字词分成3类,再用学生喜欢的开火车的形式拼读,现场纠音。针对另外一些难读词,如“灌溉、暴躁、冲毁”,将其放在句子情境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巧抓形声字特点进行字串学习。“雹、袍”是形声字,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区分两字,并带着孩子编儿歌来帮忙记住,扎实又富有童趣。
3.随文识字。雨字头是本课重点学习的部首之一,我将“雹、霜、露”等带有雨字头的字设计在同一时间出现,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点,引导其结合文本理解意思,再引入雨字头的书写,环环相扣,犹如层层剥笋。
4.自主认字。在讲解课文时,谈到气体“升”到天空,我就顺势播放动态图,让学生形象感知“升”的含义,再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三、入情入境,品味文字
这一点也正是语文课和科学课的区别所在。
1.读中感悟。比如《我是什么》一文中,“我会变”,是全文的中心句,将这句话的朗读贯穿始终。刚开始我引导学生体会水娃娃的心情,个性化朗读这句话,学生也由此进入角色;每个段落学习后,都以小结的形式再次激趣朗读。再如在教学“极小极小”一词,通过语速的减慢、语音的减弱,全场读出了理解,深深感染在场师生。
2.图片感知。在教学云的多种变化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再来配乐美美地朗读。再如教学“露珠”和“霜”时,也可配上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品味文字。
3.演示助力。在教学“打、飘、落”三个动词时,通过这三个动作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再引导孩子通过语速、轻重的变化来读出理解,潜移默化地植入生动、准确用词的意识。
四、不着痕迹,渗透语用
新课标前言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科普小品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不着痕迹地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融入其中。
1.渗透阅读方法。二年级处于阅读方法学习的初期,为此老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气体、点儿、云”,抓住太阳晒温度变高这一变化条件。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放手让孩子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默读、圈画。由扶到放,完成水变化的知识教学。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巧设语用练习。教学“打、落、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可设置连线题,再思考为什么这么连,去品味三个动词的不同。
以上所讲的仅仅只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的实践,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特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会有多种的改变。
总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含的语言因素。因为,我们要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了解科学知识,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正确定位科普选文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握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