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开始占据一定的地位,作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的辅导员面临多重考验、多重挑战。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将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讨论,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对提出一些建议、对策,以期通过地方高校管理制度化建设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化;制度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队伍中辅导员队伍也日益扩大,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作为与高校大学生天天打交道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总体建设和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制度化建设的概念阐述
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对文中的制度化建设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与阐述,使之基于一定的理解范围之内。
制度化是关于群体和组织的社会性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逐渐的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渐变的转化过程。可以总括为制度化是指群体与组织发展、成熟的转化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其既可以指组织领域中的研究范式,也可以作为制度变迁理论的方式,还可以作为组织管理学中的制度体系来阐述。
制度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所实施的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强化组织功能,也需要不停地改革变通,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以熟悉的教育改革来说,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三者难易程度上看管理体制改革最易,专业与课程改革次之,最难得为教学方式改革。而相对容易的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所有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层次的变动是一切变动的框架。
二、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走上制度化、系统化、现代化管理轨道,同时面临辅导员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背负过高的社会期望。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专职辅导员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是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师生比例都超过这个规定,有的甚至达到1:400。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管理、安全等方面工作,全都由辅导员来负责,他们所要背负的社会期望太高。面对政出多门的学校,辅导员要扮演“政策执行者”的角色,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学校各部门布置的任务;面对思想活动、个性十足的学生,辅导员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对他们严加约束,保证所有的学生不出意外,不越“雷池一步”;面对出于同一个目的的家长,辅导员要尽善尽美,像父母一样对学生悉心照顾,让家长放心。辅导员在扮演着不同角色时都要被赋于很高的期望,随着期望越来越大,辅导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最终达成目标,但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长此以往,身心疲惫。
2.思想教育主力军变勤杂工。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辅导员没有明确的硬性任务指标,高校一些人便把他们当作“闲人”或称为三不像“不像教师,不像行政,更不像学者”。学校机构精简后,几乎所有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统统往辅导员身上压。本该由财务处发放助学金、保卫处办理毕业生户口迁移、图书馆办理借书证、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补考、 学生处办理毕业派遣、银行办理学生助学贷款……现在统统转嫁给辅导员,辅导员陷入庞杂的管理事务中,极大地削弱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能。
3.职业发展不明确。现行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无法打持久战。全国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到8年,比其他行业都短。由于辅导员本职工作发展空间狭小,日常工作压力大,相应的薪酬和地位却不高,学校对辅导员的长期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政策和制度,加之部分学生存在“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的现象而产生失落心理,使大批喜欢和热爱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纷纷离开,另找出路。他们要么考研跳出去;要么转岗当公共理论课教师;要么转到行政管理部门。据有关部门统计,辅导员流失的高峰是工作后两年,很多人在工作第一年就提出转岗要求。全国各高校70%以上的辅导员正在读学位,他们的目标都是转行走人。因为同样是10年工龄,一毕业就搞专业教学的基本都评上了副教授,而当辅导员的顶多是个讲师。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给学生管理工作了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4.岗位知识最缺的职业。我国各高校现行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缺少专业辅导知识的职业,“缺乏职业知识深度是辅导员队伍留不住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时,大多从本校本院的本科毕业生中留任,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我国没有学生工作学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和课程,辅导员职业寿命又短,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几乎未经专业培训即匆忙上岗,最多参加本省教育厅组织的短短的一个星期的培训,平时忙于繁杂的学生工作,也没有多少学习培训机会。这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对策
就目前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来看,制度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稳定是执行一切制度的必要前提,也贯穿于制度化建设的始终。同时,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制度革新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主力,更是新政策的践行者。稳定队伍的同时加强职业认同,探讨经验交流,真正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观念的更新显得更为重要。
1.简化辅导员督导体制。 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多重领导、多重管理的情况之中,核心情况为各级管理者职责界线没有明确细化,也都在执行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双重命令。这就需要核心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一套新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将辅导员的隶属、绩效、培训等全部归于己下,统一编制,统一领导,统一培训,总体协调辅导员工作,合理的安排工作,调节教与政的时间,充分调动辅导员主观能动性,从多重管理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参与思政教学,使得辅导员还其思政工作本来面貌。 2.领导重视是制度化的机要。外在制度本身即强调成文的自上而下性,所以领导的重视有利于辅导员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利于学生工作的规划开展。领导者的首肯是开展制度建设的关键,高度的重视必然为这个工作注入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完成制度化的过程,也是这个工作高度快速运行的过程,最终结果也必将是高效快捷的完成布置的工作。
3.确保一定的奖励机制。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形成,应该表现为贡献与奖励机制之间的平衡,即高校内部创立一种运转协调,和谐进取的激励环境,也就是辅导员所付出的劳动应该得到与之相称的回报,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物资基础。而进一步讲,对辅导员激励效果最好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外界对辅导员的“关注度”、“认可度”,简单说这种关注认可可以表现为领导的认可和关怀、校内同仁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理解。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其认为:人们往往在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让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无穷的发挥。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能激发、唤醒辅导员的工作的内在能力,对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有积极地肯定作用。
另外与个人发展极为相关的奖励机制,即未来职业规划问题,这个可以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提示和现实的需要,重点考虑辅导员职称体系的建立。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文件时,应在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制定一套与辅导员工作属性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同时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建立多重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子的话一是解决组织行政管理职位稀缺与辅导员晋升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及时认可辅导员成长,并给予相应待遇,强化对辅导员的激励。比如:辅导员教学行政双行制,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干部,这样可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引导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发挥他们自身潜能,更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这就需要坚持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同时,定期的进行评价鉴定,不断激励,使之成为人才成长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氛围。
4.辅导员科研机制。建立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机制,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具备一定专业特性,同时解决辅导员对科研的渴望和科研条件的缺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讲,可以通过组建辅导员关于大学生事务工作的科研团队,提高对学生工作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向实际工作的成果转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安排一些思政类科研项目和经费,并出台合理的激励机制,力求让辅导员队伍的教学科研条件与专业教师相平衡。同时,辅导员成为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者和学术研究者,通过一定的学术管理,形成专业化学习共同体,促进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可以根据个人的工作内容、兴趣以及合理化的人员搭配等因素进行学术研究分工,组建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明确,责任到位,争取能够获得一些反应良好的科研成果。
同时,通过让辅导员对学术研究产生归属感,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队伍,促进学生工作的科研成果尽快的转化为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学生工作专业化水平,增强实效,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在诉求辅导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转换概念,以期通过一些必要的理念来对我们的思维进行一些创新性启发,这首先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次为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而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必须有成熟的学生发展理论为其提供依据,而这些恰恰是我们高校制度化所欠缺的。所以这必将以辅导员的专业化为前景目标,推动这一事务的进行。对辅导员专业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实质是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
我们将所实施的一切都以制度化为保障,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的。高校作为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作为传承文明的嘉誉盛地,是理性思想最为顺畅的地方,亦是行政理念最为清淡的地方,对辅导员的管理尤其如此。对此,一是要求规章、规范、制度本身要尽可能考虑周全、著行得体,二是制度施行的过程中要维护“法”所拥有的至上性。
参考文献:
[1]黄平,陈广旭.构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4期 .
[2]李炳论,黄可.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9期 .
[3]陈叙龙.新升格本科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年12期.
[4]杨席宇,陈超.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科学化及其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11期.
本文系文山学院校级课题“文山学院辅导员在合格本科院校建设中的团队作用探析”成果论文,项目编号14WSY17。
关键词:辅导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化;制度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队伍中辅导员队伍也日益扩大,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作为与高校大学生天天打交道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总体建设和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制度化建设的概念阐述
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对文中的制度化建设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界定与阐述,使之基于一定的理解范围之内。
制度化是关于群体和组织的社会性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逐渐的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渐变的转化过程。可以总括为制度化是指群体与组织发展、成熟的转化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其既可以指组织领域中的研究范式,也可以作为制度变迁理论的方式,还可以作为组织管理学中的制度体系来阐述。
制度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所实施的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强化组织功能,也需要不停地改革变通,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以熟悉的教育改革来说,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三者难易程度上看管理体制改革最易,专业与课程改革次之,最难得为教学方式改革。而相对容易的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所有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层次的变动是一切变动的框架。
二、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走上制度化、系统化、现代化管理轨道,同时面临辅导员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背负过高的社会期望。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专职辅导员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是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师生比例都超过这个规定,有的甚至达到1:400。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管理、安全等方面工作,全都由辅导员来负责,他们所要背负的社会期望太高。面对政出多门的学校,辅导员要扮演“政策执行者”的角色,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学校各部门布置的任务;面对思想活动、个性十足的学生,辅导员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对他们严加约束,保证所有的学生不出意外,不越“雷池一步”;面对出于同一个目的的家长,辅导员要尽善尽美,像父母一样对学生悉心照顾,让家长放心。辅导员在扮演着不同角色时都要被赋于很高的期望,随着期望越来越大,辅导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最终达成目标,但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长此以往,身心疲惫。
2.思想教育主力军变勤杂工。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辅导员没有明确的硬性任务指标,高校一些人便把他们当作“闲人”或称为三不像“不像教师,不像行政,更不像学者”。学校机构精简后,几乎所有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统统往辅导员身上压。本该由财务处发放助学金、保卫处办理毕业生户口迁移、图书馆办理借书证、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补考、 学生处办理毕业派遣、银行办理学生助学贷款……现在统统转嫁给辅导员,辅导员陷入庞杂的管理事务中,极大地削弱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能。
3.职业发展不明确。现行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无法打持久战。全国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到8年,比其他行业都短。由于辅导员本职工作发展空间狭小,日常工作压力大,相应的薪酬和地位却不高,学校对辅导员的长期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政策和制度,加之部分学生存在“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的现象而产生失落心理,使大批喜欢和热爱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纷纷离开,另找出路。他们要么考研跳出去;要么转岗当公共理论课教师;要么转到行政管理部门。据有关部门统计,辅导员流失的高峰是工作后两年,很多人在工作第一年就提出转岗要求。全国各高校70%以上的辅导员正在读学位,他们的目标都是转行走人。因为同样是10年工龄,一毕业就搞专业教学的基本都评上了副教授,而当辅导员的顶多是个讲师。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给学生管理工作了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4.岗位知识最缺的职业。我国各高校现行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缺少专业辅导知识的职业,“缺乏职业知识深度是辅导员队伍留不住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时,大多从本校本院的本科毕业生中留任,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我国没有学生工作学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和课程,辅导员职业寿命又短,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几乎未经专业培训即匆忙上岗,最多参加本省教育厅组织的短短的一个星期的培训,平时忙于繁杂的学生工作,也没有多少学习培训机会。这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对策
就目前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来看,制度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稳定是执行一切制度的必要前提,也贯穿于制度化建设的始终。同时,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制度革新过程中出谋划策的主力,更是新政策的践行者。稳定队伍的同时加强职业认同,探讨经验交流,真正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观念的更新显得更为重要。
1.简化辅导员督导体制。 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多重领导、多重管理的情况之中,核心情况为各级管理者职责界线没有明确细化,也都在执行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双重命令。这就需要核心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一套新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将辅导员的隶属、绩效、培训等全部归于己下,统一编制,统一领导,统一培训,总体协调辅导员工作,合理的安排工作,调节教与政的时间,充分调动辅导员主观能动性,从多重管理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参与思政教学,使得辅导员还其思政工作本来面貌。 2.领导重视是制度化的机要。外在制度本身即强调成文的自上而下性,所以领导的重视有利于辅导员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利于学生工作的规划开展。领导者的首肯是开展制度建设的关键,高度的重视必然为这个工作注入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完成制度化的过程,也是这个工作高度快速运行的过程,最终结果也必将是高效快捷的完成布置的工作。
3.确保一定的奖励机制。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形成,应该表现为贡献与奖励机制之间的平衡,即高校内部创立一种运转协调,和谐进取的激励环境,也就是辅导员所付出的劳动应该得到与之相称的回报,为辅导员工作提供物资基础。而进一步讲,对辅导员激励效果最好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外界对辅导员的“关注度”、“认可度”,简单说这种关注认可可以表现为领导的认可和关怀、校内同仁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理解。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其认为:人们往往在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让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无穷的发挥。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能激发、唤醒辅导员的工作的内在能力,对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有积极地肯定作用。
另外与个人发展极为相关的奖励机制,即未来职业规划问题,这个可以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提示和现实的需要,重点考虑辅导员职称体系的建立。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文件时,应在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制定一套与辅导员工作属性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同时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建立多重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子的话一是解决组织行政管理职位稀缺与辅导员晋升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及时认可辅导员成长,并给予相应待遇,强化对辅导员的激励。比如:辅导员教学行政双行制,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干部,这样可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引导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发挥他们自身潜能,更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这就需要坚持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同时,定期的进行评价鉴定,不断激励,使之成为人才成长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氛围。
4.辅导员科研机制。建立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机制,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具备一定专业特性,同时解决辅导员对科研的渴望和科研条件的缺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讲,可以通过组建辅导员关于大学生事务工作的科研团队,提高对学生工作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向实际工作的成果转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安排一些思政类科研项目和经费,并出台合理的激励机制,力求让辅导员队伍的教学科研条件与专业教师相平衡。同时,辅导员成为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者和学术研究者,通过一定的学术管理,形成专业化学习共同体,促进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可以根据个人的工作内容、兴趣以及合理化的人员搭配等因素进行学术研究分工,组建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明确,责任到位,争取能够获得一些反应良好的科研成果。
同时,通过让辅导员对学术研究产生归属感,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队伍,促进学生工作的科研成果尽快的转化为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学生工作专业化水平,增强实效,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在诉求辅导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转换概念,以期通过一些必要的理念来对我们的思维进行一些创新性启发,这首先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次为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而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必须有成熟的学生发展理论为其提供依据,而这些恰恰是我们高校制度化所欠缺的。所以这必将以辅导员的专业化为前景目标,推动这一事务的进行。对辅导员专业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实质是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
我们将所实施的一切都以制度化为保障,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的。高校作为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作为传承文明的嘉誉盛地,是理性思想最为顺畅的地方,亦是行政理念最为清淡的地方,对辅导员的管理尤其如此。对此,一是要求规章、规范、制度本身要尽可能考虑周全、著行得体,二是制度施行的过程中要维护“法”所拥有的至上性。
参考文献:
[1]黄平,陈广旭.构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4期 .
[2]李炳论,黄可.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9期 .
[3]陈叙龙.新升格本科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年12期.
[4]杨席宇,陈超.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科学化及其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11期.
本文系文山学院校级课题“文山学院辅导员在合格本科院校建设中的团队作用探析”成果论文,项目编号14WSY17。