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可是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尽管已经认识到课堂讨论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忽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造成大部分课堂讨论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堂讨论過程中,如果目标不明确,讨论再多,也于事无补,课堂氛围再活跃,效果也不佳。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学生作为根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与需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雷雨》这篇文章时,确定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深层次的社会与时代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深刻感悟作者严厉批评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感情,进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二、丰富讨论形式
在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活动中,不同的讨论主题与知识点有不同的讨论形式。常见的形式有这样几种:第一,自由讨论,学生间自由展开多项讨论活动,与学生个人思考回答的方法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集中大家的意见,让学生在多种答案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离骚》这节课,因为战国距离今天的时间较久,即便有注释,还是有非常多的字词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双向咨询,围绕讨论主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间实现双向互动,双向咨询。第三,竞争式探讨,学生通过竞赛的方法组织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保持良好的竞争意识,按照问题的不同角度形成不同观点,从而提高讨论效率。
三、选择优质问题
从目前的课堂讨论情况可以看出,课堂讨论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不具备讨论的价值,还有些问题是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到解决的,这种讨论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如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悲凉的呢?”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获得的结论是: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34年,当时中国社会黑暗,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国民党步步紧逼,共产党举步维艰,民不聊生。作者的秋景悲凉主要是反映出爱国人士心境的悲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学生若不能深入地对作者本人、作品进行分析,阅读和解析相关作品,或者未深入探讨作者经历和抑郁的个性,是无法讨论出来的。
四、加强教师指导
1.随时调控
教师随时要对讨论进行调控。如果有部分学生缺乏信心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激励学生勇于表达;如果有些学生比较强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其他学生,不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有些学生有了讨论成果或者阶段性进步之后,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有些学生讨论离题,谈论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让学生回到课堂讨论主题中来。
2.完美小结
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作者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课堂讨论中,小结是终点。课堂讨论一定要有总结,才可以让讨论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展开探究,表达准确的个人以及小组,教师要提供奖励;针对观点比较偏激而且不完整的,可是却有可取之处的小组,要肯定其可取之处;针对观点明显存在错误,教师要委婉地给予否定,可是小组如果表现出团队合作、善于思考的精神,要对其精神加以肯定。
五、采取小组学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离骚》这一文学作品,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结为一组进行讨论,来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一定要坚持进行讨论,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讨论交流将比较难懂的古诗词掌握住,寓教于乐,获得理想的效果。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其中有几个问题不太容易理解,“周朴园为什么要强调拿旧雨衣呢?为什么说鲁贵是个不老实的人?周冲为什么要帮鲁大海说话?”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清晰掌握文章主旨的问题,两个学生就无法良好解决,需要真正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才可以精准掌握。课堂当中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按照内容灵活分组进行讨论。
总之,语文课堂讨论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其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讨论要展现出课堂的需要、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教师要真正掌握课堂讨论的实质,精心地对讨论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设计,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从而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堂讨论過程中,如果目标不明确,讨论再多,也于事无补,课堂氛围再活跃,效果也不佳。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学生作为根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与需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雷雨》这篇文章时,确定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深层次的社会与时代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深刻感悟作者严厉批评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感情,进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二、丰富讨论形式
在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活动中,不同的讨论主题与知识点有不同的讨论形式。常见的形式有这样几种:第一,自由讨论,学生间自由展开多项讨论活动,与学生个人思考回答的方法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集中大家的意见,让学生在多种答案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如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离骚》这节课,因为战国距离今天的时间较久,即便有注释,还是有非常多的字词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双向咨询,围绕讨论主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间实现双向互动,双向咨询。第三,竞争式探讨,学生通过竞赛的方法组织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保持良好的竞争意识,按照问题的不同角度形成不同观点,从而提高讨论效率。
三、选择优质问题
从目前的课堂讨论情况可以看出,课堂讨论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不具备讨论的价值,还有些问题是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到解决的,这种讨论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如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悲凉的呢?”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获得的结论是: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34年,当时中国社会黑暗,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国民党步步紧逼,共产党举步维艰,民不聊生。作者的秋景悲凉主要是反映出爱国人士心境的悲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学生若不能深入地对作者本人、作品进行分析,阅读和解析相关作品,或者未深入探讨作者经历和抑郁的个性,是无法讨论出来的。
四、加强教师指导
1.随时调控
教师随时要对讨论进行调控。如果有部分学生缺乏信心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激励学生勇于表达;如果有些学生比较强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其他学生,不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有些学生有了讨论成果或者阶段性进步之后,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有些学生讨论离题,谈论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让学生回到课堂讨论主题中来。
2.完美小结
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作者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课堂讨论中,小结是终点。课堂讨论一定要有总结,才可以让讨论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展开探究,表达准确的个人以及小组,教师要提供奖励;针对观点比较偏激而且不完整的,可是却有可取之处的小组,要肯定其可取之处;针对观点明显存在错误,教师要委婉地给予否定,可是小组如果表现出团队合作、善于思考的精神,要对其精神加以肯定。
五、采取小组学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离骚》这一文学作品,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结为一组进行讨论,来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一定要坚持进行讨论,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讨论交流将比较难懂的古诗词掌握住,寓教于乐,获得理想的效果。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其中有几个问题不太容易理解,“周朴园为什么要强调拿旧雨衣呢?为什么说鲁贵是个不老实的人?周冲为什么要帮鲁大海说话?”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清晰掌握文章主旨的问题,两个学生就无法良好解决,需要真正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才可以精准掌握。课堂当中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按照内容灵活分组进行讨论。
总之,语文课堂讨论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其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讨论要展现出课堂的需要、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教师要真正掌握课堂讨论的实质,精心地对讨论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设计,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从而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